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偉斌 劉雯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背景下的中國對非洲文化外交研究”(18D107)的階段性成果。
[提要] 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明顯好轉的形勢下,中國政府堅持生命至上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克服自身面臨的多重困難和壓力,通過派遣抗疫醫療專家組、捐贈醫療物資、提供資金和援建醫療設施三種形式,為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國家提供抗疫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中國對外抗疫援助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展示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同時也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力量和中國制度的優勢,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未來中國應更加充分地發揮民間組織在抗疫國際援助中的重要作用,將對外抗疫援助的宏大敘事有效地融入抗疫援助的微觀事跡,著重傳播疫情面前中國人民與受援國人民友好互動的故事。
[關鍵詞]中國對外抗疫援助;人類命運共同體;生命至上;中國文化軟實力
[作者簡介]余偉斌: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外交與文化軟實力;劉雯: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非關系與軟實力。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給世界各國的公共衛生安全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今年2月中旬以來,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出現明顯好轉的形勢下,中國政府和人民克服自身種種困難,為深受疫情影響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國際人道主義援助。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范圍最廣的對外抗疫援助行動彰顯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得到受援國和國際社會的普遍好評。然而,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政客和媒體人士卻質疑甚至歪曲中國對外抗疫援助的動機,宣稱中國通過對外抗疫援助謀求政治影響力。加強對中國抗疫國際合作,特別是對中國對外抗疫援助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背景下,本文的中國對外抗疫援助特指中國為幫助其他國家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而提供的對外援助。的研究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題中應有之義,有助于駁斥各類抹黑中國行動的論調,提升中國抗疫國際合作的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根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張國祚教授的界定,軟實力指一切無形的、難以量化的,表現為精神、智慧、情感性的力量的實力。主要包括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動員力、說服力、誘導力、感染力、同化力、謀劃力,等等。文化軟實力突出文化在“軟實力”中的核心地位。詳見: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論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5960.
一中國對外抗疫援助蘊含著生命至上和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西方的懷疑論者將中國對外抗疫援助活動視為戰略機會主義行為,這是典型的現實主義邏輯和功利主義思維模式。其問題在于完全忽視了中國外交的政治文化和價值追求,因而也就難以正確地理解中國對外抗疫援助的本質。一國的政治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它一旦生成就會對國家利益的界定和國家對外行為方式產生重要的影響。正如張國祚教授在與約瑟夫·奈對話軟實力時所指出的,對外政策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參見:張國祚,約瑟夫·奈.對話“軟實力”[N].光明日報,20120710(11).中國對外抗疫援助是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軟實力要素,彰顯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
首先,中國對外抗疫援助彰顯了生命至上的理念。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N].人民日報,20200121(01).。中國政府在極短的時間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救治病患,不惜犧牲經濟利益阻斷新冠肺炎疫情擴散的行動就是對生命至上理念的最好詮釋。李克強總理在5月22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為了應對疫情我們付出了巨大代價,一季度經濟出現負增長,生產生活秩序受到沖擊,但生命至上,這是必須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價。詳見:政府工作報告[EB/OL].(20200522)[20200820].http://www.gov.cn/zhuanti/2020qglh/2020zfgzbgdzs/2020zfgzbgdzs.html?_zbs_baidu_bk.這一理念在國際層面體現為中國政府對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國家和地區給予濃厚的國際人道主義關切。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擴散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通過電話外交向相關國家的人民表示慰問和支持,強調中方愿積極提供幫助,加強與國際社會合作共同維護全球和地區公共衛生安全,保護世界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在2020年3月26日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特別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給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巨大威脅,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形勢令人擔憂。當前,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是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全面加強國際合作,凝聚起戰勝疫情強大合力,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斗爭。”習近平.攜手抗疫 共克時艱——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特別峰會上的發言[N].