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納稅信用管理在推動“銀稅互動”中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銀稅互動”中運用納稅信用管理存在納稅信用評價體系不完善、納稅信用評價的權威性有待提高、銀行和稅務部門間的合作尚需深化等問題。建議通過完善納稅信用評價體系、加強多方數據共享、強化風險防控、完善獎懲機制等措施,促進納稅信用管理在“銀稅互動”的深度運用,提高“銀稅互動”的質效。
關鍵詞: 納稅信用管理 銀稅互動 小微企業
2019年11月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深化和規范“銀稅互動”工作的通知》,為解決民營及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提供了創新的契機。“銀稅互動”結合納稅信用助力企業融資,使納稅信用升級為小微企業的信用資產,因而納稅信用管理在“銀稅互動”平臺的搭建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運用納稅信用管理推動“銀稅互動”積極健康發展,順利實現“銀稅互動”數據直連模式,有利于實現民營小微企業,銀行,稅務的三方共贏。
一、運用納稅信用管理推動“銀稅互動”的意義
(一)拓寬銀行業務范圍,提高貸款管理能力
通過與稅務部門進行合作,獲取貸款企業的納稅信用信息,有利于提高銀行放貸的精準度,緩解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損失,簡化信貸審批手續,降低授信審批成本,也可為后續的貸款管理信息來源提高可信度。同時,納稅信用數據信息幫助銀行對接企業需求,發現潛在的中小微客戶群體,并細化市場,針對性地開發貸款產品,有利于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加精準的金融服務,從而激發銀行的積極性。
(二)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提高中小微企業的納稅誠信
“銀稅互動”受惠企業范圍進一步擴大,將納稅信用級別為A至M級的企業納入“銀稅互動”信貸政策實施范圍,有利于擴大中小微企業的受惠面,加大稅收信用貸款的支持力度,緩解經濟下行期間中小微企業的資金周轉壓力,同時提高企業的納稅遵從度,以誠信涵養稅源,以稅信助推經濟發展,增強普惠效能,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創造誠信納稅的社會激勵環境。
(三)促進多部門征信數據信息共享
稅務部門通過與銀保監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定期向銀行推送轄區內民營及小微企業的納稅信用評價結果及稅收征管數據,作為銀行評判企業風險的參考指標,有助于銀行加強信貸管理,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銀行等金融機構定期為稅務部門提供納稅人的資金信息,稅務部門通過將商業銀行有關企業開戶及經營、信貸情況與稅收征管系統中企業賬戶及申報納稅情況進行比對,對稅收征管、稽查工作起到了一定的輔助參考作用,幫助稅務部門管控稅收風險,提高征管效率。同時,在“銀稅互動”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有利于實現稅務部門與銀行之間信用信息交換共享的規范化,保障企業信息的安全性,提高銀稅信息共享的對等性。
二、納稅信用管理現狀及問題
(一)納稅信用管理現狀
納稅信用管理主要指在對納稅人信用信息采集、評價形成納稅信用評估的基礎上,發布結果并運用的管理形式。我國現行的納稅信用管理標準主要依據于國家稅務總局2018年第8號《納稅信用評價有關事項的公告》,納稅信用級別分為A、B、M、C、D級,其中M級包括了新設立企業及評價年度內無生產經營業務收入且評價指標在70分以上的企業。
為了推進納稅信用管理的開展,稅務部門以國家稅務總局2014年第40號公告《納稅信用管理辦法(試行)》為基礎依據,架構起全環節的納稅信用制度體系,并逐步實現納稅信用動態管理。首先稅務部門需要對納稅人的納稅信息進行采集,包括采集納稅人的歷史信用信息、稅務內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歷史信用信息主要是納稅人以前年度的信用信息記錄,稅務內部信息主要包括申報、繳稅情況等經常性指標以及行政處罰等非經常性指標,外部信息主要是納稅人評價年度內從海關、銀行、土地管理等部門獲取的信用評價信息及參考信息情況等。其次,劃分主觀態度、遵從能力、實際結果和失信程度4個維度,將采集的信息形成評估指標歸類于相應維度之下,通過對近百項評估指標進行量化,對四個維度加權綜合評分,按照納稅評級標準,根據評分情況劃定企業納稅人的信用評價等級,評估其信用狀況。
納稅信用管理能有效規范納稅信用,提高納稅人的稅法遵從度,通過將納稅人的信用信息進行量化管理,提高稅收決策和征管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同時為稅收風險監控提供依據。因此,納稅信用管理為“銀稅互動”的政策落地和平臺搭建創造了優勢條件。
