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二
一周之內,皖江小城繁昌舉行了兩場重磅活動。
8月15日,一場全省聚焦的安徽縣域經濟創新發展云峰會(下文簡稱云峰會)在繁昌舉辦;5天后的8月20日,中國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蕪湖(繁昌)高峰論壇暨2020年中國增材制造產業年會在繁昌召開。
一場是安省唯一以縣域經濟為主題的大會;一場是全國3D打印層次最高的增材制造產業年會,兩場會議規模大、影響廣,讓繁昌刷爆朋友圈。
如此高規格的會議,為何會落在一座皖江南岸的小縣繁昌?繁昌有著怎樣的過人之處?承載高端會議的“深厚背景”是什么?
一連串疑問,疊加成外界對繁昌的好奇。為此,《決策》雜志走進繁昌,一是探尋答案,更重要是找出繁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
“這次繁昌之行,有兩個‘想不到,使我感覺到不虛此行。”8月15日,一位參加云峰會的嘉賓,在觀摩調研繁昌特色產業基地后發出感慨,“第一個想不到繁昌如此重視新興產業;第二個想不到繁昌縣域經濟發展勢頭這么好。”
與他有同樣感受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和企業家代表。此次云峰會的主題是“聚力高質量 培育新動能”,以線上線下一體、場內場外互動的方式呈現,有超過12.4萬人次在線點擊收看。
特別是當繁昌縣領導在介紹縣域經濟時,數據之詳實、產業之茁壯、后勁之強大,給參會嘉賓留下了深刻印象。
當參會嘉賓的“不虛此行”與繁昌縣域經濟的蓬勃態勢疊加在一起時,能明顯感觸到繁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脈動”。
繁昌的“脈動”首先體現在變化的數字中。2019年,繁昌經濟總量達到298.5億元,增長8.3%,財政收入達到54.3億元,工業增加值增速9.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4%,成功躋身中國創新百強縣、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全省制造業發展增速10快縣,位列2019年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A類”第5名。
人均指標是衡量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狀況的重要尺度。2013年,繁昌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位居全省第一,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儲蓄余額等體現經濟實力的指標,連續十多年領跑全省縣域。
2019年,繁昌人均GDP達108149元,在全省61個縣(市)中率先突破10萬元大關,成為第一個“人均GDP超十萬元縣”,連續10年穩居全省縣級第1位,領先第2名超過萬元,是第61名的8.15倍;與2010年相比,10年間繁昌人均GDP凈增加69406元,人均增量位居全省縣級第1位。

8月15日,2020安徽縣域經濟創新發展云峰會在繁昌成功舉辦。
經濟活力迸發的背后,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006年,繁昌成為安徽第一個工業縣,此后多年,繁昌二三產業比重位居安徽縣域經濟第一方陣。 2012年,繁昌二產比重首次突破70%;2013年達到最高點75.8%;2014年,繁昌投資結構出現新變化,過去緩慢增長的三產,呈現高走態勢,以45.6%增速完成投資88.7億元,帶動三產比重由2013年的19.7%提高到2014年的24.2%;三產穩增長態勢一直保持到2018年,達到30.9%,成為繁昌經濟增長中的一大亮點。
三個層面的數據演變,蘊含著繁昌為什么能的密碼,也佐證了繁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奮進足跡。“當前,繁昌縣域經濟發展仍在破題,隨著一批高質量項目的實施、建成和見效,正在蓄勢待發。”繁昌縣委書記向繼輝在云峰會上說。
繁昌是如何破題的?一場簽約活動可以窺見奧秘。
7月10日,海螺中南智能機器人項目在長沙正式簽約,由海螺水泥、湖南中南智能、埃夫特共同出資8億元,將在袋裝水泥自動裝車系統、碼垛及水泥特種機器人等智能裝備領域開展全面合作,達產后預計總產值20億元。
主動轉型,海螺水泥在生態優先基礎上,努力提高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是繁昌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作為國內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之一,海螺水泥是繁昌工業發展的一面旗幟,一度占到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但伴隨著環境、能耗等壓力,繁昌縣域經濟發展“痛感”明顯。“過去拼資源拼消耗、靠犧牲環境換取發展的路子行不通了,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繁昌縣縣長潘君齊說。
