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旭升

【摘要】 目的 研究腦癱高危兒童家庭康復與機構康復的療效差異。方法 120例腦癱高危患兒,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60例。對照組行機構康復干預, 研究組行家庭康復干預。比較兩組干預3、6個月后的格賽爾(Gesell)發育量表評分。結果 研究組干預3、6個月個人-社交行為、語言行為、精細運動行為、大運動行為、適應行為評分分別為(58.74±4.63)、(56.37±7.96)、(59.08±9.25)、(70.08±8.34)、(73.14±8.52)分及(61.03±5.14)、(59.16±8.73)、(62.31±10.04)、(73.22±9.14)、(76.01±9.12)分;對照組干預3、6個月個人-社交行為、語言行為、精細運動行為、大運動行為、適應行為評分分別為(49.87±5.66)、(47.94±5.15)、(46.44±5.09)、(53.08±5.74)、(56.25±3.39)分及(52.63±6.05)、(50.54±5.76)、(49.76±5.87)、(56.19±6.45)、(59.44±3.78)分。研究組干預3、6個月個人-社交行為、語言行為、精細運動行為、大運動行為、適應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癱高危患兒康復治療中家庭康復干預的應用效果明顯優于機構康復干預, 可有效促使患兒快速康復,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腦癱高危兒童;家庭康復;機構康復;Gesell發育量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80
小兒腦癱作為一種兒科常見病癥, 以腦部為主要病變位置, 多伴發語言障礙、行為異常、癲癇及智力障礙等多種癥狀, 腦癱患兒的高危因素主要有新生兒感染、核黃疸、產傷、圍生期窒息、缺血缺氧性腦病、低出生體重兒及早產等, 對患兒生長發育有嚴重影響, 因此應重視有效治療[1, 2]。從臨床治療方面來看, 若對腦癱高危兒童盡早進行診斷及干預可最大程度減少功能喪失, 而以往多選用機構康復干預方式, 雖可改善患兒癥狀, 但會增加患兒家庭經濟、時間負擔, 而家庭康復干預可有效減輕患兒家庭在經濟、時間等方面的負擔[3]。本研究選取120例腦癱高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腦癱高危兒童家庭康復與機構康復療效的差異,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本院120例腦癱高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6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35∶25;月齡0~6個月, 平均月齡(3.19±1.34)個月。研究組男女比例為36∶24;月齡0~6個月, 平均月齡(3.26±1.3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與《實用新生兒學》[4]中新生兒高危因素診斷標準相符者;②月齡為0~6個月者;③伴有肌力異常、姿勢反射與原始反射異常, 姿勢異常, 精細、粗大運動發育落后, 高危兒異常表現者;④患兒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先天性疾病者, 如先天性心臟病、肢體發育畸形等;②無法完成康復干預者。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行機構康復干預。①康復評估:評估患兒的障礙特點及實際病情, 由治療師、康復醫師統一制定與腦癱高危患兒實際需求相符的康復計劃, 由治療師按照康復計劃實施訓練。②物理治療:治療師運用運動療法, 選取神經促通技術, 訓練1次/d,?40 min/次;同時, 開展物理因子治療, 即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選取腦循環、導平或者生物反饋, 1次/d,?20 min/次, 每例患兒接受物理因子治療項目控制在2項以內。③推拿:以促進發育、脾胃功能改善及肌肉放松為主, 1次/d, 20 min/次。④感統訓練:以改善感覺辨別、調節為主, 提升動作運用能力、姿勢控制能力, 每2天訓練1次, 40 min/次。
1. 3. 2 研究組 行家庭康復干預。①家長康復指導。由康復醫師、治療師統一制定家庭康復方案, 所有家長均參與家庭康復培訓, 由治療師按照康復方案一對一指導家長在家中開展康復干預, 教授家長將康復干預訓練內容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 說明日常生活中患兒肢體擺放及其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項, 根據患兒功能改善情況及家庭康復開展情況對家庭康復方案作出相應調整。②高危新生兒期體位性干預。給予患兒舒適的左側臥位→俯臥位→右側臥位, 更換體位2次/d, 體位更換時間30 min/次;同時, 對于早產、出生低體重兒, 在對其肢體自由活動無限制的前提下采用支撐物使其保持良好體位;對于需要輔助供氧的早產兒應給予其俯臥位;對于低出生體重伴發胃食管反流患兒應給予其左側臥位或俯臥位;對于睡眠中的新生兒應使其保持非俯臥位睡覺姿勢;對于早產兒應選取袋鼠式護理方式, 以維持患兒身體穩態, 減少疼痛反應。③高危兒口面部運動干預。家長協助患兒進行口面部運動, 2次/d, 運動時間30 min/次;同時, 對于言語發育障礙患兒應開展非言語口腔運動訓練;對于口腔感覺-運動缺陷患者應開展口腔運動訓練。④高危兒早期撫觸、運動及感覺刺激干預。