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 張坤
摘 要:明代萬歷后期,版畫作品的創作越來越多地向文人意趣靠攏,明末這一現象更為顯著。文章以明末湖州的刻書家凌濛初為例,通過分析其家族背景及生平活動,并結合其他刻書家的相關信息,來探究明末刻書家的多重身份;同時從刻書家具體的出版活動入手,分析該群體的職能以及對版畫發展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刻書家;凌濛初;明末
1 刻書家凌濛初
凌濛初(1580—1644),公諱濛初,字玄房,號初成,別號即空觀主人,明末湖州的作家、刻書家。凌濛初出身官宦世家,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祖父凌約言、父親凌迪知均曾為官,皆文采斐然。凌濛初也曾踏入仕途,據《別駕初成公墓志銘》記載,他十二歲考中生員,十八歲得補廩膳生,但此后仕途并不順利,于是選擇走向刻書這條道路。
凌濛初著有許多文學作品,頗有文采。同時,他在明末刻書出版行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一生作為刻書家出版了許多書籍,數量約達25種。所刻書籍類別從詩集、經書到戲曲等門類都有涉及,其中以集部為多。同時,他所處的時代小說和戲曲的出版極為興盛,因此他也出版了相關題材的書籍,在技法上以朱墨本為主。不僅是他本人,凌氏家族在明末刻書行業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凌氏家族是湖州地區最大的刻書家族,印刻了大量的書籍,并將刻書處冠名“桂芝館”。
凌濛初的代表作有《北紅拂》《虬髯翁》《南音三籟》等,插圖精美,質量較高,和當時一些粗制濫造的坊刻作品有很大的區別。《北紅拂》是凌濛初出版的雜劇,也是他刊刻書籍中唯一自撰、自刻并配有插圖的作品,卷前有凌濛初自撰“紅拂雜劇小引”,末尾署名“即空觀主人”。
通俗小說方面,凌濛初著有《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是凌濛初寫作、編輯并與商賈合作出版的通俗小說,出版于崇禎五年(1632),尚友堂刊,共四十卷,書中共配圖78幅。《二刻拍案驚奇》與出版于崇禎元年(1628)的《初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這兩本書都是在馮夢龍作品的影響下創作出來的,與馮夢龍的“三言”合稱“三言二拍”。從內容上看,凌濛初“二拍”系列中的部分內容取自元、明雜劇和傳奇等,但是“二拍”系列的水平較高,并非簡單的內容搬運,而是根據時代有所變化修改。“二拍”引人注目的是其版畫插圖,鄭振鐸稱其“精美無暇”。
作為刻書家的凌濛初因為商業活動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又再次走向為官的道路。此后,凌濛初獲任上海縣丞一職,后又任徐州州判。從凌濛初的生平來看,他既是明末時期的文人,又是一名工商業者,從事著版畫、圖書出版的商業活動。
2 明末刻書家的身份
刻書家主持著書籍刊刻的全過程,其作用相當重要。明代刻書業分為三類,即官刻、私刻和坊刻,刻書家主要存在于后兩類中。主持私刻的刻書家只求作品精妙,并沒有什么商業追求,其真正目的是“保存文化”或“附庸風雅”。主持坊刻的刻書家追求的是商業利益,是書坊主同時也是商人。主持坊刻的刻書家需要雇傭畫師與刻工,并且決定題材內容,甚至親自參與到創作的過程中。
明代后期,文人開始參與刻書創作,興辦書坊,如萬歷年間胡正言的“十竹齋”、唐富春的“富春堂”及明末湖州的凌氏、閔氏等。若是單純地從刻書家文人這一身份來看,他們的作品應該屬于私刻一類,但實際卻并非如此。部分文人的刻書活動不再如以前那般單純地為了保存文化,更多的是一種商業性質的出版活動。
明末部分刻書家的身份之一是文人,這個群體多為讀書人,其中不乏來自官宦世家的子弟。刻書家們文人的身份體現在他們的生平和閱歷中,例如凌濛初本身就是一位出生在官宦世家的讀書人,其祖父和父親都有為官經歷并具備良好的文化修養,同時也著有諸多的作品。因此,凌濛初從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創作過許多文學作品。不僅是凌濛初,晚明時期的許多刻書家都是家境優越、受過良好教育的文人,但這些文人的仕途多有坎坷。例如明末湖州的刻書家閔齊伋來自典型的官宦世家,他為閔珪的六世孫,曾入太學讀書,但其仕途并不順利,故將全部心思都置于書籍編纂刊刻活動中。
