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鋒 熊德明 張宏巖
摘 要: 為了解和把握國內區域創新能力的研究現狀,對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研究發現:學者們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概念界定已基本形成共識,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創新主體、創新環境、創新資源三個方面,區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受其區域特點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發展具有明顯的空間差異性與時序動態性。
關鍵詞: 區域創新能力 概念 影響因素 評價
一、引言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意味著我國經濟步入提質增效的新時代[1]。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建立起一套以創新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以政府為保障的發展體系。通過科技創新、自主創新等形式不斷重構經濟增長動力,將原來依賴于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資本投資的增長方式轉化為依賴于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驅動的增長方式,來提高整個社會的全要素生產率,同時積極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市場供需的匹配速度與效率,將資金、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準確且富有效率地配置于創新主體[2]。在市場與政府的協同作用下,通過創新要素及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創新驅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區域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承擔著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使命,要實現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增強區域創新能力[3]。了解和把握國內區域創新能力的研究現狀,對于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二、國內區域創新能力的研究現狀
我國學者對于區域創新能力的研究是從2000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發展,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區域創新能力概念界定、影響因素及其評價等方面。
(一)區域創新能力概念界定
有學者基于新經濟增長理論將區域創新能力看作地區知識和技術發展狀況的綜合反映,是區域所具有的一種潛力[4]。有學者基于創新網絡理論將區域創新能力定義一種包括地區政府科技投入、企業創新能力、創新環境等因素在內的網絡集結能力[5]。有學者基于創新系統理論將區域創新能力定義為區域內的創新主體運用創新資源、協調與推動區域創新活動的能力[6]。有學者基于創新理論將區域創新能力定義為一個地區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的能力,以突出新技術的經濟效用[7]。
一些學者認為通過特定理論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概念進行界定,并不能全面反映區域創新能力的內涵,因而有建設性的提[HJ1.7mm]出了自己的見解。例如,有學者為了突出政策環境的地位,將區域創新能力定義為區域創新能力是指一個地區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而營造相應政策環境的能力[8]。有學者為了突出技術創新的地位,將區域創新能力定義為創新主體在一定的區域環境內,依托創新資源從事技術創新的能力[9]。有學者為了強調創新的動態性,將區域創新能力定義為一個地區將創新成果轉化為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以獲得競爭優勢的動態能力[10]。有學者為了突出創新的目的,將區域創新能力定義為一個地區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并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11]。從整體來看,學者們對于區域創新能力概念的界定已基本達成共識,可以簡單的將區域創新能力界定為區域內的創新主體,依托創新資源與環境,通過創新活動,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
(二)區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
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因素眾多,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筆者發現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同時還有研發投入、外商投資、政府資助、人力資本積累、社會關系等創新資源,政策、市場、金融、產業、自然等創新環境。
1創新主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企業。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通過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以獲得其他企業難以替代的異質性資源和能力,有助于增強企業競爭優勢和盈利能力。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企業只有充分發揮出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擁有屬于自己的知識產權,凝聚成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12]。第二,政府。政府作為創新政策的制度供給主體,其職能在于維護必要的創新環境,做好整體創新系統的頂層設計,始終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3],在準確把握社會及政府發展基本規律和趨勢的基礎上,在管理、服務、機制上實行創新[14]。第三,高校。高校作為國家基礎研究與高新技術原始創新的主體之一,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三大功能于一身,擁有發展知識經濟的智力資源隊伍、基礎設施及一大批知識成果,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15]。第四,科研單位。科研單位是基礎研究的執行主體,在提升區域科技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連接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重要橋梁[16]。第五,其他主體。中介機構在創新系統中扮演者知識搬運者、創新便利者和創新催化劑的角色,將自身或其他機構的知識整合后,通過提供戰略咨詢、機會評估和產品孵化等服務,幫助顧客群體提升創新能力[17]。個人在創新系統中扮演者創意推廣者、創新執行者以及成果傳播者的角色,是創新主體中的主體。