(二)“銀稅互動”中運用納稅信用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運用納稅信用管理建設“銀稅互動”平臺過程中,由于納稅信用管理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再加上“銀稅互動”實施過程中仍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影響了實施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納稅信用評價體系尚不完善。我國納稅信用級別自A級至D級呈現“兩頭少,中間多”的橄欖形態,納稅人的納稅行為有待規范。同時,隨著基于互聯網、電子商務等虛擬空間交易行為及數字經濟交易行為的發展,很多企業處于納稅信用等級評價體系之外,納稅信用等級在納稅企業中的普及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的放貸效果,增大了貸款收回的風險,降低了銀行的放貸積極性,也使一些新興的互聯網創業企業參與“銀稅互動”受到制約。
2納稅信用評價的權威性有待提高。由于納稅信用評價指標中評價信息采集不全面,只來源于銀行工商、土地管理及海關等部門,對納稅人的納稅信用信息的評價存在局限性。同時,由于信用信息平臺建設信息共享機制尚不健全,海關、銀行等部門提供的數據較少,參與度較低,信息存在滯后性,影響了評級數據的及時、準確地獲取,納稅信用等級應用受限,影響了“銀稅互動”中納稅信用評價的效果。
3銀行和稅務部門在納稅信用方面的合作尚需深化。納稅信用體系與銀行征信評價標準存在差異性,很多銀行僅將其作為參考,對小微企業信貸還需進行“二次評價”,影響了政策執行的效果。同時,由于銀行和稅務部門的權責不對等,銀行方面缺少相應的風險管控應對措施,風控壓力較大,在當前經濟下行,尤其是全球新冠疫情肆虐背景下,很多中小微企業經營困難,資金鏈緊張,較難達到銀行信貸的授信門檻,銀行對貸款的審批手續及擔保審核方面要求仍較為嚴格,影響了中小微企業參與“銀稅互動”的獲得感,及“銀稅互動”平臺的建設進度。
三、運用納稅信用管理推動“銀稅互動”的對策
(一)完善納稅信用評價體系
強化對納稅人信用信息的管理,一方面,擴大納稅信用信息的評價范圍,有針性地制定不同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細化納稅信用評價等級和標準,完善納稅信用評價體系,擴大納稅信用評價體系覆蓋范圍,將更多互聯網等虛擬、數字行業的中小微企業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另一方面,加強納稅信息采集,規范涉稅信息的來源、采集方式和范圍等,統一納稅信息采集標準,使納稅信用評價結果更為準確客觀。另外,對納稅信用等級實施動態化管理,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構建納稅信用信息平臺,與稅收征管系統相聯合,完善納稅修復機制,暢通納稅信用、補評、復評動態調整,實現納稅信息的定期更新和納稅信用級別的滾動式評價,確保信用信息能準確反映納稅人當前的經營、財務狀況等情況。
(二)促進跨行業、多部門征信合作和數據共享
加強稅務、海關、工商、銀行等多部門的合作,借助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整合多部門的信息數據,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共享納稅信用評價信息、信貸融資信息、稅收征管信息等,實現納稅信用信息的及時、準確的獲取及更新,構建對納稅人綜合性的信用評價體系,推動納稅信用評價的社會化,促進多元參與,協同治理。同時,加強各部門信息交換的規范性,完善數據信息保密機制,保護企業信息安全,并完善對數據平臺及納稅信用信息系統的監督管理機制,強化風險管控。
(三)發揮納稅信用價值,加強風險防控
銀行一方面要充分應用納稅信用信息,積極運用納稅信用挖掘潛在優質客戶,根據客戶的需求,針對性地創新設計信貸產品,豐富信貸形式,簡化審批手續及流程,將納稅信用評價體系和征信評價標準相結合,利用納稅數據評價企業財務及經營情況,優化貸前、貸中和貸后的管理服務方式;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風險防控機制,及時關注納稅信用信息變動,將風險管理和信用評價融入到信貸的全流程之中,實現全過程風險防范和個性化服務,提高對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管控水平和“銀稅互動”的質量效果。
(四)完善獎懲機制,實行差異化管理
對不同信用級別的納稅人進行分類實行差異化管理及服務,稅務部門對誠信納稅人推出納稅優惠政策、繳稅綠色通道等激勵舉措,對失信及存在重大稅收違法行為的納稅人實施聯合懲治。同時,銀行端參考納稅信用級別,對不同級別的納稅人給予不同檔次的信貸利率,擴大信用級別高的小微企業優惠貸款產品選擇范圍,增加授信額度,簡化審批流程等,提高納稅人的納稅遵從度及整體納稅信用水平,營造誠信納稅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楊超關于提升“銀稅互動”工作質效的思考——以北京市地方稅務局銀稅互動工作為例[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2:4-5
[2]姚峰納稅信用管理研究[D].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
[3]劉慧平完善我國稅收風險管理與納稅信用管理[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3
[4]黃志文協同治理視角的納稅信用社會化研究[D].福建:廈門大學,2017
[5]馬竹博弈論視角下的納稅信用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學院,2019
(孟姝彤,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平谷區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