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清 張宇 侯品連 謝文清 吳志揚 謝維捷 陳明 李剛 盧德光 余明年

【摘要】 目的 對比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與開放無張力疝可吸收補片修補術治療巨大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方法 106例巨大腹股溝疝患者, 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52例)和觀察組(54例)。對照組行開放無張力疝可吸收補片修補術治療, 觀察組行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術后1、3 d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27.19±4.27)ml明顯少于對照組的(40.25±5.85)ml, 手術時間(53.66±4.51)min長于對照組的(42.67±4.32)min, 下床活動時間(17.54±5.07)h、住院時間(5.42±0.83)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8.65±5.79)h、(8.63±1.15)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 d, 觀察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70%低于對照組的17.3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開放無張力疝可吸收補片修補術相比, 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應用在巨大腹股溝疝治療中能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 加快術后恢復, 減輕切口疼痛, 并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 巨大腹股溝疝;開放無張力疝可吸收補片修補術;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36
腹股溝疝主要是指因某種病因導致腹腔內臟或組織偏離原來的位置, 并向體表突出形成包塊[1]。而腹股溝疝的發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泌尿、消化、生殖系統功能, 若未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則可引起腸梗阻、電解質紊亂等, 給其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2]。目前, 手術是治療腹股溝疝的首選方案, 開放無張力疝可吸收補片修補術屬于最為傳統的手術方案, 該方案雖能有效治療腹股溝疝, 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3]。
而近些年來,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 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已成為臨床治療巨大腹股溝疝的新選擇, 該手術方案因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在臨床中備受歡迎。對此, 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06例巨大腹股溝疝患者的手術資料, 旨在對比分析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與開放無張力疝可吸收補片修補術在巨大腹股溝疝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巨大腹股溝疝患者, 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52例)和觀察組(54例)。對照組男32例, 女20例;年齡34~62歲, 平均年齡(50.19±5.19)歲;病程3~29個月, 平均病程(16.75±6.29)個月。觀察組男34例, 女20例;年齡32~61歲, 平均年齡(50.06±5.14)歲;病程4~30個月, 平均病程(17.05±7.34)個月。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相關檢查確診為巨大腹股溝疝的患者;②符合手術治療適應證且耐受氣腹手術的患者;③年齡≥18歲的患者;④具備正常理解溝通能力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存在血液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③有腹部惡性腫瘤的患者。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行開放無張力疝可吸收補片修補術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首先指導患者選取仰臥位, 行硬膜外麻醉, 建立靜脈通路, 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其次明確患者的腹股溝位置, 并在該位置坐斜形切口, 長度約為6 cm, 逐層切開皮膚與皮下組織, 以充分顯露疝囊;由于患者的疝囊較大, 故先將疝囊橫斷, 于遠端處止血后曠置, 隨后將精索后方的疝囊進行分離處理, 分離至疝囊頸處實施高位結扎。最后選擇規格為10 cm×5 cm的聚丙烯補片放于精索后方, 并將腹股溝韌帶、腹內斜肌與聯合腱等組織固定好, 明確無異常情況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術野, 逐層縫合傷口, 行止血包扎處理。
1. 2. 2 觀察組 行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首先指導患者選取頭低腳高俯臥位, 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建立靜脈通路, 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其次在患者的側臍旁2 cm位置作手術切口, 長度約為1 cm, 將腹直肌前鞘切開, 并使用指板拉鉤法游離腹膜外間隙, 置于 Trocar、腹腔鏡, 并輸入二氧化碳氣體建立氣腹, 壓力維持在10~15 mm Hg(1mm Hg=0.133 kPa);通過腹腔鏡引導, 在患者的恥骨連線中線處上方、下方1/3位置、臍部位置分別置入Trocar。最后分離與顯露腹股溝韌帶、恥骨結節, 由于患者疝囊體積較大, 需先將疝囊行套扎橫斷處理, 并選擇規格為15 cm×10 cm的聚丙烯補片放置于精索后方;將將腹股溝韌帶、腹內斜肌與聯合腱等組織固定, 確認無異常情況后展平下緣處, 并排氣退鏡, 行常規止血包扎。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3. 1 手術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
1. 3. 2 術后疼痛情況 在術后1、3 d采用VAS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 主要使用一條長約10 cm的游動標尺, 一面標有10個刻度, 兩端分別為“0”分端和“10”分端, 總分為10分, 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疼痛越劇烈。
