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

直播銷售員、視頻UP主、互聯網營銷師、在線學習服務師……近年來,互聯網經濟下,新鮮職業名詞層出不窮,但人們或許并沒有意識到新的時代浪潮來臨。
今年突然而至的疫情讓傳統個體經濟備受打擊,新就業形態第一次顯露出其就業“蓄水池”、穩定經濟的巨大作用。為了促進其發展,近期國家接連出臺政策意見。特別是7月15日,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首次提出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個體經濟”發展有望迎來新的春天。
每一次時代浪潮的到來,都會帶來經濟發展動力和就業模式的變革。與改革開放第一波“個體戶”“下海潮”相比,“新個體經濟”浪潮帶來的影響將波及更大的深度與廣度。
上世紀80年代在我國興起了專業戶,主要指在農村中從事農副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農戶,如養豬專業戶、養花專業戶等,以及在城鎮進行小規模商品零售、餐飲供應、修理修配等的個體工商戶。隨著農民進城以及服務業政策的放開,農民開始到城鎮從事個體經營,農村個體經濟與城鎮個體經濟逐漸融合。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個體經濟的扶持政策一直未曾停止。2008年,國家停止向個體工商戶征收管理費。2011年,國務院發布了《個體工商戶條例》,取消了對個體工商戶從事個體經營的多方限制,不再對個體工商戶雇用勞動者的數量進行限制,不再對從事個體經營設定身份限制,不再過多限定個體工商戶的經營范圍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個體經濟的各項政策更加優厚。為了減輕個體工商戶負擔,2014年財政部等部門下發文件,決定不再向個體工商戶征收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為使個體工商戶不再受困于繁瑣的登記程序,國家決定對個體工商戶實施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兩證合一”。為了降低個體工商戶賦稅,財政部等部門發布決定,免于對月銷售額在2 萬元到 3 萬元的小規模納稅人征收增值稅。
在政策鼓勵下,個體經濟得到極大發展。北京大學發布的《中國個體經營戶系列報告》顯示,2019 年中國共有 7.99 億就業人口,其中個體就業人數高達 2.3 億,近 5 年來個體經濟吸納新就業占比達 68.5%。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個體經濟的內涵和外延得到進一步豐富和提升。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短視頻博主等興起,成為新時代個體經濟的典型代表。這股新鮮的經濟主體,極大地發揮個性化創新創意能力,為互聯網用戶提供豐富多元的產品和服務,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的新鮮血液,也是一支獨特的“生力軍”。
其中,電商、新媒體、即時物流、網約出行等領域的新個體經濟發展較為成熟,個體經濟崛起與平臺發展壯大的紐帶關系日益緊密。電商已成為孕育新個體經濟的重要載體。據不完全統計, 2019 年電商從業者規模高達 4800 多萬人,從業人數同比增長 58%;微商從業群體逐步年輕化,以 18—35 歲為主的青年群體占比達到 86%。
今年以來,疫情給實體經濟造成巨大沖擊,然而線上消費、線上教育、線上醫療的需求成倍增長,依托互聯網的新個體經濟順勢得到極大發展。新個體經濟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也為就業創業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以直播帶貨為例,據商務部統計,今年一季度電商直播超過400 萬場,預計今年直播電商行業總規模將突破 9000 億元。
可以說,“新個體”與互聯網經濟相伴相生,從最初“另類”的邊緣就業群體,到如今已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新興經濟力量。
如果說個體經濟享受了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那么“新個體經濟”沐浴的是前所未有的互聯網紅利。目前,“新個體經濟”仍然處在快速成長期,發展潛力巨大。
7月23日,國內首份針對新職業的調研報告公布,根據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合阿里釘釘發布《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顯示,未來5年,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人才缺口近千萬。
如何進一步激發“新個體經濟”的活力,充分發揮其就業“蓄水池”、經濟新動能的作用,是眼下的當務之急。特別是政策層面,應為“新個體”創新創業預留足夠發展空間,同時要打破傳統思維,根據新個體經濟的特點制定服務和監管措施。
