汪啟慧
摘 要: 基于五大發展理念構建縣域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測算2009-2018年蘇皖省際邊緣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通過傳統統計方法揭示其縣域經濟差異的多層級時間演進規律。結果表明:蘇皖省際邊緣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呈波動上升態勢,蘇皖邊緣間經濟差異逐漸縮小,但與此同時顯現的蘇皖邊緣區內部差異問題不容忽視。值得關注的是安徽邊緣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增速較快,而江蘇邊緣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發展后勁不足,同時發達地區對周邊的經濟擴散效應有待加強。據此提出打造合作平臺、培育區域增長極、優化產業結構的建議。
關鍵詞: 省際邊緣區 縣域經濟發展 五大發展理念 熵值法
省際邊緣區是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省級行政區在交界地帶所形成的特定地理空間,即沿省界線向行政區內橫向延伸一定寬度或縱向延伸一定距離的窄帶型區域。由于邊緣性區位、行政邊界的阻隔以及生產要素、發展政策等眾多因素的不均衡性,致使省際邊緣區空間開發無序、經濟差異日益顯著、區域協調持續發展問題嚴峻。
蘇皖省際邊緣區位于南京都市圈與長三角經濟圈重要交匯區域,承東啟西,作為長三角經濟圈帶動中西部發展的重要傳導,承擔著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蘇皖省際邊緣區是我國典型的“強弱型”省際邊緣區,其經濟差異在很大程度上窒礙了區域協同發展與全面小康社會的推進。因此,蘇皖省際邊緣區的協作,一方面助推本區域縣域經濟振興與發展,另一方面促進南京都市圈與長三角經濟圈的對接與合作。
因此,文章以蘇皖省際邊緣區為研究對象,基于五大發展理念,采用熵值法對蘇皖省際邊緣區省級、分區、縣域尺度下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予以測算并進行比較分析,揭示邊緣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分異的多層級時間演進規律,以期促進蘇皖省際邊緣區縣域經濟振興與跨區域協同發展。
一、研究區范圍界定與數據來源
文章以蘇皖省際邊緣區為研究區域,行政區的范圍界定與分區劃分見圖1和表1。相關指標數據主要來自2010-2019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安徽省統計年鑒》《江蘇省統計年鑒》及蘇皖省際邊緣區縣市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分析方法
基于習總書記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文章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5大層面,選取5個一級指標,21個二級指標,反映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相關指標體系見表2。
基于五大發展理念建立科學合理的縣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一方面,將定量研究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相結合,豐富縣域經濟發展理論的研究基礎;另一方面,為解放政府發展思想、破解“唯GDP論”提供一定參考。
熵值法既可以顯示各指標權重時序演變情況,又能有效解決指標權重賦值的主觀因素,文章采用熵值法對蘇皖省際邊緣區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進行測度,能夠對蘇皖省際邊緣區縣域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進行綜合、客觀性地評價。
三、蘇皖省際邊緣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
(一)省級尺度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從省級層面來看,2009-2018年蘇皖省際邊緣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伴隨著不均衡問題。從經濟密度與人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對比來看,2009年江蘇邊緣區經濟密度與人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分別是安徽邊緣區的271倍、221倍。隨著時間的演變,安徽邊緣區經濟密度與人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逐漸提高,與江蘇邊緣區差距呈縮小趨勢,截止就省級層面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而言(見圖2),2009-2018年安徽邊緣區均低于江蘇邊緣區,且江蘇邊緣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年平均值(04801)為安徽邊緣區年均值(02770)的173倍。就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演變趨勢來說,兩大邊緣區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均呈上升趨勢,且安徽邊緣區與江蘇邊緣區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71%、192%;安徽邊緣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情況可分為五階段:2009-2011年表現出持續上升趨勢,2011-2015年呈波動上升態勢,2015-2018年上升趨勢緩慢;江蘇邊緣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演變情況主要表現為:2009-2010年表現出下降趨勢,2010-2014年呈凸弧形演變態勢,2015-2018年上升趨緩。因此,安徽邊緣區與江蘇邊緣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都呈現波動上升態勢且年際變化相對不穩定;隨著時間的演變,安徽邊緣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增速加快,逐步縮小與江蘇邊緣區之間的差異。
(二)分區尺度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從分區尺度來看(見圖3),2009-2018年各分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位序總體上沒有發生變化,即蘇南>蘇中>蘇北>皖南>皖中>皖北,同時安徽邊緣區各分區都低于江蘇邊緣區;值得注意的是2015-2018年蘇南呈上升趨勢,皖南迅速下降,蘇中發展較緩慢,由此說明發達的蘇南地區對邊緣區經濟發展的擴散效應較弱,同時江蘇邊緣區內部差異不斷擴大。
(三)縣域尺度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從縣域層面來看(見圖4),四個研究斷點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最大值均為宜興市,分別為08133、07753、07499和08166;2009年和2012年最小值為泗縣,其經濟發展水平分別為00963、01048,2015為蕭縣(01896),2018為碭山(02387),且分別低于蘇皖省際邊緣區所有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平均值。四個研究斷點期間,安徽邊緣區達到平均值以上的縣域較少,主要集中于當涂縣(2012年、2018年),天長市(2015年、2018年)和廣德縣(2018年);而江蘇邊緣區達到平均值以上的縣域較多,除豐縣、盱眙縣、泗洪縣外,其他各縣均高于平均值。
就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年均增量而言,各縣域差異較大,研究期間高于邊緣區平均增量(00064)的共計14個縣域,其中有10個縣域位于安徽邊緣區;低于邊緣區平均增量的縣域,安徽邊緣區僅有2個(靈璧縣、蕭縣),江蘇邊緣區則相對較多(6個),分別有豐縣、高郵市、金湖縣、宜興市、溧陽市、儀征市;從2009到2018年,蘇皖邊緣區有10個縣域超過邊緣區年均增長率(544%),其中大多數位于安徽邊緣區,江蘇邊緣區僅有睢寧縣;增速靠前的五個縣域均在安徽邊緣區,增速最大為1119%(泗縣),而增速靠后的五個縣域均在江蘇邊緣區,增速最小為-245%(儀征市)。綜上可知,安徽邊緣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增速較快,江蘇邊緣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增速則相對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