人民日報,20200327(02).2020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上強調,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國堅持以民為本、生命至上,始終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始終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習近平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致辭[N].人民日報,20200519(01).在2020年6月17日召開的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呼吁“我們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資源,團結合作,盡最大努力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降低疫情負面影響。”習近平主持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200618(01).這些重要的講話表明,無論是國內疫情防控,還是抗疫國際援助,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已成為中國官方抗疫話語的核心關鍵詞。其背后折射出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生命至上這一理念強烈的價值追求,表明中國內政理念與外交理念具有統一性和一致性。
余偉斌等:文化軟實力與中國對外抗疫援助《文化軟實力》2020年第3期其次,中國對外抗疫援助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融入國際體系,不斷加強與各國的互動,這一過程對中國的身份認同和觀念建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對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有了全新的認識,認為中國是國際社會重要的一員,中國對世界的依靠、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在不斷加深,世界對中國的依靠、對中國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200.這種身份認同使中國從全局性、戰略性的角度去觀察和處理國際問題。當前國際形勢呈現出兩個重要的特征,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度空前提高,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另一方面,世界面臨諸如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難民危機、重大傳染性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威脅。這些全球性挑戰僅靠一國之力往往難以有效解決,中國政府倡導各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合作,共同應對之。從這個角度上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準確判斷時代新特征和國際新形勢的基礎上,為正確處理國際關系和應對全球性挑戰而向世界貢獻的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它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最為閃亮的名片之一。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快速蔓延以來,我國通過多種渠道向疫情擴散的國家和國際社會表達積極的姿態、釋放幫助的善意。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2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要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部署統籌 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N].人民日報,20200222(01).3月11日,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致函外國政黨領導人,指出這次疫情的發生表明,“世界各國已日益成為休戚相關、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強調中國共產黨愿同各國政黨共同應對傳染性疾病等跨國問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聯部向外國政黨介紹中國疫情防控經驗做法[N].人民日報,20200313(03).3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再次強調:“中方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愿同各國分享防控有益做法,開展藥物和疫苗聯合研發,并向出現疫情擴散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習近平.攜手抗疫 共克時艱——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特別峰會上的發言[N].人民日報,20200327(02).這些事實表明,中國為深受疫情影響的國家提供醫療物資和技術援助,不但是“出于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更是為了踐行習近平主席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王毅分別同德國外長、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通電話[N].人民日報,20200405(03).
二中國對外抗疫援助的形式
高度重視與國際社會合作共同抗擊疫情是中國政府一貫的姿態。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中國的抗疫國際合作主要限于信息共享及相關工作的溝通協調。進入2月中下旬之后,國內疫情明顯好轉而國外疫情則呈現多點爆發、加速擴散的態勢。鑒于這一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23日召開的中央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強調,要擴大國際和地區合作,“要繼續同世衛組織保持良好溝通,同有關國家分享防疫經驗,加強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研發國際合作,向其他出現疫情擴散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體現負責任大國擔當。”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224(02).翌日,王毅外長在外交部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對有關工作進行了部署,強調要“向其他出現疫情擴散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通過攜手應對疫情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外交部召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EB/OL].(20200225)[20200820].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hd/t1749310.shtml.