“新個體經濟”誕生于互聯網經濟,成長于互聯網思維,與傳統經濟政策思維有巨大差異。培育“新個體經濟”首先就要轉變思維,政策制定者要真正具備互聯網思維。而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用戶思維、用戶意識。
不能把新個體經濟從業者視為需要管理的對象,而要把他們看作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政府部門要從用戶角度考慮問題,多為“新個體”們排憂解難,提供貼心周到的服務,這樣“新個體經濟”才能茁壯成長。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個體經濟”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春天。
在具體的政策中,要盡快降低新個體經濟的進入門檻和運營成本。鼓勵商業銀行推廣線上線下融合的信貸服務,合理降低線上經營者的融資成本;通過網絡平臺開展經營活動的經營者,可使用網絡經營場所登記個體工商戶;引導互聯網平臺企業降低個體經營者使用互聯網平臺交易涉及的服務費,吸引更多個體經營者線上經營創業等。
在這方面,國家發改委等 13 部門聯合發布的《意見》就做出了很好的政策樣板。比如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大力發展微經濟,鼓勵“副業創新”,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進一步降低個體經營者線上創業就業成本,提供多樣化就業機會。《意見》還提出,實施新業態成長計劃,建立微經濟等新業態成長型企業名錄,及時跟蹤推動解決企業的政策堵點。
這些政策支持必將加速新個體經濟的發展。對于電商、直播平臺、線上經營者來說,意味著大好的機遇,將給這些行業帶來更多發展機會,為轉型中的中國經濟開辟新就業空間、激發市場創新活力。
從近些年電商發展來看,傳統監管模式不適應互聯網經濟發展,導致一些亂象叢生,侵害了消費者權益,制約了新個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互聯網時代,新經濟快速改變原有的經濟和社會運行模式,在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同時,也為公共政策制定帶來了巨大挑戰,亟需建立起新的監管理念和機制。
新經濟呼喚新治理。要進行治理模式創新,尤其是利用新科技手段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特別是基于大數據提升政府管理能力,打通工商、食藥、衛生、公安等部門間的數據壁壘,創新治理模式。用互聯網的規則治理新經濟,比如通過大數據建立新的信用評級和評價體系,解決量大面廣的新個體經濟中存在的治理難題。
要轉變政府職能,從單一的政府監管轉向社會協同治理。新個體經濟發展中,原有的利益格局、規則體系被打破,利益分配機制和規則制定更為復雜,政府在這方面短板明顯。政府職能要從“規則制定者”轉變為“平臺搭建者”和“仲裁者”,為新經濟的利益相關方提供平等溝通博弈的平臺,引導不同利益主體通過協商共建新的游戲規則。
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充分發揮相關平臺和行業組織的作用。由于用戶數據掌握在互聯網平臺手中,可探索“政府監管平臺,平臺約束用戶”的合作監管模式。建立完善互聯網平臺的內部管控機制,加大對平臺企業監管,同時發揮行業協會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在治理中的作用。
從前期的自由野蠻生長,到如今在政策支持下的規范發展,對于“新個體經濟”發展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在“新個體經濟”迎來大好發展機遇的當口,如何保障“新個體”們的各項權益,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新個體”工作崗位不固定,身兼數職,工作時間地點靈活,勞動關系也從傳統的雇傭關系變成合作關系,這些對政府的就業政策提出了挑戰,要為“新個體”們提供強有力的勞動保障支持。完善靈活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護、保費繳納、薪酬等政策制度,明確平臺企業在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的相應責任,保障勞動者的基本報酬權、休息權和職業安全,為“新個體”們解除后顧之憂。
在政策春風下,“新個體”們應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摒棄一切顧慮,乘風破浪,奮勇向前;互聯網平臺也應順勢在政策指引下,規范自身發展,與“新個體經濟”一起良性發展,共享政策紅利;地方政府亦可以此為契機,攜平臺與用戶一起,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新個體經濟,必將在政策之花上,結出累累碩果。
(作者為安徽財貿職業學院高職教育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