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我國兒童保健重點防治的小兒“四病”之一。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是引起小兒佝僂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嬰幼兒體內維生素D來源于母親—胎兒的轉運、食物中的維生素D、皮膚的光照合成。早產兒是指妊娠≥28周且<37周的新生兒。由于早產兒在母親宮內生長的時間不足,體內貯存維生素D含量較少,并且其體內臟器發育大多不成熟,體重低,出生后極易發生各種疾病,更是發生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高危人群。研究[1]指出,相比于足月兒,早產兒由于在母體中攝取的維生素D明顯缺乏,因此其出生后發生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幾率要明顯升高[2,3]。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早產兒發生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幾率在35.00%左右[4]。鑒于佝僂病的發生可能會進一步導致早產兒機體內微量元素代謝紊亂,進而對其生長發育帶來嚴重影響,因此需要盡早采用合理的治療干預措施進行預防,降低佝僂病的發生率[5]。目前采用外源性維生素D制劑是臨床常見的預防措施。因此本次研究將以98例在2017年5月~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檢查的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以進一步分析不同劑量維生素D對預防早產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效果,探索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制定工作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據?,F將研究結果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來本院兒童保健門診進行體格檢查的98例早產兒。依據是否規范服用維生素D預防佝僂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男24例,女25例;月齡6~18個月;平均體重(2377.48±45.66)g;平均胎齡(33.44±2.53)周;新生兒Apgar評分(8.44±0.17)分。觀察組男23例,女26例;月齡6~18個月;平均體重(2380.44±42.15g)g;平均胎齡(33.48±2.51)周;新生兒Apgar評分(8.47±0.14)分。兩組患者性別、月齡、平均體重、平均胎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對照組出生后服用維生素D 400 IU/d;觀察組出生后1周開始服用維生素D 800 IU/d,3個月后改為維生素D 400 IU/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早產兒的血清生化指標[BALP及25-(OH) D]。入院后分別抽取2 ml靜脈血,常規離心分離血清后,采用金氏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對其進行測定;對比兩組早產兒佝僂病的患病率及城鄉居住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生化指標對比 觀察組的BALP水平及25-(OH)D水平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佝僂病患病率對比 觀察組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患病率為6.1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4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血清生化指標對比 ()

表1 兩組血清生化指標對比 ()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佝僂病患病率對比 [n(%)]
2.3 兩組間城鄉居住情況對比 觀察組中,居住在城鎮42例,農村7例,農村居住率為14.29%;對照組中,居住在城鎮11例,農村38例,農村居住率為77.55%。觀察組農村居住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屬于嬰幼兒群體中常見疾病之一,導致佝僂病發生的影響因素較多,但是其主要致病原因是體內缺乏維生素D,尤其是對于早產兒,由于其在宮內生長時間短,維生素D儲存量相對不足,出生后如果不及時規范攝入足量維生素D,將會嚴重增加早產兒發生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風險[6,7]。因此規范服用維生素對預防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8,9]。
本次通過詢問家長早產兒在出生后是否規范服用維生素D預防佝僂病進行分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患病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規范補充高劑量維生素D能夠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佝僂病發生率[10]。這也提示我們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不僅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早產兒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普及維生素D的正確服用方法,同時還要在孕婦孕期以及產后做好其相關保健知識的宣教工作,使其能夠充分意識到規范服用800 IU維生素D在預防早產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中的重要作用,進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早產兒的佝僂病患病率[11]。
對于早產兒,應該在出生后1周開始補充維生素D 800 IU/d,3個月后改為預防量;足月兒生后2周開始補充維生素D 400 IU/d,均補充至2歲。加強母乳喂養的宣傳力度。母乳中的鈣更利于兒童的消化和吸收。維生素D不足導致鈣和磷代謝紊亂,造成骨質礦化不全,給兒童的生長發育造成很大的影響。在我國的北方,由于冬季長,日照短,佝僂病的發病率高于南方,所以預防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造成維生素D不足的原因:①圍產期維生素D不足,如母親妊娠期營養不足,患病以及早產、雙胎等;②日照不足;③生長速度快,需要量增加;④食物中補充維生素D不足;⑤疾病影響等。針對發病原因我們應該積極干預:①加強孕期保健工作,孕母應多參加戶外活動,食用富含鈣、磷、維生素D等營養物質,妊娠后期適量補充維生素D 800 IU/d,有利于胎兒的儲存;②兒童要多曬太陽;③規范服用維生素D;④母乳喂養。
綜上所述,進一步做好早產兒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其在早產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中能夠盡早規范使用維生素D,這對降低小兒佝僂病的發生率及改善早產兒的骨質具有積極意義。加強基層醫生的業務培訓,重視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普及小兒佝僂病的防治知識,提高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加強孕期保健,促進母乳喂養的成功,將是今后一段時間兒童保健工作者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