2創新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策環境。有學者研究發現,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能夠促進創新能力的提升[18],比如,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能夠顯著提高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加快創新成果的轉化[19]。也有學者認為政府的政策引導會對區域創新產生雙重影響,就環境規制而言,新古典理論認為環境規制的存在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降低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從而對創新活動產生負向影響;而波特假說認為適當的環境規制能夠激發企業的創新熱情,從長遠來看,更有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凝聚[20]。第二,市場環境。一般而言,一個地區的市場化程度越高、非國有經濟發展越快、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創新的融資渠道也就越多,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就越快,也就越有實力增加研發投入,越有能力吸引高素質人才,也就越容易形成強大的區域創新能力[21]。第三,金融環境。有學者研究發現,信貸歧視會使無形資產占比高的中小型企業更容易受到信貸歧視,導致大部分信貸資金流向創新效率低的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引起金融市場的資本錯配。金融市場的資本錯配會制約企業的創新投資、阻礙企業的創新活動,從而使金融市場對企業創新活動的正向效應難以有效發揮。因此,有學者認為推動創新的根本之策在于金融資本的增長在以及融資制度的完善[22]。第四,產業環境。產業環境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與產業集群兩個方面。從產業結構方面來看,第二、第三產業的升級能夠顯著帶動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23]。從產業集聚方面來看,由于知識溢出效應的存在,產業集聚能夠加速知識在不同企業間的傳播與擴散,加速區域創新的效率[24]。第五,自然環境。有學者研究發現,傳統產業集群與高技術產業集聚都能夠顯著促進區域創新的提升,而資源依賴型產業集群會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產生抑制效應[25]。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學者發現,能源足跡強度越大的地區,越容易將創新資源投入到高耗能、高污染的資源性產業,從而導致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支持力度不足[26]。
3創新資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外商投資。外商直接投資作為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產物,是先進技術轉移和擴散的重要渠道。有學者研究發現,外商直接投資存在著顯著的技術溢出效應,能夠提高一個地區的專利申請量[27]。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學者發現,這種溢出效應與該地區技術水平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一般而言,一個地區的技術發展水平與國際技術發展水平差距越大,這種溢出效應就越強烈[28]。第二,政府投資。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政府投資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政府通過對從事研發活動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提供稅收優惠,或提供研發資助,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29]。以哈耶克為代表的自由學派認為:由于創新活動具有前期支出大,失敗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的特點,政府對創新活動的財政支出有助于降低重大創新活動風險,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30]。第三,人力資本積累。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人力資本通過影響技術創新和傳播間接貢獻于經濟增長。科技人才作為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的主體,是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人力資本積累不僅可以可以在集聚地形成集聚效應,還會產生知識溢出效應、加快技術的吸收與轉化、提高人力資本生產率和自主創新效率,推動產業優化從而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31]。而產業結構優化也為科技人才提供了更好的發展平臺,和更多的發展機會,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流入本地,加速本地的科技人才集聚規模與速度[32]。從當前的形勢來看,科技人才向經濟發達地區集聚已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第四,研發投入。一般而言,科技人員投入、經費投入、設備投入等都會對創新能力的提升產生積極的影響[33]。當然研發投入的不同,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例如,研發費用的投入會對專利總量以及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產生積極影響,研發人員的投入會對專利授權總量與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產生積極影響[21]。第五,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理論認為高水平的社會資本不僅對社會的有效運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還能通過信任機制、社會網絡與社會規范等機制直接驅動創新能力[34]。就以創業者為例,與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個體的關系越密切,越容易發現創新的機會[35]。也有學者研究發現,具有政治關聯的企業可以通過助長過度投資、降低市場競爭等方式影響到企業創新行為[36]。第六,其他資源。從企業層面來說,企業的企業家精神、組織文化、薪酬激勵等軟實力[12];企業的償還能力、盈利能力、規模及核心產業的市場規模等硬實力都會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產生正向影響[37]。從高校層面來說,高校的、科研成果獎勵、知識產權、國內外科技交流合作力度等都會對高校創新能力的提升產生正向影響[38]。從政府層面來說,政府的組織模式、行政文化、官員素質與價值取向等內部因素,政府和市場、社會間的合作、競爭或反對關系等外部因素,都會影響到政府的創新治理能力的提升[39],而提升創新治理能力對創新驅動發展具有正向影響[40]。
(三)區域創新能力評價研究
國內學者對于區域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主要是通過構建符合區域特色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適當的數理統計方法,進行橫向對比探究區域創新能力空間的差異性,進行縱向對比探究區域創新能力時序上的動態性,最后再根據研究結果有針對性的提出合理的對策建議。
