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嵇刊 圖/吳宇
千年流淌的京杭大運河,孕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如果愿意靜下心來細賞這場非遺展,傾聽百余項非遺精品共述的這段運河傳奇,相信你不僅能近距離體味傳統工藝的文化根基與美學風格,甚至能聽見這些非遺珍寶在當代重新煥發活力的“呼吸”聲。
剪紙,是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大運河沿岸的古城揚州,自古以來受吳文化的影響,其剪紙形成了線條流暢、清新雅致的獨特風格,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極高的藝術價值,包含了文化、歷史、文學、美術等多重屬性。郭沫若曾這樣贊美揚州剪紙:“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工,美在民間永不朽。”
大運河非遺展現場所展示的數幅揚州剪紙作品,線條清新流暢、細膩柔美、飄逸靈動,它們正出自揚州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揚州民間藝人杰出代表之一的張秀芳老人之手。
經過50 多年的藝術實踐,今年已年過七旬的張秀芳練就了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她說,剪紙是個功夫活、細致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練就,很需要耐心,每天都要重復同樣的動作,枯燥、乏味,這把普通的剪刀已陪伴她走過了半個多世紀。
1981 年,張秀芳赴德國科隆出席民間剪紙交流活動,在科隆的兩個月里,她剪出來的作品被搶購一空。隨后,1982 年她又前往美國夏威夷和日本參加剪紙交流學習。1984 年,她受邀前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為世界博覽會做剪紙表演。同年8 月,她再次赴日本做剪紙藝術的交流……張秀芳曾先后5 次出國將揚州剪紙藝術推向世界。
張秀芳說,剪紙受到工藝語言的制約,不能像毛筆一樣用皴、擦、點、染表現出物象的質感、體積、虛實,只能通過線條的開合、粗細、長短等展現出物象的肌理效果、空間層次和節奏韻律。剪紙作品的構思要隨著個人習慣走,不一定從固定的位置剪,基本規律則是“由底向上、先里后外、從小到大”,并遵循“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的二十字剪法要訣。簡單的造型不需要打稿,直接剪即可;對于復雜的圖形,要用一支沒油的圓珠筆在紙上先描線,然后再剪。剪時剪刀放在紙的下方,便于看清楚剪刀的走向,然后一氣呵成。
得風則鳴,其聲隨風抑揚——這么浪漫的樂器,你能猜到這其實說的是風箏嗎?2006 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南通板鷂風箏,就能為你奏響“空中交響樂”。
中國風箏分為南北兩派,各具特色,素有“南鷂北鳶”之說。南通板鷂風箏就屬于南派風箏的一種,以其形如門板而得名,以巨大的彩畫、布滿音色洪亮的哨子著稱。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郭承毅介紹,南通板鷂風箏制作技藝起源于北宋年間,千百年來一直傳承發展于南通民間。板鷂風箏一般大小都在1 米以上,最大的豎起來有四五米高,因此放飛要有一定的技能、體力和較大風力,所以板鷂風箏的傳承必須有適合的自然和人文兩個要素,南通正是適合這個千年文化傳統發揚和傳承的地利、人和之選。板鷂風箏制作工藝復雜,風箏上綴滿大小不一的哨子,下部的特大哨子選用葫蘆、毛竹、白果、龍眼、乒乓球等制成,鷂面上繪有神話傳說等民間繪畫,下部系兩根幾十米長的尾繩,升空后大、中、小哨分別發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諧,悅耳動人,聲及數里,宛似“空中交響樂”。
在南通地區,還有利用風箏預報天氣、預測生產前景的民間風俗。郭承毅介紹,在鹽業生產中,“曬灰”是很關鍵的一道工序,為了避免“灰”被雨淋濕,鹽民們就靠放風箏,通過聽哨聲、看風向來判斷天氣發展的趨勢,哨聲的變化可以提示高空空氣的濕度,一旦發現有下雨的跡象則馬上收“灰”,以免遭損失。另外,南通沿海漁民出海之前,還會放一種“六角形風箏”,在左右兩個角上各扎一面小旗子,風箏放上天空后,可以從小旗擺向和飄動的程度來判斷風的方向和風力大小,這種風箏被當地人稱作“順風旗”。
漫步于展區,可以全面領略大運河沿線世界級、國家級、省級非遺的精魂。在展區一角,記者被一幅精美的刺繡作品吸引了目光,原來,這就是江蘇省級非遺——東臺發繡。
東臺發繡起源于唐代,已有1 000 多年歷史。2009 年,東臺發繡列入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發繡傳承人陳伯余說,發繡,顧名思義就是用人的頭發作為原料,以鉤針作畫筆,繡制成各種圖案的特種刺繡工藝品,被贊為“天下一絕”。與其他刺繡種類一樣,發繡融書、畫、印、繡、裱、刻等諸多工藝藝術于一體,但發繡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發絲。人的頭發本身就很神奇,可保萬年不褪色、不腐蝕。東臺發繡的選材十分講究,一般選用30 歲以下女性、光澤好彈性好的頭發。發繡藝術忠于頭發原色性和真實性,利用頭發本體色澤和細、柔、光、滑的特性刺繡作品,若是大型發繡作品,又可根據不同年齡、不同色澤、不同發絲的粗細柔硬,進行綜合搭配。
陳伯余說,發繡的一大神奇之處還體現在它的針法技巧上,除了運用滾針、纏針、接針、切針等不同針法,還通過“藏針”手法把頭發接頭隱藏在夾層中,這樣整幅作品看起來就很平滑漂亮。
隨著表現題材和藝術手法的不斷豐富創新,東臺發繡從最初的單一“墨繡”,發展為今天的“潤色繡”“雙面繡”和“雙面異色繡”。如今,東臺發繡正不斷推陳出新,作品也頻頻在國內外文化交流中大放異彩,聞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