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蕤

不管是影視劇,還是漫畫中,很多男女站在一起,總是男生身高普遍高于女生,甚至很多人稱這種現象為“最萌身高差”,認為男生高于女生才會有“CP 感”( CP 是英文couple 的縮寫,最初起源于日本漫畫圈,多用來形容自己喜愛的組合形象)。為什么在我們的生活中,男性的身高普遍會比女性更高一點呢?今天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聊聊男女身高差異的原因。
生物學家總是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解釋女性身高普遍低于男性的現象,其中主要是從動物雄性和雌性的體形和身高來推論人類的男性和女性的身高。當然,動物的雄性比雌性要高大只是在比較高級的動物,如哺乳動物中才體現出來,猴子、黑猩猩、老虎、獅子、豹子、大象、海象、海獅、海豹、梅花鹿、鬣狗、土狼、熊、水豚、海牛等,都是雄性體形大于雌性。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中寫道:“男性的體形和力量都優于女性。他們有寬厚的肩膀、發達的肌肉、粗獷的身體輪廓,還有更多的勇氣和斗志,這些特征是在生存斗爭和配偶爭奪中產生的。”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性選擇和雄性競爭,從本質上說,如果男性不需要為了獲得配偶而進行激烈的身體打斗,或許人類的身形會更加均一。
生物學家認為,動物中繁殖付出較少的一方,會比較積極地追求另一方。雄性就是在繁殖中付出較少的一方,在積極追求對方的過程中,為了獲得雌性的青睞,就會使出各種手段。而雄性常用的方式就是發展出漂亮的外表和強大的體格,以爭奪雌性。
人類是從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的,自然選擇所刺激、推動的“雄性必須比女性高和比女性強壯”的機制一直存在于人類的基因中。直到今天,大部分女性擇偶的第一要求都是要求男方較高,至少不得低于自己的身高。所以,平均而言,男性比女性高大既源自進化的生物機制,又源于人類文化的原因。
進化心理學將這一觀點進行了延伸,并認為人類的行為方式會受到這些生物特征的影響,因此男性表現為更具侵略性、爭強好勝;而女性則更心思細膩、溫柔多變。
按照這個理論,如果男性不需要依靠力量去獲得配偶,那男性和女性的體形就應該差不多。
同學們是不是也這么認為?

當然,研究人員也從基因的角度來探討為何男性平均身高要高于女性。現在的研究發現,人類男性的身高普遍高于女性其實在生物學上是由女性來推動的,也就是說,是由女性的2 個X 染色體上的基因所決定的。

在初中生物中,我們就知道了,男性的性染色體是XY,因此男性只有一個X 染色體;但女性的性染色體是XX,因此女性有兩個X 染色體。在對X 染色體進行研究時,研究人員發現X 染色體上有一個稱為ITM2A 的基因,它的突變決定著人的身高,因為該基因在每個人的軟骨發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相比正常水平個體來講,該基因表達得越充分,個體的身高就越低,反之該基因表達得少,則個體身高就高。
科學家研究發現,ITM2A 基因的遺傳突變在1/3 的歐洲人個體中都存在,ITM2A 基因表達量較高的個體身高往往較低。這就能順理成章地解釋為何女性身高普遍低于男性。因為,在女性身體中的X 染色體是2 個,因此ITM2A基因對女性身高的影響比只有一個X 染色體的男性更大。
男女兩性在青春期發育期間,2 個X 染色體往往會給女性的身高發育帶來影響,從而影響到女性的身高發育。盡管男性在青春期發育中也受到ITM2A 基因表達的影響,但由于只有一個X染色體的ITM2A 基因表達,男性受到的影響或抑制較小,因此身高發育就比女性要高一些。
雖然從ITM2A 基因的表達來解釋女性為何普遍低于男性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種解釋也有不足。首先,這只是從限制身高的ITM2A基因,即“負基因”來解釋,還沒有從促進身高的基因,即“正基因”來解釋。此外,這一研究也沒有很好解釋人類的進化是在什么時候演化出了控制身高的基因,因為闡述基因的作用應當說明一種基因產生的年代。
在《演化人類學》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認為男性與女性身高差異應該用已有的醫學和人類學理論去解釋。男性比女性高可能源于一個直接的生理原因——雌性激素對骨骼生長的影響,因此任何對雌性激素分泌水平或時間有影響的因素,都會不可避免地影響人類兩性體形差異的分化,任何導致初潮提前的情況都會附加性地導致女性相對身高的降低。
男女自出生至青春期之前,骨骼的發育呈波浪式的增長,每年增高3~7 厘米,身高沒有多大的差別。到了青春期時,女孩(13~18 歲)骨骼發育甚快,到了初中階段,少女身高則可超出男孩,待長到18 歲左右,發育階段趨于“尾聲”,下肢骨骼不再增長了,身高也隨之“穩定”起來。男孩的青春期(15~20 歲)開始較晚,結束也相對較遲。青春期結束之后,下肢骨骼仍會繼續長下去,一般要延續到23 歲時才會逐漸終止。
人的身高主要是由脊柱和下肢骨的長度決定的,而骨骼的發育則受性激素的影響。性發育過早或體內雌激素的濃度過高,都會抑制身高的增長。由于女孩青春期開始時間比男孩早2 年左右,且此時期女孩體內雌激素不斷增多,而雌激素有促進肌肉、骨骼以及生殖器官的蛋白質合成,促使骨中鈣、磷沉積增加的作用,這對骨的生長起了促進作用,因此,在青春期頭一年內,女孩的生長快,個子平均比同齡的男孩還高一些。可是由于雌激素還有促進骨骺軟骨骨化的作用,這樣女孩子停止生長的時間也比男孩早,故成年女性的身高一般比男性低些。
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雌激素理論和人類身高變化的歷史非常吻合。比如在14 世紀肆虐歐洲的黑死病之后,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差值增加了62%。男性身高平均增加9厘米,女性則平均矮了5.5 厘米。男性身高的增加更容易解釋,成人的身高很大程度上受兒童時期營養和健康狀況的影響,疫情大流行結束后,人們可能吃得更好,變得更健康。但同時期女性卻變矮了,這是否意味著她們在瘟疫結束后,反而變得不那么健康了呢?
事實上,黑死病后女性平均身高的下降可能反映了飲食或健康狀況的改善,因為健康狀況的改善往往與月經初潮的提前有關。
雌性激素除了影響身高,還與女性的盆骨寬度有關。我們都知道,女性的盆骨比男性更寬,以前都認為是為了方便分娩,事實上,盆骨寬度的差別,是為了給女性體內的生殖系統提供足夠的空間。在蘇科版七年級《生物》第九章里,我們學過人體的結構,女性盆腔內有子宮、卵巢等,女性有著如此復雜的生殖系統,所以她們的骨盆需要更多空間。
當然,雌激素似乎可以解釋身高差異是如何產生的,但不能解釋更深層的演化問題。
關于男女身高差異的原因,不論是進化理論,還是雌性激素說,或者是基因說,都需要科學家們不斷地進行論證,這也是人類在生物學研究方面的進步,我們期待同學們能夠進一步揭開人類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