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厚權 孫書凝 甘芠源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 隨機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 各30例。常規組患者接受患側甲狀腺葉及峽部切除術, 觀察組患者接受甲狀腺全切術。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手術相關指標、并發癥發生率、治療前后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水平、復發轉移率、無進展生存率、死亡率。結果 常規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56.67%(17/30),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25/30);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患者手術時間(87.98±18.12)min、術中出血量(12.37±3.31)ml、住院時間(5.99±2.12)d;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90.12±20.23)min、術中出血量(11.19±4.05)ml、住院時間(6.04±2.05)d;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常規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3/30), 低于觀察組的33.33%(10/3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水平為(28.54±4.15)μg/L, 低于常規組的(38.59±4.82)μg/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患者復發轉移率為20.00%(6/30), 無進展生存率為53.33%(16/30), 死亡率為3.33%(1/30);觀察組患者復發轉移率為13.33%(4/30), 無進展生存率為80.00%(24/30)、死亡率為0(0/30);觀察組患者復發轉移率、死亡率低于常規組患者, 無進展生存率高于常規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甲狀腺全切術有著較高的治療效果, 可以提高患者無進展生存率, 但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關鍵詞】 甲狀腺葉及峽部切除;甲狀腺全切術;分化型甲狀腺癌;臨床效果;總生存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33
甲狀腺癌是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 在大多數情況下, 甲狀腺癌是不會出現非常明顯的癥狀, 從而導致許多患者不能及時發現該疾病, 通常是在進行體檢時才發現。甲狀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為手術治療, 術中清掃淋巴結范圍主要由淺至深、由下至上, 切除部位主要為腮腺下極、胸鎖乳突肌、頸內靜脈, 不僅會損傷甲狀旁腺, 同時清掃范圍也存在爭議。本文就本院于2016年3月~2019年12月接受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6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 以此來探討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的效果,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9年12月本院接診的60例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與觀察組, 各30例。其中常規組男女比例為13:17, 平均年齡(48.64±4.43)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2:18, 平均年齡(48.82±4.5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通過。
1. 2 納入標準 ①患者及患者家屬均對此次研究知情, 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②60例患者均確診為分化型甲狀腺癌, 病理分型為濾泡癌、乳頭狀癌[1];③患者就診時未使用過131I治療。
1. 3 排除標準 ① 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②相關治療藥物禁忌證者;③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衰竭者;④病理診斷未分化者;⑤伴隨嚴重不可控內分泌疾病者。
1. 4 方法 60例患者均在術前接受甲狀腺功能檢查、肝腎功能檢查、血常規檢查, 并通過CT、超聲、核素掃描輔助檢查, 對腫瘤大小、位置、形狀進行確定, 并觀察腫瘤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周圍組織浸潤等[2]。常規組患者接受患側甲狀腺葉及峽部切除術, 術前常規準備, 術中給予患者全麻, 將患者患側甲狀腺葉以及甲狀腺峽部完全分離并切除, 手術過程中需要對患者血管神經進行保護。手術結束后逐層縫合, 并留置引流管置[3]。觀察組患者接受甲狀腺全切術, 術前準備以及麻醉方法與常規組一致, 切口為常規頸前, 將頸白線切口后鈍性分離甲狀腺周圍間隙, 充分暴露被分離的甲狀腺。將甲狀腺供血血管切斷, 對重要血管神經進行保護, 并做好止血, 完整切除甲狀腺組織后送檢, 并逐層縫合, 留置引流管[4]。60例患者均接受淋巴結清掃術。
1. 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并發癥發生率、治療前后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水平、復發轉移率、無進展生存率、死亡率。根據《甲狀腺疾病防治指導》[5]進行手術療效進行評定, 將其評為顯效(臨床癥狀消失, 殘余甲狀腺完全去除)、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 殘余甲狀腺不完全去除)和無效(臨床癥狀和殘余甲狀腺無任何改變), 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并發癥:包括手足麻木、發音困難、喉返神經損傷、暫時性喉返神經麻痹。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常規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56.67%(17/30),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25/30);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常規組患者手術時間(87.98±18.12)min、術中出血量(12.37±3.31)ml、住院時間(5.99±2.12)d;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90.12±20.23)min、術中出血量(11.19±4.05)ml、住院時間(6.04±2.05)d;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常規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常規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3/30), 