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 楊元立 臧理政 占正寅

【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活動護理干預對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獲得性肌無力腫瘤重癥患者的護理效果。方法 70例ICU獲得性肌無力腫瘤重癥患者, 在計算機中以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5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用早期活動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 并發癥發生率, 患者家屬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8.50±1.55)d短于對照組的(10.10±1.75)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2.86%低于對照組的22.86%, 并發癥發生率5.71%低于對照組的25.71%, 護理滿意度97.14%高于對照組的77.1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活動護理干預對ICU獲得性肌無力腫瘤重癥患者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 早期活動護理干預;重癥加強護理病房;獲得性肌無力;腫瘤重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86
獲得性肌無力疾病主要發生于重癥監護室患者中, 在臨床上非常常見, 該疾病主要由神經肌肉接頭傳遞功能障礙所導致, 是一種繼發性疾病, 多數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肌肉功能異常, 生活無法自理, 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為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緩解疾病痛苦, 改善生活質量, 需對其進行一定的護理干預, 臨床經驗顯示[2], 給予患者早期活動護理干預具有顯著效果。本文以70例獲得性肌無力腫瘤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早期活動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ICU收治的70例獲得性肌無力腫瘤重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在計算機中以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5~78歲, 平均年齡(51.50±9.61)歲;疾病類型:肺癌疾病9例、淋巴瘤疾病12例、食管癌疾病14例。觀察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26~78歲, 平均年齡(52.00±9.52)歲;疾病類型:肺癌疾病10例、淋巴瘤疾病11例、食管癌疾病1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指導患者日常功能訓練, 主要包括主動前屈、被動前屈、后伸、內旋、外展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活動護理干預:①護理前評估:于每日上午, 對患者意識、精神狀態進行評估, 并詳細記錄患者呼吸情況、日?;顒幽芰?、運動能力, 根據評估結果為患者制定適宜化護理干預。②早期活動護理干預原則:協助患者進行主動訓練、被動訓練時, 應堅持以患者耐受程度為標準、循序漸進為原則, 以患者主動訓練為主, 輔助訓練為輔。若在活動指導中出現任何異常情況, 應立即使其停止活動, 暫停訓練, 于第2天, 對患者身體指標、身體耐受程度進行再次評估, 詳細記錄評估結果, 以制定下一步護理計劃。③肢體功能鍛煉:指導并協助患者將雙腿保持彎曲45°狀態, 指導患者將雙手抓住護欄, 使臀部處于離開創面狀態, 并保持時間>3 s, 3次/d,?30個/次。此外, 指導患者每個肢體的活動, 手指、腕關節、肩關節等關節分別進行屈曲、伸展、外展、內收, 指導其肩關節進行彎曲、外展、內旋、外旋, 2次/d[3]。④步行訓練:對患者進行步行訓練之前, 應進行坐姿平衡訓練、站立訓練, 達到一定效果后, 對其進行步行訓練, 在此過程中, 應加強護理人員的看護工作, 避免發生跌倒事件。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②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壓瘡發生率+深靜脈血栓發生率。③比較患者家屬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判定標準[4]:采用護理滿意度統計表, 分析患者家屬對護理人員工作質量、工作效果、工作態度等方面內容, 分數最高100分, 最低0分。80~100分判定為滿意;60~79分判定為一般滿意;0~59分判定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一般滿意度+滿意度。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機械通氣時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2.86%低于對照組的22.8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71%低于對照組的25.7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7.14%高于對照組的77.1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獲得性肌無力重癥腫瘤患者越來越多, 患者病情較為嚴重, 需長期進行臥床休養, 患者無法進行自主活動或被動活動, 長此以往, 其身體肌力會顯著下降, 且患者血液也為高凝狀態, 對其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5]。并且長期會形成深靜脈血栓、壓瘡等并發癥, 對其病情極為不利, 會使患者病情遷延、延長患者帶機時間、增加病死率。因此, 給予患者相應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臨床經驗顯示[6], 給予ICU獲得性肌無力腫瘤重癥患者早期活動護理干預具有顯著效果, 本文為進一步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 選擇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本文所探討早期活動護理干預主要包括護理前評估、早期活動護理干預原則、肢體功能訓練、步行訓練, 于護理前對患者意識、精神狀態等指標進行評估, 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患者身體狀態, 為制定護理計劃提供可靠性依據。堅持以患者耐受程度、循序漸進原則, 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患者處于安全狀態。肢體功能訓練對患者手指、腕關節、肩關節等關節分別進行屈曲、伸展、外展、內收, 可提高患者肌力, 有助于防止患者出現肌肉萎縮現象。對其進行步行訓練有助于提高患者自主活動能力, 改善生活自理能力。
鄧彩霞等[7]在“早期活動護理干預對ICU獲得性肌無力腫瘤重癥患者的影響”一文中, 探討得出臨床上進行早期活動護理干預, 可幫助ICU獲得性肌無力腫瘤重癥患者提高治療效果, 值得使用。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短于照組,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早期活動護理干預對ICU獲得性肌無力腫瘤重癥患者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謝霖, 羅健, 李苗苗, 等. ICU護士對ICU獲得性肌無力認知的研究進展. 護理學雜志, 2017, 32(16):107-110.
[2] 龍臣, 朱云龍, 許俊, 等. 功能性電刺激對ICU獲得性肌無力患者康復訓練療效的影響. 新醫學, 2017, 48(2):104-108.
[3] 劉嬋娟, 王桂銀, 顧巧華. 合理有效約束對ICU獲得性肌無力患者的影響.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 21(8):195-196.
[4] 申艷娥, 張建霞. 機械通氣患者ICU獲得性肌無力的預防研究進展. 中國護理管理, 2016, 16(2):247-250.
[5] 楊曉芹. 集束化功能鍛煉管理預防ICU獲得性肌無力患者脫機后再插管的護理效果. 中外醫學研究, 2018, 16(20):76-77.
[6] 李素玲, 李雪瑩, 溫必清. 集束化管理預防ICU獲得性肌無力的護理效果. 臨床醫學工程, 2019, 26(8):1141-1142.
[7] 鄧彩霞, 陳澤筠. 早期活動護理干預對ICU獲得性肌無力腫瘤重癥患者的影響. 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 2018, 3(31):154-155.
[收稿日期:20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