1區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構建。目前,國內學者對于區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構建的成果很多,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筆者發現,影響區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構建的主要因素是學者們對區域的界定。從構建的對象來看,有學者以省域為研究對象構建區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有學者以城市為研究對象構建區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也有學者以特定的產業園區為對象構建指標體系。從構建的效果來看,由于學者們要考慮特定區域的創新特點,因而在構建最終指標時差別較大。一般而言,區域界定的越小,指標體系的最終指標也就越少;區域界定的越大,指標體系的最終指標也就越多。
第一,在省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方面。目前,學者們公認的最權威的指標體系來源于《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它從實力、效率、潛力3個角度構建了包括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在內的5個維度、137項四級級指標[41]。也有學者按照系統性、可觀察性、可比性原則,構建了包括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環境在內的3個維度、18項二級指標[42]。第二,在經濟區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方面。有學者按照本質性、層次性、獨立性、可獲取性、可比性原則基于《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在5個維度的基礎上,構建了13項三級指標[43]。有學者基于《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09-2016)》在5個維度的基礎上,構建了20項二級指標[44]。第三,在城市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方面,有學者借鑒國內外知名機構、學者的指標體系構建了包括創新投入、協調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產出在內的4維度、19項二級指標[45]。有學者按照數據可得性與指標代表性原則構建了包括創新投入、創新環境、創新成果在內的3項一級指標、12項三級指標[46]。也有學者充分考慮各城市的市情和特點構建了包括知識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政府支持與服務、創新基礎環境在內的4個維度、19項二級指標[47]。第四,在產業園區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方面。有學者按照目的性與科學性、系統性與層次性、通用性與可比性、簡明性與操作性、針對性與靈活性、動態性與發展性等原則構建了包括創新基礎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發展能力在內的3個維度、24項三級指標[48]。有學者按照科學性、系統性、綜合性、層次性、動態性等原則構建了包括創新投入能力、協調創新能力、創新產出能力、支撐保障能力在內的4個維度、14項二級指標[49]。也有學者按照科學性、有效性、可比性等原則構建了包括投入、產出在內的2個維度、4項二級指標[50]。
2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方法。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使用較多的評價方法主要在因子分析法[51]、層次分析法([48])、灰色關聯分析法[52]、主成分分析[53]、模糊綜合評價法[54]、結構方程模型[55]、數據包絡模型[50];雖然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方法眾多,但是各有利弊,因而多數學者的創新點主要集中在方法的改進與組合上。例如,改進的“縱橫向”拉開檔次評價法[56]、AHP-TOPSIS和SOM聚類法[57]、粗糙集和Choquet積分法[58]、K-均值聚類與貝葉斯判別法[59]等。從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方法的趨勢來看,基于方法的改進與組合越來越受學者的青睞。
3區域創新能力空間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省域創新能力方面。有學者對東部11省的區域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江蘇、廣東、浙江等省的增長趨勢較為明顯,河北、海南、福建、上海等省市的創新能力增長趨勢較為緩慢[42]。也有學者對長江經濟帶省域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長江經濟帶省域科技創新發展存在明顯的核心—邊緣空間格局[60]。第二,在經濟區創新能力方面。有學者對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區域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珠三角地區的綜合創新能力優于長三角[43]。也有學者對京津冀地區的區域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京津冀三地的區域創新能力存在明顯的差異,北京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最低[44]。第三,在城市創新能力方面。有學者運用2015年數據對長三角城市群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城市創新能力在空間上呈現出明顯的馬太效應,創新能力強的城市周圍往往是創新能力強的城市[53]。有學者運用2016年數據對廣東省21個地市的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處于經濟區的地市的城市創新能力明顯較高[45]。有學者運用2007—2016年數據對中國35個大中城市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城市創新能力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空間格局[47]。有學者運用2015年數據對289個地級市的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地級市創新能力與行政級別關聯緊密,創新能力最強的地級市往往是省會及副省級以上城市,且呈現出東部向中西部梯度遞減的空間格局[46]。第四、在產業園區創新能力方面。有學者運用2009-2014年數據對長江中游四省制造業創新能力進行測評,研究發現:四省的創新能力差距在不斷拉大[49]。也有學者運用2014年數據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科技園區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科技園區的整體綜合效率水平相近[50]。
