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麗君
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放療是有效的治療方案,但放療也具有較大的副作用,其中放射性肺炎是肺癌放療常見的不良反應,發病會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甚至可能導致患者死亡[1]。放射性肺炎可有多種影響因素,深入探究放射性肺炎的發生原因對指定安全的放療方案有較大幫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37例肺癌放療患者,其中男87例(63.50%),女50例(36.50%);年齡31~82歲,平均年齡(55.1±9.1)歲;腺癌60例(43.80%),鱗癌77例(56.20%)。本次實驗經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②行胸部放療者;③病理診斷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者;④患者的預期生存時間在半年以上者。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胸部放療史者;②Ⅳ期擴散性轉移,且進行全肺切除術者;③合并其他的嚴重疾病者;④臨床資料不完全者。
1.2 方法 采用適形調強照射技術治療,予以直線加速器6MV-X射線,1.8~2 Gy/次,放射5次/周,照射靶區設計依據病理類型及分期不同,靶區主要包括肺部原發病灶區、同側的肺門,以及縱隔淋巴結,將下界控制在隆突下5~6 cm。照射劑量為50~60 Gy/28~33 Fx/5~7 W,治療計劃限制全肺受量,V5<60%,V20<28%,平均劑量<14 Gy。部分患者治療方法包括化療,Ⅲ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療,化療的方案選擇TP/EP方案,同時給予止吐、保護胃、保護心臟等對癥支持治療。對患者進行肺部損傷評估1次/周,觀察患者肺部情況,并在放療結束時、放療結束后1、3、6個月對患者進行胸部CT檢查、肺功能檢查。參照USA腫瘤放射治療協作組(RTOG)擬定的RTOG急性放射損傷分級標準,共有5個等級,分別為0、1、2、3、4級,本次僅對納入病例中RTOG分級在2級以上的患者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記錄肺癌放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臨床分期、病理分型、輻照體積、放療劑量、肺部感染、化療、胸腔積液等。觀察放射性肺炎的發生情況,判定標準如下:胸部CT檢查結果,照射部位與放射野相同,都存在肺部模糊陰影,或是條索狀、斑片狀的陰影;在放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臨床體征均與肺炎相同,例如咳白痰、氣促干咳、乏力、呼吸困難、胸痛、發熱、胸悶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137例肺癌放療患者中,發生放射性肺炎的患者有14例,放射性肺炎發生率為10.22%。肺癌放療后發生放射性肺炎的影響因素包括輻照體積、放療劑量、肺部感染、胸腔積液(P<0.05)。見表1。

表1 肺癌放療后發生放射性肺炎的影響因素分析[n(%)]
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一般需要放療以殺滅腫瘤細胞,但放療具有醫源性損傷也是事實,放療導致的肺損傷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放射性肺炎是放療導致的肺損傷中的一種,也是肺癌放療后較常出現的并發癥,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患者放療后,肺功能受到嚴重影響,并且免疫能力十分低下,最終導致放射性肺炎發生。放射性肺炎會對患者產生嚴重的影響,還可能進展為肺纖維化,最終導致患者死亡[2,3]。
放射性肺炎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研究放射性肺炎的發生影響因素對調整放療方案,減輕放療副作用有利[4,5]。本研究對可能影響放射性肺炎的因素包括性別、年齡、臨床分期、病理分型、輻照體積、放療劑量、肺部感染、化療、胸腔積液等進行了觀察,發現肺癌放療后發生放射性肺炎的影響因素包括輻照體積、放療劑量、肺部感染、胸腔積液。輻照體積越大,放射性肺炎發生率越高,當輻照體積過大,經過評估后,不宜選擇放療,另外放療劑量也與放射性肺炎的發生率有密切關系,因此放療前對患者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十分重要,個體化的放療方案可確切降低放射性肺炎發生。而肺部感染和胸腔積液對于免疫能力低下的患者而言,影響嚴重,而當兩者癥狀加重,會顯著增加放射性肺炎發生率[6-8]。本研究并未能納入所有可能影響放射性肺炎發生的影響因素,除上述因素外,還可能有其他因素與放射性肺炎的發生相關,期待后續研究繼續深入,使肺癌的放療更有優勢。
綜上所述,放射性肺炎可能帶來嚴重危害,在放療前,應對患者胸腔積液、肺部感染情況、肺功能進行評估,同時需要監測患者輻照體積以及放療劑量,全肺受量隨時調整放療方案,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