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分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政治局常委會議和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多次重申繼續為有關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綜合考量對方疫情的嚴重程度和醫療衛生能力與條件、對方向中方提出的具體援助需求及自身所具備的能力三個方面的因素國新辦舉行中國抗擊疫情的國際合作新聞發布會[EB/OL].(20200326)[20200820].http://www.scio.gov.cn/ xwfbh/ xwbfbh/wqfbh/42311/42784/index.htm.,為疫情較為嚴重的發達國家和醫療衛生基礎較為薄弱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抗疫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事實上,早在2月中旬日本疫情防控趨于嚴峻之際,中國外交部就已開始著手開展向日本提供援助的相關事宜。對日本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感同身受[N].人民日報,20200218(03).隨后,中國又向伊朗、韓國等疫情較為嚴重的國家提供醫療物資和技術援助。3月中旬之后,中國根據全球疫情防控的形勢將對外抗疫援助的對象拓展至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法國等歐洲國家。至5月31日,中國政府分多批次向15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也通過各種渠道向15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捐贈抗疫物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EB/OL].(20200607)[20200820].http://www.scio.gov.cn /zfbps/32832/ Document/1681801/1681801.htm.中國對外抗疫援助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形式:
其一,派遣醫療專家組,為相關國家抗擊疫情提供技術和經驗支持。在伊朗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之際,王毅外長于2月28日與伊朗外長扎里夫通電話表達慰問,強調中國人民同伊朗人民并肩作戰共克時艱,“將根據伊方需要,繼續向伊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包括開展疫情防控、醫療救治等方面的合作。”王毅同伊朗外長通電話表達支持[EB/OL].(20200228)[20200820].http://www.xinhuan et.com/202002/28/c_1125640940.htm.2月29日,由上海醫療專家組成的志愿團隊奔赴伊朗抗擊疫情,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向境外派遣的首支抗疫醫療隊。進入3月之后,曾在抗疫艱難時刻給予中國寶貴支持和幫助的意大利國內疫情加速蔓延,中國投桃報李援助意大利抗擊新冠肺炎疫情。3月10日,王毅外長與意大利外長迪馬約通話主動提出:“如意方需要,中方也愿意派出醫療小組赴意協助抗疫。”王毅分別同意大利、伊拉克外長通電話[N].人民日報,20200312(03).3月12日,一支9人組成的中國抗疫專家組抵達羅馬。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向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致慰問電,強調“中國政府和人民堅定支持意方抗擊疫情的努力,愿開展合作,提供幫助。”習近平向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致慰問電[N].人民日報,20200315(01).3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同意大利總理通電話,再次強調中方“將急意方之所急,向意方增派醫療專家組,并盡力提供醫療物資等方面的援助。”習近平同意大利總理孔特通電話[N].人民日報,20200317(01).3月18日和25日,中國又向意大利增派了分別由13人和14人組成的兩批抗疫專家組。此后,中方根據有關國家的需要和意愿,不斷向國外增派醫療專家組。至9月初,中國一共向來自亞洲、歐洲、非洲、拉丁美洲的32個國家派遣了34支醫療專家組。張國祚.中國制度在抗擊疫情中彰顯優勢[EB/OL].(20200910)[20200915].http://www.qstheory.cn/du kan/hqwg/202009/10/c_1126477454.htm.此外,長期駐扎在56個國家的援外醫療隊也在積極協助駐在國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EB/OL].(20200607)[20200820].http://www.scio.gov.cn /zfbps/32832/ Document/1681801/1681801.htm.
2020年2月29日至4月18日中國向境外派遣抗疫醫療專家組簡介表
受援國家出發時間選派省份人數伊朗2月29日上海、安徽5人伊拉克3月7日廣東7人意大利三批專家組分別于3月12、18、25日出發四川、浙江、福建分別是9人、13人、14人塞爾維亞3月21日廣東6人柬埔寨3月23日廣西7人巴基斯坦3月28日新疆8人老撾3月29日云南12人委內瑞拉3月29日江蘇8人菲律賓4月5日福建12人緬甸4月8日云南12人哈薩克斯坦4月9日新疆10人俄羅斯4月11日黑龍江10人沙特阿拉伯4月15日寧夏8人布基納法索4月16日天津12人埃塞俄比亞4月16日四川12人馬來西亞4月18日廣東8人注:本表系作者根據人民日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發布的信息自制而成。
中國援外專家組成員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組建,相關省市或自治區的衛生健康委負責選派,充分表明了中國政府對援外抗疫工作的高度重視。他們主要來自疾病控制中心、著名大醫院等單位,專業領域涵蓋呼吸與重癥、傳染病防控、實驗室檢測等,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一線治療經驗。中國專家組的主要工作是向受援國詳細介紹疫情防控的中國經驗、開展培訓活動,同時根據當地疫情的發展情況提出具體的防控措施以及病患的治療方案。例如,中國專家針對伊拉克新冠肺炎疫情多點爆發、社區防控措施缺乏等實際情況,向伊方建議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出臺統一的防控方案和臨床診療指南、設立定點醫院并實行分類診療制度,受到伊方的高度重視。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N].人民日報,20200327(17).專家組以精湛的專業技術和敬業精神贏得廣泛的贊譽,成為傳播中國故事和中國形象的重要使者。此外,援外專家組還為當地的我駐外使館、中資企業人員、留學生、華僑華人提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導和幫助。
