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起,文旅部制定的《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將正式施行,其中明確規定,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對旅游者消費記錄、旅游偏好等設置不公平交易條件的行為將被禁止。這條規定針對的,就是近年來飽受詬病的“大數據殺熟”行為,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
回應了社會熱點——所謂“大數據殺熟”,涉嫌“價格欺詐”,侵害消費者的知情同意權。文旅部的這則規定,回應了社會熱點、行業痛點,填補了在線旅游領域行政規范和市場監管的空白。但其處罰標準及力度仍有商榷空間。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家最低賠償為500元,但相較于收益,處罰力度仍然略顯不足。
關鍵還得看落實——由于判定是否“殺熟”的界限比較模糊,經營者往往以新人專享、時間點不同或系統出錯等理由予以否認,消費者其實面臨維權困境。如何舉證?誰來舉證?這是最大的問題。為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有必要進行“舉證倒置”,讓平臺自證清白。徒法不足以自行,關鍵還得看落實,相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認真查處。
仍需多方努力——文旅部新規是針對在線旅游市場的,但在各行各業,這樣的做法并不鮮見。那么其他行業相關主管部門是不是也應引以為鑒,通過完善相關法規,從而實現全方位保護消費者權益呢?除了用法律手段進行更完備的規范監督,杜絕“大數據殺熟”還需多方合力、協同共治。(綜合《北京青年報》《南方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