為加快水泥產業存量變優,繁昌鼓勵礦山企業大力發展礦產品精深加工,引導企業走智能化、綠色化創新發展之路,發展新型建材產業。蕪湖海螺、荻港海螺先后獲批國家級綠色工廠,繁昌經濟開發區獲批國家級“綠色園區”。2019年,繁昌新型建材產業逆勢增長20.3%,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強引擎。
但繁昌并不是只有一個水泥支柱產業,產業結構上的多元,有力支撐了繁昌向好的態勢。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在云峰會上說:“特色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競爭力,需要做大做強,做精做透做深。”繁昌在做強新型建材產業同時,醫藥食品、輕紡服裝、冶金機械三大主導產業也走上升級之路。
一是做大食品,依托溜溜果園、同福碗粥、萬基西洋參等龍頭企業,推進上下游企業協同配套,打造百億級大健康產業基地。2020年9月1日,2020年度安徽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建議名單公示,繁昌健康食品特色產業集群(基地)榜上有名。
二是做優紡織,以“安徽服裝第一鎮”孫村為基地,深入實施服裝產業供應鏈整合和智能化改造,成立服裝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研究中心,提升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力和創新力。目前,孫村已集聚230多家服裝類企業,直接從業人員2萬余人,形成紡織到服裝“一條龍”產業鏈,先后被授予中國出口服裝制造名鎮、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等稱號。
三是做強機械,以愛瑞特新能源、酷哇機器人等企業發展智慧環衛裝備,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重點發展中信博智能裝備制造基地、共享國家智能鑄造產業創新(安徽)中心與智能裝備生產基地。
安徽省統計局副局長趙金寶在云峰會上分析認為:“工業是縣域經濟最強勁的支撐力,工業發展動力決定了縣域經濟增長速度。”繁昌在四大支柱產業升級的持續進程中,變要素驅動為創新驅動,變單一發展為多元發展,變分散發力為融合發力,動能轉換的撬動效應持續加速釋放,工業驅動力愈發強勁。
2018年,繁昌四大支柱產業產值增長23.4%;2019年,保持了10%的穩健增長,經濟增速連續兩年保持在8%以上。
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繁昌招來一家3D打印企業。“縣委縣政府敏銳地判斷,3D打印是未來產業,當時該領域發展尚處空白,繁昌發展潛力巨大,是個機會。”春谷3D打印研究院院長助理童朝健說。

在2020安徽縣域經濟創新發展云峰會上,文旅產業知名專家和企業家代表展開了一場精彩的思維碰撞。
見事早,更要行動快。2014年,繁昌將3D打印產業作為“十三五”規劃中的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而工信部于2015年2月才發布《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起步比國家戰略早了一年。
為搶占這一先機,繁昌大手筆規劃了1200畝的春谷3D打印智能裝備產業園,總投資50億元。其中,一期占地456畝,已建成并投入使用3D打印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發中心、孵化中心等,二期激光產業園正在建設。同時,設立紅證春谷高端制造產業投資基金,5年來投入約6億元。
作為一項前沿性的新興產業,3D打印產業發展離不開高層次人才的支撐。繁昌深諳其道,成立春谷3D打印智能裝備產業技術研究院,投入近億元,與中科大、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哈工大等高校院所合作,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集聚了一批高層次人才團隊。
“剛起步時,可能是繁昌政策好,吸引了一些企業,但現在更多的是看中繁昌的配套服務。企業從注冊開始一手包辦,‘一條龍服務。”童朝健認為,繁昌3D打印產業能無中生有,關鍵在于營造了良好的產業生態,構建起3D打印產業生態圈。
短短6年時間,春谷3D打印智能裝備產業園便集聚60多家企業,工信部首次公布12項增材制造行業標準立項中,11項由春谷3D打印研究院牽頭起草,成為華東最大增材制造產業集聚區,正在高標準建設春谷3D打印特色小鎮。