其二,捐贈醫療物資,緩解受援國的燃眉之急。新冠肺炎疫情形勢的快速變化給各國的醫療物資供應帶來嚴峻的挑戰,中國政府一方面克服國內的諸多困難,組織企業復工復產,為維護全球醫療物資供應鏈的穩定作出重要貢獻;另一方面加強向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抗疫醫療物資援助。早在2月中下旬,中國就已分批次向日本和韓國捐贈防護服、口罩和檢測試劑盒等物資。在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日趨嚴峻之際,中國政府多次伸出援手,以“百倍反贈”報答意大利在疫情發生之初對中國的支持。3月12日,中國政府派遣至意大利的首支醫療專家組隨機攜帶了31噸援助醫療物資;14日,由浙江省籌集的26.4噸抗疫物資抵達意大利,其中一部分物資贈予皮埃蒙特大區和意大利紅十字會;18日,第二批支援意大利的醫療專家組隨機攜帶9噸中方捐助的物資,至此浙江省累計共有35.4噸物資支援意大利抗疫;浙江省組建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赴意大利[N].光明日報,20200318(04).25日,第三批援助意大利的專家組又攜帶了一批當地緊缺的醫療救治物資,如呼吸機、防護服、中成藥,等等;4月6日,中國援助歐盟的抗疫醫療物資由歐盟應急反應協調中心直接發放給意大利。歐盟委員會.中國援助歐盟的醫物資已運抵意大利[EB/OL].(20200406)[20200820].http://www.xin huanet.com/202004/06/c_1125819493.htm.中方的援助無疑成為意大利早期獲取抗疫物資的重要來源之一。意大利外長迪馬約4月初在眾議院接受問詢時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意大利總計從海外獲得約3000萬只口罩,其中2200萬只來自中國。”意大利外長.海外獲得3000萬只口罩 2200萬來自中國[EB/OL].(20200402)[20200820].http://m.news.cctv.com/2020/04/02/ARTI1fxpaApPlcbxbtTNLrDo200402.shtml.進入4月以來,中國政府進一步擴大對外抗疫物資援助,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有:4月2日,向俄羅斯提供重約25.5噸的醫療物資;6日,向中西非18國提供抗疫物資;17日,向白俄羅斯捐贈重約30噸的抗疫物資;21日,援助阿爾及利亞醫療物資近20噸,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中國民間組織以各種形式響應政府的號召,積極加入對外抗疫援助的行列,向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捐贈抗疫物資。例如,中國深圳猛犸公益基金會向塞爾維亞捐贈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和馬云公益基金會向比利時捐贈50萬只口罩和3萬份檢測試劑,向非洲54國捐助540萬只口罩、108萬套試劑盒、4萬套防護服和6萬個防護面罩;一批中國援助物資運抵埃塞俄比亞[N].人民日報,202003023(16).4月20日,兩基金會又宣布與非盟合作,向非洲啟動第三批緊急物資援助。
其三,提供資金和醫療設施援助,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抗擊疫情的能力。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使醫療衛生條件較弱的發展中國家面臨巨大的風險和壓力。為幫助這些國家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國政府于3月7日宣布向世界衛生組織捐贈2000萬美元中國政府決定向世衛組織捐款2000萬美元[N].人民日報,20200308(03).,4月23日再次表示將在原有贈款的基礎上增加3000萬美元的捐助中方決定向世衛組織增3000萬美元現匯捐款[N].人民日報,20200424(03).。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上宣布,“中國將在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抗疫斗爭以及經濟社會恢復發展。”習近平.團結合作戰勝疫情 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會議開幕式上的致辭[N].人民日報,20200519(02).6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上宣布,“中國將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免除有關非洲國家截至2020年底到期對華無息貸款債務。中方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加大對疫情特別重、壓力特別大的非洲國家的支持力度,包括進一步延長緩債期限,幫助其克服當前困難。”習近平.團結抗疫 共克時艱——在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上的主旨講話[N].人民日報,20200618(02).這些舉動體現了中國將提升抗疫能力與經濟社會恢復發展有機統一起來的整體援助觀。此外,中方還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醫療設施援助。3月25日,中國醫療專家組為伊拉克建立的全國首個專門用于檢測新冠病毒的高標準生物實驗室揭牌,極大地提升了伊方的核酸檢測能力。3月26日,中方表示將援助巴基斯坦建造一所臨時隔離醫院。3月30日,中資企業出資援助津巴布韋新冠肺炎定點診療醫院——威爾金斯醫院的升級改造工程項目交付使用。華為等中國科技公司為有關國家的多家醫院安裝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輔助篩查系統,大大提高了疑似病例診斷的效率。
三對外抗疫援助有助于提升
中國文化軟實力對外抗疫援助行動是中國政治文化和價值追求合乎邏輯的外在表現,從實踐的效果上看,它從三個方面提升了中國文化軟實力。
首先,中國對外抗疫援助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充分印證了中國政府此前關于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關系的論斷的正確性,即面對全球性挑戰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根據這一客觀事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在國際體系缺少中央權威的狀態下,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性挑戰理應共同秉持的價值觀念。然而,歷史實踐表明,一種新的理念從提出、被接受、進而被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必定要經歷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一種新理念最終能否被國際社會所內化,不但取決于該理念是否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和人類的根本利益,而且還取決于它在實踐中是否被遵循。在這一過程中,大國的姿態和行為對理念內化的前景起著關鍵作用。大國以身示范將對其他國家產生效仿效應,反之則產生反向效應。中國為有關國家提供抗疫援助的行動向世界表明,中國不但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者,更是積極的踐行者和引領者。對此,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給予高度評價,稱中國抗疫援助“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真實寫照。”外國政黨政要高度評價中國為全球抗疫提供支持和幫助[N].人民日報,20200402(03).中國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舉動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的共鳴。4月2日,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意識形態涵蓋左中右的230多個政黨共同呼吁,“各國應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相互支持和幫助,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政策協調、行動配合等,匯集全球的資源和力量,堅決打敗病毒這一人類的共同敵人。”世界政黨關于加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際合作的共同呼吁[N].人民日報,20200403(03).
