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生梅
摘 要:本文以淺析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小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要內容進行闡述,結合當下家長注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大意義以及誤區,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小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有效途徑為主要依據,從構建家園紐帶關系、定期開展家長會、充分發揮榜樣激勵作用等幾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強家園合作形式,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關鍵詞:家園合作;小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榜樣激勵作用
中圖分類號:G6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8-01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8.089
幼兒教育屬于基本教育,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對幼兒行為習慣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幼兒年齡比較小、模仿能力非常強,具備一定可塑性,喜歡對家長以及教師的行為舉止進行模仿。所以家長和教師要意識到自身的價值,使用正確言語和行為感染和熏陶幼兒,使得幼兒自然而然受到良性影響,培養幼兒素質和人格等。幼兒教育是家庭最看重的問題,在教育期間可以通過家園合作形式培養學生行為習慣。
一、家長注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大意義以及誤區
習慣不是一時間養成的,而是通過長時間訓練和堅持形成的,所以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不斷學習得以實現。小班學生年齡小,具有一定可塑性,也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所以要緊緊抓住此時期對幼兒進行培養。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能夠親自嘗試做一些事情,然而一些家長并未給予幼兒親自動手實踐的機會,這樣就會使幼兒思維受到限制,阻礙幼兒行動力養成,不利于幼兒發展。為使幼兒能夠在內心深處樹立良好行為習慣及意識,家長要適當放手,為幼兒提供更多可以親自實踐的機會,對于幼兒自主能力提升以及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具有一定價值。
小班幼兒應逐漸掌握生活常識,具備自理能力,可以使用小勺吃飯。家長喂幼兒吃東西,會使得幼兒的小肌肉得不到發展,還會對家長產生依賴心理,不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在小班教學期間,教師有必要讓家長意識到自身行為的價值,做好引導工作,進而可以充分發揮家園教育的作用。家長要意識到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和榜樣示范作用,積極配合幼兒園教師的工作,雙方共同努力對小班幼兒行為習慣進行教育和培育,從而使得幼兒長期訓練后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二、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小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有效途徑
(一)構建家園紐帶關系
家庭、幼兒園是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主要場所,所以家長和教師必須要聯合起來,形成合力共同應對,攜手共進,為幼兒健康成長以及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從而可以達到教育統一化的真實目的。所以在新時期下需要創設良好家園紐帶關系,在實際教學中引入家園聯系內容,提升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質量,在新時期下顯得格外重要和有價值。
家園聯系就是家長和教師針對幼兒各方面能力和素養進行考核和分析,彼此之間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溝通,向對方闡述幼兒的行為和舉止等,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都做好引導工作,使得幼兒能夠形成良好行為習慣。比如,教師可以向家長了解幼兒是否過于依賴家庭,是否可以在小班中嘗試做一些小事,自身是否擁有基本禮儀和教養等。
幼兒園可為家長構建聯系欄,為其設計連心橋以及相關欄目等,通過家長會以及聯系欄等形式向家長介紹相關知識,保證家長懂得結合幼兒不同行為表現做出評價,實施更好的教育方式,積極配合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奠定基礎和保障,促進幼兒未來發展。
(二)定期召開家長會
現在很多幼兒園舉行的家長會效果并不明顯,不盡如人意,通過分析發現主要是在召開家長座談會時,都是教師講述過多,而家長在一旁傾聽,使得家長座談會上互動和溝通環節非常少,從而使得家長參與性被嚴重扼制,無法發揮家長的價值。并且幼兒是比較獨立的個體,在實際生活中存在客觀個體差異性,行為習慣以及心理活動等都存在差異性,基于滿堂灌教學形式下,剝奪了家長向教師反映幼兒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機會,從而使得教師制定的教育內容不具針對性。所以,新時期下可以通過家園合作形式召開家長座談會,教師向家長講述教育幼兒的基礎知識,引導家長懂得使用正確方案教育幼兒,使得幼兒能夠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充分尊重家長。教師要以家長為座談會主體,積極鼓勵和引導家長發言,針對幼兒存在的行為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教師和家長暢所欲言,從而可以如實向對方反映相關情況,通過此種形式喚醒家長管理意識進而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幼兒教育中,為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三)充分發揮榜樣激勵作用
