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芳
識字任務繁重,怎樣才能化難為易,有效提高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效果呢?如果只是沿用老一套的識字教法,讓學生不停地讀、機械重復地抄寫,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我認為只有當學生對要學習的東西感興趣,才能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識字也是同樣的道理。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教學生在自學中掌握漢字的構字規律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真真正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識記生字時,我把識字方法歸納為五個字:找、讀、記(記住音、形特點)、寫、默(自己默出所學生字)。如,在認“坐”字時,先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這個生字;然后教他們讀準字音;再讓學生觀察這個字的組成,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坐”可拆分成“人、人、土”,還可以就此編個順口溜:兩人背靠背在土上坐;指導學生書寫“坐”字時,可以聯系實際,因為坐要穩重,所以“坐”字要橫平豎直,伸長的一豎就是人的靠背,掌握了字的結構就容易書寫了;最后在默寫幾遍,加深記憶。用這樣的“五步走”,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習慣也容易形成,一節課下來掌握的生字也就更多了。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識字活動
一年級學生年齡還小,觀察事物的時間不能過長,不然很容易倦怠。在識字過程中我常采用形式多樣、趣味盎然的活動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又掌握了不少生字。
(一)編口訣。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盡量采用直觀的手段,把一個個抽象的文字變成一幅幅畫或一個個故事。學“躍”字時,學生編的故事是:“一個叫足的小朋友在踢足球,一不小心就把一個叫天的小朋友的帽子踢歪了!”學“力”字時,我們編的順口溜是“刀字出頭,力力力!”學“拔”字時,我們編的順口溜是“小朋友用手拔河流了汗,加油加油!”學“休”字時,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站在木頭旁邊休息。
(二)排隊組字。老師準備一些偏旁或部首做成卡片發給學生,讓他們到講臺前來自由組合。或是將同音、同形旁、同聲旁的字分散給學生,讓學生打亂后根據規律歸類。在一陣手忙腳亂地組合之后,學生能很快分辨出對錯,最后再讓全體學生評議和認讀。
三、閱讀課外書識字
我們讓學生盡可能早識字、多識字,就是為了讓學生能更早閱讀課外書。從另一角度而言,也可讓學生在大量閱讀中鞏固識字。這樣以識促讀,識讀同步,才能給學生創造更開闊的識字天地。一年級學生入學后就要接受識字的重要學習任務,這時候,老師的引導可謂責任重大。但識字不是孤立的,為了讓學生與生字能經常見面,我們充分利用了課內外閱讀。課堂上的閱讀教學可以及時地檢查所學生字,我們的做法是在課文中圈畫出生字,再讓學生說說怎樣用教的識字方法記住這些生字,再在課文朗讀中讀準、記住這些生字。而課外閱讀是一項課外作業,我們一般會布置學生在家中閱讀,第二天將閱讀中遇到的生字匯報,并用表格記錄下來,比一比誰在課外遇到的生字多。生字就像朋友一樣,常見面常交流就變成好朋友了,好朋友越多學生當然就越會高興了。
四、將課堂學習有效向課外延伸
在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能接觸到很多的漢字,如食品包裝袋、店面招牌、報紙雜志、廣告等。我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并記住在生活中遇到的字。
(一)在電視、電影中識字。《動漫世界》《智慧樹》等都是孩子們愛看的電視節目。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看電視時注意認讀屏幕下方的字,在聽讀中學生不僅能從中獲得許多有用的信息,還能認識不少生字。
(二)利用實物識字。教師可以把教室里的電腦、講臺、課桌、椅子、黑板等貼上字,讓學生處在時時刻刻都能識字的環境中。
語文老師只有注意到課內外相結合,將有效的教學向生活中延伸,增加多種識字渠道,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自主識字的能力,也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不斷發現、創新,讓識字更有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