4區域創新能力時序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省域創新能力方面。有學者運用2009-2013年數據對東部11省的區域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區域創新能力基本均呈上升趨勢[42]。也有學者運用2013-2017年數據對我國31個省的區域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西部地區區域創新能力的增速明顯由于東部地區[61]。第二,在經濟區創新能力方面。有學者運用2009-2016年數據對京津冀經濟區的區域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京津冀區域創新能力呈現較快的上升態勢[44]。有學者運用2006-2016年數據對長江經濟帶的區域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區域創新能力在逐年縮小[62]。第三,在城市創新能力方面。有學者運用2007-2016年數據對中國35個大中城市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大中城市創新能力在先期提升明顯,末期有所回落,但仍呈現出整體上升態勢[47]。有學者運用2008-2015年數據對武漢城市圈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各城市的創新能力皆有顯著提升[63]。第四,在產業園區創新能力方面。有學者運用2009-2014年數據對長江中游四省的制造業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長江中游四省制造業創新能力呈現出總體穩步提高的態勢[49]。有學者運用2010-2016年數據對山東省五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進行測度,研究發現:產業創新效率年平均變化率較大,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64]。
三、結論及展望
通過對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在區域創新能力概念的界定方面,學者們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概念界定已基本形成共識。第二,在區域創新能力影響因素方面,學者們的理論成果主要集中在主體、資源與環境等方面。第三,在區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構建方面,學者們還需立足需求、因地制宜構建符合地域特點的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第四,在區域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方法方面,通過評價方法的改進及其組合來彌補評價方法的不足已成為研究的主流。第五,在區域創新能力空間研究方面,各省域、經濟區、城市及產業園區間的創新能力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我國區域創新能力整體上呈現出東高西低、南強北弱的特點。如何通過協同創新的方式,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將是學者們以后研究的重點。第六,在區域創新能力的時序研究方面,近年來,各地區區域創新能力皆處于上升趨勢。在區域創新能力得以提升的同時如何有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將是學者們以后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任保平,李禹墨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評判體系的構建及其轉型路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7(03).
[2]張治河,郭星,易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機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06).
[3]李楠,龔惠玲,張超區域創新驅動發展關鍵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12).
[4]甄峰,黃朝永,羅守貴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0,(06).
[5]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2002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04).
[6]白嘉中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與比較[J].科學管理研究,2012,30(01).
[7]趙炎,馮薇雨上海市寶山區區域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S1).
[8]詹湘東基于知識管理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04).
[9]張群,吳石磊,郭艷區域創新能力評價研究——以齊齊哈爾市為例[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
[10]韓春花,佟澤華基于Fussy-GRNN網絡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4).
[11]瞿輝,閆霏基于產業知識多樣性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0).
[12]杜鵬程,高先鋒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探討[J].科技與經濟,2010,23(04).
[13]崔云朋,喬瑞金新時代創新主體實踐路徑研究[J].經濟問題,2020,(02).
[14]陳祥榮構建政府創新機制的思考[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4,(01).
[15]張群,何麗梅,劉玉敏從專利申請看高校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J].圖書情報工作,2006,(08).
[16]林卓玲,梁劍瑩,林可全科研機構基礎研究與產業結構升級協調度研究——以東部11省(市)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08).
[17]李文鶼,田紅云,李文元,謝剛科技型小企業與服務中介機構組織互動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17,36(11).
[18]林嫻嵐歐盟區域政策對葡萄牙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J].中國科技論壇,2016,(09).
[19]靳巧花,嚴太華國際技術溢出與區域創新能力——基于知識產權保護視角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7,(03).
[20]陳玉潔,仲偉周環境規制對創新產出的影響——基于區域吸收能力視角的分析[J].城市問題,2019,(11).
[21]岳鵠,張宗益R&D投入、創新環境與區域創新能力關系研究:1997~2006[J].當代經濟科學,2008,(06).
[22]鞠曉生,盧荻,虞義華融資約束、營運資本管理與企業創新可持續性[J].經濟研究,2013,48(01).
[23]吳豐華,劉瑞明產業升級與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3,(05).
[24]侯鵬,劉思明,建蘭寧創新環境對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及地區差異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4,(11).
[25]劉軍,李廉水,王忠產業聚集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及其行業差異[J].科研管理,2010,31(06).
[26]齊亞偉,陶長琪環境約束下要素集聚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基于GWR模型的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14,35(09).