幼兒好勝心比較強,渴望得到家長以及教師的激勵和表揚,在幼兒教育期間,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一定要結合幼兒內心需求進行,進而可以體現出榜樣激勵作用,為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奠定基礎,達到正面宣傳效果,使得幼兒能夠自覺遵守行為規范,進而可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例如在教育幼兒期間,教師可以向幼兒提供精美文字、故事,通過這些基本內容陶冶幼兒情操,使得幼兒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真善美的價值,為自身樹立正確三觀奠定基礎。并且,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對表現優異的幼兒進行表揚,將行為端正的幼兒作為其他幼兒學習的榜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倡導品學兼優,積極鼓勵幼兒向他看齊。對于行為習慣不正確的幼兒,要及時進行糾正,對于一些不夠整潔的幼兒,教師的說教起不到有效作用的話,可以要求此類幼兒承擔衛生委員,代替教師對班級衛生以及幼兒衛生進行檢查,同時向幼兒簡述一些相關衛生故事等,從而使這些幼兒受到影響,自覺養成講衛生的行為習慣[1]。
(四)通過家園親子活動進行教育
家園親子活動是現在幼兒園教學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幼兒教育期間,幼兒園要為幼兒開展各種親子互動,積極鼓勵家長共同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來。親子活動能夠拉近家長和幼兒之間距離,幼兒和家長進行情感互動能夠增進兩者之間的情感,為家長提供觀察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和表現的機會,讓家長知道自家幼兒與其他幼兒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從而確定一定的側重點,進行針對性教育和引導,為幼兒未來發展和學習提供更多有利條件,幫助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例如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可以開展“我是家庭小幫手”主題活動,要求家長積極配合幼兒做一些事情,擦桌子、倒垃圾以及相關活動,使得幼兒可以在實踐活動中更好地學習生活技能,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體會家長辛勤勞作的感受,從根本上提升幼兒的道德水準,對于幼兒養成積極勞動行為習慣具有一定幫助[2]。教師還可以在小班舉行“幼兒獻愛心”主題活動,在家長的合理引導下,為需要幫助的人奉獻愛心、書籍、衣物以及實物等,從根本上增強幼兒社會責任感,使得幼兒自身具備一定社交經驗和能力,提升幼兒團隊合作意識以及精神等,為其未來在社會上的發展奠定基礎和提供保障。
(五)通過復習鞏固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好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養成的,而是通過長時間訓練積累的,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反復訓練,始終秉持堅持的心理來完成。往往無法堅持就會導致幼兒難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并逐漸形成錯誤的行為習慣,尤其是小班幼兒[3]。小班幼兒自身缺少自覺意識,行為習慣需要其他人員的引領和輔助才能夠形成,因此教師和家長需要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從實際訓練內容上分析,要注重合理滲透和分析,時刻監督和提醒。還可以結合幼兒家庭生活進行訓練,使得幼兒意志力得以提升和增強。教師和家長要時刻保持高度責任感和意識,做到以身作則,從而可以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教師要意識到堅持鞏固練習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和關鍵,在教育中要不斷引導和督促幼兒向好的行為靠攏,從而使得幼兒逐漸形成良好行為習慣。而且,此過程并不能單純依靠教師進行,需要家長的配合,教師和家長要保持溝通和互動,將良好行為習慣分享給對方,進而使得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都可以按照相同行為習慣進行學習和鞏固。教師和家長針對教育形式共同研究和分析,以有效的家園互動達到良好教學目的,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和欲望,提升其主觀能動性,從而從根源上提升幼兒行為習慣和意識,為幼兒良好發展奠定基礎和提供保障[4]。
(六)通過鼓勵性話語建立自信
現在幼兒大都生活在一個百般寵愛的環境中,家長都圍著幼兒轉,此種環境使得幼兒無法適應幼兒園生活環境,尤其是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幼兒往往有膽小退縮的表現。此時家長和幼兒園教師要及時給予幼兒鼓勵和贊揚,通過眼神、肢體動作等給予幼兒面對的勇氣。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時教師和家長要善于發現幼兒身上的閃光點,以及時鼓勵和贊揚的形式不斷強化幼兒的優點,使得幼兒意識到自身的價值,更加努力學習,積極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三、結語
總而言之,幼兒時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而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培養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從家庭開始,從幼兒園開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教師和家長要不斷學習新的育兒知識,結合“互聯網+”的優勢搭建家園交流信息平臺,充分發揮好家園共育的作用。讓家園攜手,并肩共進,共同分享探討幼兒行為習慣培養方面的科學方法和有效途徑,為幼兒創造一個有利于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氛圍,在良好行為習慣的環境中不斷受到熏陶,促進自我發展,使幼兒在平時的一日生活中循序漸進,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葛春暉.家園合作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實踐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線),2017(3):25.
[2]冒曉敏.家園合作提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實踐研究[J].學子(理論版),2017(4):21.
[3]邵維琴.悅讀點亮童心,書香伴隨成長——家園合作開啟小班幼兒快樂閱讀之門[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7(6):16.
[4]齊陽陽.家園合作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實踐研究[J].中華少年,2018(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