1. 3. 3 并發癥 并發癥包括尿潴留、皮下血腫、陰囊積液、傷口感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27.19±4.27)ml明顯少于對照組的(40.25±5.85)ml, 手術時間(53.66±4.51)min長于對照組的(42.67±4.32)min, 下床活動時間(17.54±5.07)h、住院時間(5.42±0.83)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8.65±5.79)h、(8.63±1.15)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比較 術后1、3 d, 觀察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70%低于對照組的17.3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當人體內的某個臟器或組織離開其原本的解剖位置時則會出現后天缺損或空隙, 并導致該臟器或組織進入另一解剖位置, 這種情況被臨床稱之為疝, 腹股溝疝則是臨床外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疝, 該疾病的進展十分快速, 尤其是巨大腹股溝疝[4]。若巨大腹股溝疝患者未能及時接受治療, 持續發病可會導致腸管嵌頓、疝囊增大等, 進而損傷其腸壁, 影響身體健康安全。
隨著微創醫療技術、醫療設備的不斷發展與更新, 腹腔鏡技術在巨大腹股溝疝的修補術中日益成熟, 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借助腹腔鏡進行疝修補術, 會讓手術方法更符合患者的腹股溝區的生理解剖結構, 能有效減少手術操作對其機體的影響, 這對術后恢復加快以及緩解疼痛十分有利[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27.19±4.27)ml明顯少于對照組的(40.25±5.85)ml, 手術時間(53.66±4.51)min長于對照組的(42.67±4.32)min, 下床活動時間(17.54±5.07)h、住院時間(5.42±0.83)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8.65±5.79)h、(8.63±1.15)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提示, 與開放無張力疝可吸收補片修補術相比, 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能有效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 縮短下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 但其手術時間較長。主要是因為開放無張力疝可吸收補片修補術的手術切口較大, 術中腹股溝區過度暴露, 使得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多, 同時直接在腹股溝區上開展手術操作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理解剖結構, 且患者的疝囊較大, 導致手術操作更為復雜, 極易損傷周圍組織, 進而影響患者術后恢復[6]。而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是在腹腔鏡下開展的手術, 其術后切口僅為1 cm, 不僅不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理解剖結構, 還能有效避免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 從而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 促進其術后機體恢復。但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手術時間較長, 主要是因為患者的疝囊較大, 在腹腔鏡下開展手術操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而開放無張力疝可吸收補片修補術在開放性術野下開展手術操作, 使得手術醫師的操作較為簡單, 從而加快手術時間。
針對患者的術后疼痛情況,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術后1、3 d, 觀察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提示, 與開放無張力疝可吸收補片修補術相比, 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能有效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腹腔鏡下行疝修補術, 能清晰觀察患者腹股溝區的情況, 能有效避免開放無張力疝可吸收補片修補術所導致的血管、神經損傷, 從而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同時腹腔鏡下開展手術無需行較大的手術切口, 使得患者術后疼痛更輕。此外, 在巨大腹股溝疝的手術治療中, 術后并發癥一直是臨床所關注的重點, 并發癥的發生不僅會影響患者術后的康復進程, 還可會降低手術治療效果。因此, 降低巨大腹股溝疝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十分重要。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70%低于對照組的17.3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提示, 與開放無張力疝可吸收補片修補術相比, 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在周舟[7]的研究中, 同樣進行了腹腔鏡與開放式無張力性疝修補術的對比研究, 結果顯示, 腹腔組并發癥發生率(10.00%)低于開放組(30.00%)(P<0.05)。該研究認為, 主要是因為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切口較小, 使得患者的切口感染幾率較低, 同時手術操作完全下腹膜外進行, 能有效避免周圍臟器與外界空氣、污染物的接觸, 進而減少并發癥。
綜上所述, 在巨大腹股溝疝的治療中, 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與開放無張力疝可吸收補片修補術相比, 其能減少術中出血量, 加快術后恢復, 且患者的術后疼痛輕, 并發癥少。
參考文獻
[1] 李兵, 李健強, 程鈺, 等. 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比較.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8, 29(12):1990-1992.
[2] 王毅. 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效果對比. 醫藥前沿, 2017, 7(35):188-189.
[3] 龐克斌. 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臨床療效對比.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7, 2(25):77-78.
[4] 徐鴻儒. 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觀察.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8, 29(4):520-522.
[5] 王曉龍. 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 溝疝的效果對比. 當代醫藥論叢, 2017, 15(8):86-87.
[6] 張紅陽. 腹腔鏡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效果的系統評價. 中外醫學研究, 2017, 15(32):166-168.
[7] 周舟. 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對比. 醫學信息, 2015, 28(4):39.
[收稿日期:20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