[27]侯潤秀,官建成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2006,(05).
[28]王三興,熊凌FDI與區域創新能力——基于省市面板數據的經驗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05).
[29]解維敏,唐清泉,陸姍姍政府R&D資助,企業R&D支出與自主創新——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09,(06).
[30]張寬,黃凌云政府創新偏好與區域創新能力:如愿以償還是事與愿違?[J].財政研究,2020,(04).
[31]孫文杰,沈坤榮人力資本積累與中國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的差異性[J].中國工業經濟,2009,(03).
[32]趙青霞,夏傳信,施建軍科技人才集聚、產業集聚和區域創新能力——基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4).
[33]胡慧英,申紅芳,廖西元,陳金發農業科研機構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J].科研管理,2010,31(03).
[34]王志祥,龔新蜀社會資本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效應——傳導機制與實證檢驗[J].軟科學,2019,33(11).
[35]張玉利,楊俊,任兵社會資本、先前經驗與創業機會——一個交互效應模型及其啟示[J].管理世界,2008,(07).
[36]袁建國,后青松,程晨企業政治資源的詛咒效應——基于政治關聯與企業技術創新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5,(01).
[37]樓旭明,徐聰聰智能制造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4).
[38]林德珊,呂建秋DEMATEL方法在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分析中的應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7).
[39]金太軍政府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分析[J].政治學研究,2008,(02).
[40]陳套,王英儉,程艷我國區域政府創新治理能力與創新驅動發展關系研究[J].軟科學,2018,32(02).
[41]魏巍湖南省與湖北省、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比較分析——基于2014—2018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J].創新科技,2019,19(03).
[42]易平濤,李偉偉,郭亞軍基于指標特征分析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及實證[J].科研管理,2016,37(S1).
[43]崔曉露長三角與珠三角區域創新能力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3,(11).
[44]李興光,王玉榮,周海娟京津冀區域創新能力動態變化分析——基于《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09-2016)》的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8,32(02).
[45]李妃養,黃何,陳凱廣東各地市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S1).
[46]王公博,馬悅,向坤,劉龔熠中國地級市創新能力評價與空間分異[J].中國科技論壇,2020,(03).
[47]李斌,田秀林,張所地,趙華平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及時空格局演化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20,39(01).
[48]郭明泉,王樹恩我國紡織產業集群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7,35(05).
[49]李小玉,李華旭城市群背景下長江中游四省制造業創新能力評價[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04).
[50]寇小萱,孫艷麗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我國科技園區創新能力評價——以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為例[J].宏觀經濟研究,2018,(01).
[51]張軍濤,陳蕾基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中國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評價——創新系統視角[J].工業技術經濟,2011,30(04).
[52]傅為忠,李寧馨基于ANP和GRAP組合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權重的最小偏差計算方法研究[J].軟科學,2015,29(11).
[53]謝守紅,甘晨,于海影長三角城市群創新能力評價及其空間差異分析[J].城市問題,2017,(08).
[54]黃寰基于模糊層次綜合評判法的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以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5,(12).
[55]曲澤靜,史安娜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評價——以長三角地區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6).
[56]陳國宏,康藝蘋,李美娟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動態評價——基于改進的“縱橫向”拉開檔次評價法[J].技術經濟,2015,34(10).
[57]朱夢菲,陳守明,邵悅心基于AHP-TOPSIS和SOM聚類的區域創新策源能力評價[J].科研管理,2020,41(02).
[58]尹彥基于粗糙集和Choquet積分的區域協同創新能力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5,(16).
[59]汪歡歡基于K-均值聚類與貝葉斯判別的區域創新極培育能力評價——以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為例[J].工業技術經濟,2019,38(05).
[60]毛良虎,姜瑩長江經濟帶省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及空間關聯格局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21).
[61]郭新茹,陳天宇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我國區域創新能力比較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J].江西社會科學,2019,39(09).
[62]王圣云,林玉娟,羅玉婷長江經濟帶科技創新效率變化的指數分解及聚類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8,32(09).
[63]朱威鵬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及其空間格局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64]崔藍予山東省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綜合評價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19
〔本文系青海省軟科學項目“青海省區域創新能力現狀評價及提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0-ZJ-601)階段性成果〕
(朱建鋒、熊德明、張宏巖,青海大學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