低于觀察組的33.33%(10/3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水平為(28.54±4.15)μg/L, 低于常規組的(38.59±4.82)μg/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5 兩組患者復發轉移率、無進展生存率、死亡率比較 常規組患者復發轉移率為20.00%(6/30), 無進展生存率為53.33%(16/30), 死亡率為3.33%(1/30);觀察組患者復發轉移率為13.33%(4/30), 無進展生存率為80.00%(24/30)、死亡率為0(0/30), 觀察組患者復發轉移率、死亡率低于常規組患者, 無進展生存率高于常規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就目前而言, 甲狀腺癌是實體腫瘤中發病率上升最快的惡性腫瘤, 誘發甲狀腺癌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缺碘、攝取碘過量、結節性甲狀腺腫、放射性損傷等, 甲狀腺癌病情發展到晚期后會出現腫瘤壓迫神經的情況, 嚴重時導致患者呼吸困難、急促等癥狀[6]。
甲狀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為手術治療, 有相關研究表明[7], 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中有60%的病灶處于雙側, 而患側甲狀腺葉及峽部切除術是難以將病灶徹底清除, 從而使得患者病灶復發率和轉移率提升, 需要二次手術。而甲狀腺全切術聯合淋巴結清掃術能夠有效清除腺體轉移灶, 從而降低復發轉移率, 但甲狀腺全切術創傷性較大, 可能會對患者甲狀腺功能造成永久性損傷[8]。所以, 在選擇分化型甲狀腺癌治療方案時, 如果是局限性腫瘤可以考慮患側甲狀腺葉及峽部切除術, 而對于淋巴轉移腫瘤或浸潤性腫瘤則可以選擇甲狀腺全切術。
在本次研究中, 常規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56.67%, 低于觀察組的83.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能夠充分說明甲狀腺全切術能夠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究其原因是因為甲狀腺全切術能夠全部切除甲狀腺, 并且能夠將患者體內隱藏的淋巴癌盡可能的清除, 從而獲得較高的整體療效[9];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常規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能夠說明甲狀腺全切術與患側甲狀腺葉及峽部切除術臨床效果相近, 不會增加患者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常規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3/30), 低于觀察組的33.33%(10/3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說明甲狀腺全切術有著較大的創傷性, 手術創傷與并發癥風險均高于患側甲狀腺葉及峽部切除術, 究其原因, 是因為甲狀腺全切術屬于開放式術式, 會對患者機體造成嚴重侵害, 從而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治療后, 觀察組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水平低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能夠說明甲狀腺全切術與患側甲狀腺葉及峽部切除術均能夠降低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水平, 而甲狀腺全切術改善效果更佳, 表明甲狀腺全切術能夠給予患者針對性治療;觀察組患者復發轉移率、死亡率低于常規組患者, 無進展生存率高于常規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能夠充分說明甲狀腺全切術能夠將患者病灶徹底清除, 并且能夠找出患者機體內潛在腺體轉移灶, 從而有效避免癌細胞殘留, 進而降低患者復發轉移率, 提高患者無進展生存率, 是能夠幫助患者減少二次手術痛苦[10]。
綜上所述, 甲狀腺全切術應用于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治療中, 能夠提高治療效果, 在降低患者術后轉移和復發的同時還能夠提高患者無進展生存率, 并且能夠改善患者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水平, 但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 而患側甲狀腺葉及峽部切除術創傷小, 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在治療過程中, 應當充分考慮患者實際情況來采取合適的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 王永斌, 鄧智勇, 肖世聞, 等. 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抑制狀態下血清甲狀腺球蛋白水平檢測的臨床診斷價值. 現代檢驗醫學雜志, 2019, 34(5):133-134, 138.
[2] 朱浩杰, 程曉明, 鄔宇飛. 預防性中央組淋巴結清掃在老年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中的臨床應用研究. 老年醫學與保健, 2020, 26(1):131-134.
[3] 郭又銘, 霍金龍, 瞿銳, 等. 全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治療早期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療效對比分析. 醫學食療與健康, 2019(12):26, 28.
[4] 汪鑫, 武曉娜, 曹力釩, 等. 改良Miccoli手術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療效及術后復發的相關因素分析. 癌癥進展, 2020, 18(2):172-175.
[5] 付云, 張曉雷, 王鵬, 等. 小切口腔鏡輔助甲狀腺切除術對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的影響. 黑龍江醫學, 2020, 44(1):69-71.
[6] 黃漢藝, 曾瑜, 莫偉, 等. Tg、TgAb、TSH水平聯合檢測對分化型甲狀腺癌的診斷價值. 臨床醫學工程, 2020, 27(1):41-42.
[7] 單孝軍, 付彧, 張艷, 等. 腔鏡輔助甲狀腺切除手術在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分析. 中外醫療, 2020, 39(2):44-45, 61.
[8] 吳文瀾, 王玥, 趙炎斌, 等. 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不規范手術后再手術的臨床分析. 腫瘤預防與治療, 2019, 32(12):1106-1112.
[9] 張雪峰, 張雪琦, 吳翠翠, 等. 分化型甲狀腺癌與TSH、TgAb和TPOAb的相關性.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9, 26(12):2064-2067.
[10] 袁樹明, 李瑞平, 盧沛林, 等. 甲狀腺全切除術結合中央淋巴結清掃術對分化型甲狀腺癌(腫瘤直徑<10mm)的療效及預防轉移. 中國醫藥科學, 2019, 9(22):203-205, 217.
[收稿日期:20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