其次,對外抗疫援助展示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為中國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染力和破壞力超乎意料,給世界各國的醫療衛生能力和醫療物資供應能力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歐盟、美國等傳統援助國和俄羅斯、印度、巴西等新興援助國由于疫情擴散自顧不暇,無力為其他國家特別是醫療衛生條件較弱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有效的抗疫援助。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為如此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為深受疫情困擾和威脅的國家帶來了及時雨。這不但在新中國歷史上少有,在世界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幾乎獨自扛起國際抗疫援助的大旗。與美國在抗疫過程中不斷對外推卸責任的行為相比,中國以負責任的行動抵制國際體系無政府狀態下各國容易出現各行其是應對疫情的負面影響,對抗疫國際合作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好評。騰訊對2020年3月1日至4月12日境外媒體關于中國對外抗疫援助的報道和國外網民輿情的大數據分析表明,在諸如意大利、塞爾維亞、匈牙利等疫情嚴重而其他外援難求的國家,中國的援助被視為“雪中送炭”,當地政要的致謝言論推動當地輿論積極評價中國的援助,進一步改善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參見:潘宇峰,張彥.中國抗疫援助如何進一步提升各國認同度[EB/OL].(20200428)[20200820].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152922.“《朱巴觀察家報》刊登了13個東非國家駐華使節聯合聲明,認為中國從保障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福祉出發,采取最堅決舉措,并積極支持多國抗擊疫情,贏得世界尊敬。”多國媒體積極評價中國促進抗疫國際合作[N].人民日報,20200403(03). 東盟國家認為中國為促進抗疫國際合作所作的努力,“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為各方合作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注入了信心和力量。”烈火煉真金 患難見真情——東盟國家高度評價中國抗疫努力及援助[N].廣西日報,20200411(06).
再者,對外抗疫援助彰顯了中國援助風格和特點,見證了中國力量和中國速度。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對外援助始終堅持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則,并且具有援助速度快、效率高等特點。這些原則和風格在此次對外抗疫援助中再次得到充分的體現。中國對意大利、塞爾維亞和老撾等國的抗疫援助就是其中重要的例證。
3月10日,王毅外長與意大利外長迪馬約通電話時雙方共同商定,中國將向意大利派遣醫療專家組并提供緊急物資援助。3月11日凌晨兩點多,抗疫援助任務下達至四川省紅十字會。隨后在短短十多個小時的時間里,四川省有關部門快速行動、通力合作,完成了專家選派、醫療物資籌集、護照簽證辦理等相關工作。參見:赴意大利戰“疫”四川專家帶了近1.5噸物資[N].四川日報,20200322(03).3月12日中國抗疫專家組攜帶大量醫療物資從上海飛抵意大利。塞爾維亞疫情進入三月中旬后加劇,塞政府遂于3月15日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中國及時伸出援手,駐塞大使陳波于3月17日向武契奇總統通報,“中國政府將向塞爾維亞提供抗疫援助并派遣專家”。駐塞爾維亞大使陳波拜會塞總統武契奇[EB/OL].(20200318)[20200820].http://rs.chineseembassy.org/chn/sgxx/sghd/t1757217.htm.3月21日晚,中國專家組一行6人連同中國捐贈的大批醫療物資抵達貝爾格萊德;3月22日,第二批中國捐贈的醫療物資經上海到達塞爾維亞(3月15日塞政府就已收到中國捐贈的一批檢測試劑盒)。參見:葉琦.“鐵桿朋友,風雨同行”——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抵達塞爾維亞[N].人民日報,20200323(03).