作為信息科技與數字制造等技術緊密融合的新興產業,3D帶有傳統制造業“顛覆者”的標簽,圍繞3D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集聚,對縣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牽動效應和倍增效應。“繁昌3D產業從無到有,從散到聚,從小到大,市場競爭力強,是未來發展的一大亮點。”向繼輝在云峰會上說。
繁昌敏銳捕捉3D產業值得點贊,發展數字經濟的迅捷同樣不遑多讓。立足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繁昌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建設安徽省首家數字經濟產業園。目前,園區已入駐企業187家,總營收突破16億元,繳納稅收近1億元。
站在“十四五”規劃的起點,繁昌發力以3D打印與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凝聚新動能,變“跟跑”為“領跑”,成為繁昌彎道超車、超越發展的重要支撐力。
在做好釋放新興產業動力的同時,繁昌還激發以文旅產業為代表的三產活力。潘君齊在云峰會上說:“繁昌‘以文起跳,文旅融合深入挖掘歷史人文、山水田園和工業文化等資源,以旅游促進文化傳承,以文化促進旅游升級,講好‘繁昌故事。”
繁昌高標準編制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將發展文旅產業作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探索出文旅融合的四大新路徑。
紅色文化是繁昌文化旅游的一張亮眼名片。圍繞“百萬雄師渡江第一船”登陸地板子磯,繁昌打造了水陸連通的愛國主義和黨性教育基地。
二是彰顯人文底蘊,讓繁昌古文化活起來。圍繞三國文化打造周瑜點將臺景點,圍繞亞歐大陸最古老的人類活動聚集點,打造人字洞遺址公園。
三是打響綠色品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馬仁奇峰、鄉鎮旅游集聚區等為重點,未來三年投入環境資金不少于60億元,讓生態環境既有顏值更有氣質。
特別是被譽為“皖南張家界、江濱小黃山”的馬仁奇峰,已成為繁昌文旅“金字招牌”。馬仁奇峰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褚宏偉在云峰會上說:“景區致力于打造‘我參與我體驗我快樂旅游理念,成為國內與時俱進的體驗式旅游精品景區。”
四是發展“金色”產業,實施工業+旅游戰略,發展新型旅游業態。同福碗粥傳承“粥文化”,建設中國第一家粥文化主題博物館;溜溜果園規劃建設占地1300畝總投資20億元的青梅小鎮。
這些都是繁昌基于生態保護上的開發,成為新時代園林一部分。“園林即文化,文化即旅游,旅游即經濟。”安徽省風景園林協會會長、華藝生態園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優華在云峰會上說。2019年,繁昌接待游客26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7.3億元,成為繁昌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潛力股。
正如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王云波在云峰會所說:“旅游業兼容生產、生活、生態,融通工農城鄉,具有關聯度高、帶動性強、低碳性好、融合度深等特點。”這為繁昌縣域經濟釋放了未來發展的想象空間。
深挖傳統產業潛力,釋放新興產業動力,激發第三產業活力,繁昌站上躍動新風口。2020年上半年,繁昌經濟總量達到140億元,增長1.7%,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1%。
這既是繁昌經濟韌性的體現,更是持之以恒“存量做優、增量做大”的結果,在當前顯得尤為關鍵。“雙循環新格局下,縣域經濟發展要有新視野、新思維、新舉措,要堅持增量升級與存量優化并重。”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韋偉在云峰會分析說。
7月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繁昌縣,設立蕪湖市繁昌區,這是繁昌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間節點。“在實現撤縣設區的歷史轉變后,繁昌城市面貌、投資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等都將得到有效提升,發展優勢更加凸顯,要推動繁昌與蕪湖主城區無縫對接、一體化發展,奮力開啟繁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向繼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