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敏
摘 要:北魏建立之后,仿照漢晉建立王朝。遷都平城之后,北魏文化呈現出胡漢融合的現象。通過對北魏前期的墓葬的裝飾藝術、隨葬品、墓葬形式等方面總結北魏前期墓葬文化發展的特點,進而根據北魏前期墓葬文化特點及情況對民族融合進行探討。
關鍵詞:北魏前期;墓葬文化;發展;民族融合
各個時期墓葬品都會反映出當時朝代政治、生活的特點,其也是各朝代文化發展的結晶。研究北魏前期民族融合,可從當時的墓葬文化來入手,因此,可依據北魏前期墓葬裝飾藝術、容器的形狀及色澤等方面和各民族墓葬品對比,以此探討民族融合。北魏前期發展中,民族融合獲得較大發展,其和周邊民族有很深程度的融合。
1 北魏前期墓葬類型
北魏政權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都城的變遷上,尤其是歷史發展與地域變遷有很大的關聯。因此,本文把北魏的文化特征分成前期與后期來進行比較。前期是盛樂、平城時代,長達一百多年,此期間是鮮卑拓跋部的政治及經濟重心,其周圍也分布了很多的北魏墓葬文化遺跡;后期屬于洛陽時代。北魏前期墓葬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由此來研究民族融合,更具歷史意義①。
1.1 墓葬裝飾藝術
墓葬裝飾主要是棺板及壁畫的漆畫占主導,北魏前期的墓葬是以山西大同所發掘的墓葬為主,主要有:湖東北魏一號墓、沙嶺北魏壁畫墓及司馬金龍墓等,其中湖東北魏一號墓的擋板、側板、棺床及棺蓋等部位繪有人物形象畫、聯珠圈紋等,畫中的童子發式與鮮卑族特色一致,人物所使用的飲器與鮮卑族人使用的一致;沙嶺北魏壁畫墓上繪有男女主端坐并由侍女侍奉宴飲的圖畫,還有車馬出行等圖,其人物服飾及活動均與鮮卑族游牧文化有相同的地方;司馬金龍墓上繪有孝子的圖畫,同時繪有主人在榻上坐、侍女、車輛、牛馬等圖,此類型墓上的人物所著服飾特色與鮮卑族服飾一致。以上發現均顯示,北魏時期大部分墓葬的裝飾文化保留了鮮卑族生活的特點,同時也增加了儒家文化中孝子的人物形象及榻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反映出胡漢民族文化交融的現象。
1.2 隨葬品
某一時期的墓葬文化可以通過隨葬品器件類型及相應的組成部分來發現。這一時期隨葬品器件的組合改變,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漢族及胡族在民族融合中所發生的改變。自北魏建立后,就受到漢族的影響,無論是墓葬形制還是隨葬品組合,北魏拓跋鮮卑族都借鑒了部分漢族墓葬的形式、隨葬品等特點。北魏建立前期,鮮卑族隨葬品通常是手工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金銀器及銅鐵器等,所有隨葬品均可反映出鮮卑族原始生活及游牧民族的特色,北魏建立后,鮮卑族通過“離散諸部,分土定居”、廣泛推廣農業生產等政策,由原來的游牧生活轉向了定居生活,并在生活方式及經營的模式上模仿并吸收漢族文化。由隨葬品可見,北魏建立前后鮮卑族在這方面的變化比較明顯,制造陶器的方式從手工制作轉變成輪制,優化了制作的形式并使陶器的造型更加優美。鮮卑族主要的生產工具依然是銅鐵器,并一直存在。總之,從隨葬品的變化也可以看出北魏時期胡漢民族的融合。
1.3 墓葬形制
北魏前期墓葬的形狀均為長方形,形制可分成四個類型:豎穴土坑、豎井墓道土洞、斜坡底墓道土洞及斜坡底墓道磚室墓。在北魏前期,幾乎所有墓道均為長方形,其墓葬的形制和鮮卑族有很大的差別,鮮卑族的墓葬主要是從土壙墓逐漸發展為土洞墓及磚石墓,由此可看出,其墓葬形制已經被影響。不過,從中還可以發現,鮮卑族墓葬形制也保留了很多本民族的特色。就墓葬形制來看,鮮卑族的墓葬通常為梯形墓室,該墓葬形制于北魏后期得以應用,在北魏后期的墓葬形制中,存在梯形及長方形墓壙的情況,此現象表明,北魏同樣也受到漢民族文化的影響,兩者的民族文化和習俗等已經逐漸融合。①
2 容器
2.1 陶器
