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麗嫦 賴春明 陳洪波
KS是臨床常見多發的病癥,可嚴重損害及感染患者的腎臟,對其腎臟生理功能造成嚴重威脅,而輸尿管結石作為最常見的上尿路結石,多伴有腹部絞痛及血尿,若合并尿路梗阻會感染,易誘發膿毒血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近年來,贛南地區上尿路結石的發病率居全國前列,部分患者需要進行PCNL等微創手術治療,取出體內結石。目前,針對PCNL的術口處理,傳統方法是多用縫線縫合及術后常規換藥,但傳統處理方法會導致尿液外滲多、愈合時間長,易發生線周感染,且傷口拆線后會留下明顯瘢痕。蝶形膠布和紅外線治療在國內已經在多個外科領域應用,并已被證實安全有效[3]。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患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蝶形膠布聯合紅外線照射治療具有無縫線、瘢痕小、省時、省力等優勢,在泌尿外科領域的應用也在逐漸增多,而在PCNL術后術口中的應用目前相關報道較少,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據支持。本研究分析蝶形膠布聯合紅外線照射方法處理PCNL術后創口的臨床效果,以期患者早日恢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輸尿管上段結石及KS需行PCNL的患者80例,納入靜脈尿路造影顯示有明顯狹窄梗阻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泌尿系腫瘤及結核者、感覺神經障礙者及嚴重性臟器功能衰竭者、急性或重度感染者。8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5~72歲,平均年齡(45.46±8.27)歲,平均手術時間(82.34±16.23)min,平均術中出血量(98.69±18.35)ml,疾病類型:輸尿管結石3例,KS 37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44.78±8.32)歲,平均手術時間(82.63±16.37)min,平均術中出血量(99.52±18.28)ml,疾病類型:輸尿管結石4例,KS 3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 治療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兩組均行PCNL,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顯效,采取平臥截石位,常規消毒后可墊高患者腰部,與手術床平面呈20°左右,使術側身體適當懸空于手術床,盡可能顯露術區,根據結石分布位置、數目確定最佳穿刺點進行穿刺并逐級擴張,放入腎鏡確定結石位置及大小,再使用鈥激光擊碎并沖出結石,清石完畢后置入雙J管,將其位置調整合適,再放入腎造瘺管與導尿管,結束手術。
1.2.2 術口處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術口換藥方法,若患者術口被血液滲濕需及時更換,嚴格遵循無菌原則,使用碘伏棉球對術口皮膚進行消毒,待干燥后取無菌傳統敷料覆蓋術口進行包扎,完成粘貼,1次/d。觀察組采取蝶形膠布聯合紅外線照射法,先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者術口部位的壞死組織進行清除,消毒方法同對照組,連續給藥直至切口出現新的肉芽組織,醫護人員使用酒精棉球消毒雙手,使無菌蝶形膠布的形狀大小適合術口,再應用蝶形膠布將其上下固定,并與術口緊密貼合,對合整齊,牽拉固定后輔以紅外線照射治療,2次/d,30 min/次,并嚴密觀察術口情況,待術口愈合,拆除蝶形膠布。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取VAS 評分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比較兩組術后VAS評分,標準分計0~10分,0分表示無疼痛或不適感;1~3分表示輕微疼痛,未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4~6分表示中等疼痛,不適感明顯,對活動存在一定影響;7~10分表示疼痛劇烈無法忍受,評分越高表示疼痛癥狀越明顯[4]。比較兩組術口愈合時間、首次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兩組術口感染、尿外滲、腎絞痛、器官損傷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VAS評分(2.68±0.52)分低于對照組的(4.15±0.8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575,P=0.000<0.05)。
2.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愈合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d)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n(%)]
近年來,受人們不良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影響,KS發病率居高不下,且部分患者伴有腹部絞痛、惡心嘔吐、血尿等癥狀,需給予及時治療。雷華等[5]表明,PCNL不受結石位置影響,清石成功率高,已成為治療大體積KS及其他復雜KS的金標準,被廣泛應用于治療輸尿管結石及KS;曹雪峰等[6]表明,若患者行PCNL后未得到有效護理,易并發切口感染與輸尿管損傷等癥狀,可對預后造成消極影響。基于以上背景,說明促進術口愈合可實現患者盡早康復,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蝶形膠布兩頭寬,中間小,用于固定貼在術口兩邊可拉緊對合,且膠布不易膠落,紅外線照射可被患者表層皮膚吸收,具有溫熱效應,兩者在促進PCNL術口愈合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術后愈合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項研究證實[7,8],蝶形膠布臨床應用廣泛,在治療直線傷口、線形傷口、腹部切口或固定引流管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應用于刨宮產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可有效縮短傷口愈合時間,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一方面,相比藥物治療,采用蝶形膠布聯合紅外線照射方法處理術后創口無毒副作用,可明顯減輕患者痛苦感及身體負擔,有利于在臨床普及推廣使用[9];另一方面,采用PCNL治療KS無需縫線,避免對組織造成再次傷害,且蝶形膠布可以增加對術口竇道的擠壓力而減少尿液經術口外滲,從而降低感染風險。傳統術口處理方法術后愈合時間長,而蝶形膠布對患者術口進行緊密固定,可有效連接周圍皮膚,減輕術口組織張力,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王菊廷等[10]表明,對術側腎區行近紅外線照射能明顯減少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和減輕術后疼痛。兩者聯合治療PCNL術后患者,使術口愈合時間縮短,具有減輕疼痛、縮小瘢痕的作用,住院時間更短,同時可減少醫療費用,提高患者康復效果及治療滿意度,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選擇蝶形膠布聯合紅外線照射方法處理PCNL術口,臨床效果明顯,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癥狀,促進其快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