家長對患兒予以撫觸干預(背部按摩、手足按摩、四肢按摩、腹部按摩、胸部按摩及頭部按摩等), 協助患兒進行運動訓練(左右翻身、俯臥抬頭、坐位練習及爬行等被動訓練), 并給予其感覺刺激(家長由距離患兒20 cm位置搖動綠色、黃色及紅色三種不同色彩的彩球, 在沐浴、換尿布及哺乳時給予嗅覺、味覺及視覺刺激), 2次/d, 干預時間1 h/次。由治療師負責家長的全程輔導、監督及評估。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干預3、6個月的Gesell發育量表評分。Gesell發育量表[5]的評估內容主要包括5個項目, 即個人-社交行為、語言行為、精細運動行為、大運動行為及適應行為, 各項滿分為100分, 得分越高代表患兒恢復越好。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干預3、6個月個人-社交行為、語言行為、精細運動行為、大運動行為、適應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小兒腦癱是一種兒科病癥, 主要指胚胎發育期間因腦損傷及發育異常而誘發的一種綜合征, 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臨床表現以行為異常、運動障礙為主, 且多伴發語言、認知障礙, 嚴重影響患兒正常發育, 因此應重視有效治療[6]。
現階段, 臨床對小兒腦癱尚未特效的療法, 而對于腦癱高危患兒的治療若可于早期階段準確診斷及有效干預, 可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功能喪失, 減輕家庭、社會負擔[7]。腦癱高危患兒的康復治療多由康復機構進行, 但由于機構康復資源有限, 每例腦癱高危患兒在機構內的康復訓練時間有限, 部分腦癱高危患兒無法長期在康復機構中進行康復治療, 康復訓練場地僅限于康復機構內, 且長期接受機構康復治療會增加患兒家庭時間、經濟負擔, 因此開展家庭康復干預已經成為促進腦癱高危患兒康復的關鍵所在。相關研究[8]中明確提出, 醫院-社區-家庭康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腦癱高危患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智力及肢體功能, 還可有效減輕患兒的原有癥狀, 進一步提升患兒生存質量, 使其能夠盡早回歸社會。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干預3、6個月后個人-社交行為、語言行為、精細運動行為、大運動行為及適應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腦癱高危患兒康復治療中家庭康復干預的應用效果顯著, 主要在于家庭康復干預有利于改善腦癱高危患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智力及肢體功能, 可根據家長的時間及實際情況對康復訓練方案作出相應的調整, 這一康復干預模式具有較高的靈活性, 且患兒在家中進行康復訓練時的依從性明顯高于康復機構, 家長與患兒之間的互動性更強, 可將康復訓練內容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 可獲取更為顯著的康復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家庭康復干預中家長及患兒需要長期堅持進行家庭康復訓練, 且家長需要全面了解、掌握家庭康復培訓內容, 并與康復醫師、治療師保持密切聯系, 定期反映家庭康復干預開展情況, 以便完善康復方案。
綜上所述, 腦癱高危患兒康復治療中家庭康復干預的應用效果明顯優于機構康復干預, 可有效促使患兒快速康復,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關玉, 陳瑩, 宋雙雙. 優質延續護理服務對腦癱患兒生活功能的影響. 中國校醫, 2019, 33(10):767-769.
[2] 李盼. 以家庭為中心的康復護理管理對腦癱患兒生活質量的影響. 慢性病學雜志, 2019, 20(8):1255-1257.
[3] 宋瑩. 家庭護理干預在促進兒童腦癱患者康復中的應用研究.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9, 26(9):119-120.
[4] 邵肖梅, 葉鴻瑁, 丘小汕. 實用新生兒學.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252-256.
[5] 高青鳳. 家庭康復護理對小兒腦癱的康復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9, 17(9):68-69.
[6] 劉亞莉.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癱患兒運動能力及智力的影響觀察. 中國民康醫學, 2018, 30(18):99-100.
[7] 林青. 家庭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腦癱患兒的影響.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8, 25(8):72-73.
[8] 張芬, 楚娜娜. 綜合康復干預聯合家庭康復鍛煉在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活動功能中的應用.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8, 15(4):154-156.
[收稿日期: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