早期,鮮卑族的陶器主要是壺陶及罐陶,在制作時,壺口主要采用的是平沿束口型,其中有敞口矮頸壺及平沿束口頸壺。北魏的司馬金龍墓與宋紹祖墓內有很多明器及陶俑,在鮮卑族的墓葬中僅有石雕武士俑。北魏司馬金龍墓與宋紹祖墓中出土了很多隨葬俑,其中有鎮墓勇士及鎮墓獸而構成的鎮墓俑,有牽馬俑、牛馬車輛及鎧甲步兵俑等所組成的出行儀仗俑,有樂舞俑及侍女俑所構成的吟唱俑,還有廚具及豬、牛、羊俑等所構成的庖廚俑。北魏的司馬金龍墓內,武士俑的戰服與漢族服飾特點一致,其造型均是穿寬袖長衣和足靴的武士俑,宋紹祖墓內人俑服飾及面飾也與漢族相似,如女俑的發髻種類以及造型和妝容,均與漢族特點一致。所有陶器特點均展現出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②
2.2 金屬器及其他
鮮卑族早期的墓葬中會有很多金屬器,北魏早期墓葬大部分屬于器具,只有很少的金屬器,而鮮卑族墓葬金屬器中多以鐵銅器存在,就連墓棺封合器也都使用的是鐵釘及鐵棺環。但北魏早期的墓葬中隨葬的主要是陶器,墓葬內有很多種類型的陶器。到了后期,北魏墓葬中出現部分金屬器,而鮮卑族的墓葬品中不但有金屬類器具,還存在部分含有北方特點的陶制品,此研究結果表明,胡漢民族已經出現融合的情況③。
3 民族融合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中,影響最大的一次民族融合當屬魏晉南北朝期間,自東漢滅亡再到北魏對北方地區進行統一的兩百年里,漢族與周邊各民族的融合程度已經較深。鮮卑的拓跋部進入到中原地區,屬于民族融合進程的延續及深化。在此融合的進程內,最為簡單、激烈的辦法就是使用武力,這也是原始游牧民族最有優勢的方面。自西晉滅亡、五胡亂華發展到北魏對北方統一的實現,一直都在使用武力將漢族與周邊各民族實現融合,這樣的融合比較被動,屬于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品。造成此類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發展的失衡,要打破這樣的失衡情況,需要使用武力來對其進行沖擊。形成統一的局面后,民族的融合就開始轉變成游牧民族向農耕民族的學習和借鑒,胡漢文化在此進行碰撞、交流及融合便成為民族融合的重中之重。北魏屬于落后游牧民族,其民族的管理主要由統治者操控,在統治過程中,胡漢民族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張。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之間的沖擊不但體現在軍事政治中,更從社會文化的發展中展現出來。對于學習者和研究者而言,不僅在歷史記載中體現,更全面、生動地展現在其所遺留的文化中④。
就上述墓葬的幾方面而言,北魏前期階段的胡漢民族墓葬文化有較大的差異,這一階段的兩個民族融合處于比較淺的層次。此階段的民族融合主要體現于北方少數民族在軍事上征服漢族,在這種情況下的文化交流屬于被動且次要的。后來,政權得以鞏固,胡漢文化的彼此學習和吸收成了當時民族融合的關鍵。此外,當時北魏前期的政權中心地與中原漢族的文化核心地距離較遠,因此,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比較小,這也成為北魏孝文帝決定遷都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遷都到洛陽之后,當地的鮮卑文化也極其盛行。鮮卑族的墓葬形制變化說明了北魏在模仿及吸收魏晉漢族文化上達到一定的層次,而隨葬品和墓葬裝飾的區別說明了這樣的程度還會更進一步。北魏前期胡漢民族融合初始階段,鮮卑民族的文化占據主要地位,其主要原因是軍事政治的強權,直接影響了漢人的墓葬文化。例如,宋紹祖墓及司馬金龍墓內,很多陶俑都有非常明顯的胡化特征。政治勢力的強大會影響文化的地位,但是,漢民族文化的優越性也會在之后的民族融合中展現出來,文化的強大主要是由其生命力及包容性所決定的,超強的生命力及廣闊的包容性才會使之不被取代或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