明代中后期,商品貿易逐漸繁榮,文人親自開設書坊,組織畫師與刻工,通過從事出版行業而獲取商業利潤。文人刻書家作為商人開始活躍起來,而其販賣的商品自然是圖書。主持坊刻的文人刻書家與私刻刻書家存在明顯區別,后者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保存文化”或“附庸風雅”。這種商業色彩也影響了明末出版行業的發展,版畫創作的內容更加豐富,質量也得到提高。
綜上,明末刻書家的身份已不再如過去一般單一,開始具備文人和商人的雙重身份。在此影響下,版畫、圖書的刊刻不僅成為文人交流的方式,也是獲取商業利益的手段。這種商業行為加深了刻書家對于出版活動的影響力,對推動版畫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 明末刻書家的職能與影響
明末刻書家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首先,他們是刻書活動的組織者;其次,部分刻書家也是刻書活動的創作者。
刻書家們進行版畫、圖書的編纂刊刻活動時,首先需要準備材料,負責內容的選取;其次要挑選合適的畫師與刻工;最后可能還需要負責售賣。因此,刻書家作為這一過程“組織者”的職能顯而易見。
一方面,刻書家“組織者”的職能影響著版畫創作的發展與風格變化,這體現在刻書家把自己的審美情趣及對當下社會潮流的把握融入刻書創作中。刻書家的身影始終貫穿著明末的刻書活動,刻書家對于圖書出版行業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與此相對應的是,畫師與刻工的地位及影響力逐漸降低。因為畫師與刻工并非獨立工作的,其創作風格受制于雇傭他們的刻書家或書坊,甚至同一位刻工可能會因為在不同的書坊工作而產出不同風格的作品。
另一方面,部分刻書家不僅僅是版畫、圖書的編輯者、出版者,有時甚至會直接參與到版畫創作中。例如出版《北紅拂》時,凌濛初本人就曾親自刊刻插圖。明末版畫創作的技術革新也與刻書家的活動有直接的關系,刻書家閔齊伋通過與南京書界進行交流,在出版《會真六幻》時親自引入了難度極大的饾版套印技術,技術的更新帶來了更為出色的版畫作品,由此,刻書家“創作者”的職能也得以體現。
正因為刻書家在版畫創作中擁有雙重職能,所以刻書家對版畫發展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刻書家影響著版畫題材的發展,明后期文人開始參與刻書,他們不僅出版傳統的經史、詩文,同時也會迎合市民階層的喜好,出版市民文化內容的讀物,并試圖結合市民階層的俗文化與文人階層的雅文化進行綜合創作,明末也因此出現了許多精美的戲曲與小說版畫作品。刻書家影響著版畫風格的發展,如明末湖州文人刻書家出版的富有士人趣味的版畫作品,多向園林、山水畫借鑒學習,并引入了“吳門畫風”。刻書家影響著版畫技術的發展,刻書家會在版畫創作中采用或引進不同的技術,這是版畫創作中其他角色較少涉及的。刻書家同時也影響著版畫的質量,明末文人刻書家直接參與版畫的創作與出版,在追求商業利益之外,其較高的學術修養與審美趣味也在無形中提升了作品的質量。
綜上,明末的刻書家作為版畫出版活動的“組織者”與“創作者”,在作品題材的選取、風格的呈現、技術的引進、審美趣味的把控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而深刻的影響,從而推動了明末版畫的進一步發展。
4 小結
通過考察明末刻書家的生平,一方面可以發現這個群體多為讀書人,部分是官宦世家的子弟。另一方面他們又從事出版活動,屬于工商業者。因此,明末的刻書家有著文人和商人的雙重身份。再者,從出版活動來看,他們既是統籌整個版畫、圖書出版活動的“組織者”,同時又是引進技術,甚至直接參與繪、刻等創作活動的“創作者”。刻書家擁有“組織者”與“創作者”的雙重職能,在明末版畫的發展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心慧.中國古代版刻版畫史論集[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2]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
[3]董捷.版畫及其創造者:明末湖州刻書與版畫創作[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