老撾政府在3月24日宣布首個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并即刻向中國政府發出援助請求。3月29日,一支12人組成的中國抗疫專家組攜帶價值417萬元的醫療物資抵達萬象。參見:中國駐老撾大使姜再冬:山水相連,守望相助 彩云之南,萬象更新——寫在中國醫療專家組抵達萬象之際[EB/OL].(20200329)[20200820].http://la.chinaembassy.org/chn/dssghd/t1763202.htm.簡言之,中國從確定對外援助到目標任務落地,只用了短短幾天的時間。在自身面臨多重困難的情況下,如此快速且高效的對外抗疫援助除了表明中國政府堅持“生命至上”“與時間賽跑”的抗疫理念外,更充分顯示了中國強大的經濟韌性和高效的組織和動員能力。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所具備的力量和中國制度的優勢。
余論
中國對外抗疫援助堅持生命至上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力量以及中國制度的優勢,極大地提升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美國關于中國對外抗疫援助的懷疑論實際上錯誤地將中國行動的結果與目標混為一談。這種論調與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出現的“中國病毒論”“中國責任論”“向中國索賠論”“中國囤積醫療物資論”等共同描繪了一幅美國關于中國抗疫國際行動的話語建構圖景,其實質為美國霸權護持的話語制衡策略“話語制衡”指通過話語促成有利于自身的權力結構,可分為三種類型:內部話語制衡旨在國內建立支持霸權護持的話語共識和政策聯盟,外部話語制衡旨在建立、維護支持霸權護持的國際話語共識和聯盟,而消極話語制衡則旨在將霸權國的潛在對手去合法化。參見:袁莎.“話語制衡與霸權護持”[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7(03):9296.,意在對內轉移矛盾視線,掩蓋美國當局者在應對疫情方面的糟糕表現;對外將中國抗疫國際援助行動去合法化,以抹黑和削弱中國在抗疫國際合作過程中的角色和影響力。
當前世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面臨巨大的壓力和困難,需各國尤其是大國攜手合作共同應對。然而,此次國際公共衛生危機與近年來的全球化浪潮逆轉和反全球化等因素相互交織,催生了極端民族主義浪潮參見:唐昊.國際危機中的極端民族主義反思[J].學術研究,2020(03):1416.,致使抗疫國際合作的外部環境惡化。這一特定情勢與中美關系業已存在的結構性矛盾融合在一起,使問題進一步復雜化。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國外觀察家們習慣于將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視為中國邁向全球領導之路的最后階段參見:Timothy R.Heath.“Chinas Endgame:The Path Towards Global Leadership”[EB/OL].(20180105)[20200820].https://www.lawfareblog.com/chinasendgamepathtowardsgloballeadership.,美國一些極右勢力則認為這是美國遏制中國的最后機會。在此次抗疫國際援助中,盡管中國無意與美國爭奪世界領導權,但中國的大國擔當行為與美國將疫情政治化、搶奪醫療物資、遲遲未能兌現援助承諾等行為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必將影響世界對中美兩國國際形象與國家能力的觀感。換言之,由于美國自身在抗疫國際合作中的不作為,中美雙方的國際影響力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正如英國《衛報》的評論文章所指出的,中國對外抗疫援助擴大了自身的全球領導力,而美國卻缺席世界舞臺。參見:美國缺席令中國擴大全球領導力[N].參考消息,20200331(14).面對這一態勢,持零和博弈思維的美國政客必將采取更為強硬的對華政策,進而加劇雙方的矛盾與摩擦。有鑒于此,未來一段時間中國需進一步優化對外抗疫援助及其外宣工作。從援助實踐層面上看,應更加充分地發揮民間組織在抗疫國際援助中的重要作用,以淡化官方主導可能給外界留下的政治色彩、增進中國與受援國之間的民間情誼。從外宣工作層面上看,除了翔實發布抗疫援助相關信息外,應講清中國在援助過程中與國際社會的關系,突出中國行動的多邊主義屬性;將中國對外抗疫援助的宏大敘事特別是援助的理念,有效地融入抗疫援助的微觀事跡;著重傳播疫情面前中國人民與受援國人民友好互動的故事,對于援助的政治效應則不宜著墨過多,避免給外界留下一種中國正在填補美國空白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