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二

在2020年新冠肺炎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除了在一線抗擊的醫護人員外,還有一群人,也始終奮戰在一線。
天源迪科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友就是其中一位。疫情發生以來,他沖在一線,帶著公司員工,通過與運營商、公安部門等客戶的緊密合作,快速推出多個大數據行業應用,用科技力量火線助力群防群治,為抗疫阻擊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疫情面前,肯定是不講條件、不計成本的全力支持。”陳友告訴《決策》。在他的身上,彰顯了一名優秀企業家的硬核擔當,體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天源迪科立志以軟件報國,用軟件技術為社會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近三十年的創業歷程,陳友早已將企業發展與社會責任緊密聯系在一起,化作身體力行的實際行動。“從2G、3G、4G,到正在迎來的5G時代,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天源迪科,一直都通過先進的IT技術,見證著,也積極參與著這個過程。”
三十年如一日,陳友默默地堅守軟件行業,書寫了一部不平凡的創業史。
“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天源迪科亦是如此。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天源迪科一系列動作,贏得外界點贊的同時,也不斷開辟出新的市場。
疫情期間,天源迪科參與中國電信“個人行程查詢大數據”工程,為上億民眾旅行、住宿提供準確行程軌跡證明;交通領域,推出“大數據+車輛”防疫重點車輛排查解決方案,對涉疫車輛進行實時布控、精準排查;政法領域,推出“大數據+社會綜合治理網格”解決方案,建立了疫情直報機制和疫情研判分析;教育領域,聯合安徽電信打造自主學習APP—名師云課堂,對安徽全省中小學生免費開放,注冊用戶突破100萬;在武漢,天源迪科基于時空大數據平臺開發的互聯網遠程醫療系統,提供預約檢查、遠程視頻問診等功能,減少人員在醫院排隊、聚集的情況。
期間,很多公司都處于停工狀態,可陳友帶領的天源迪科卻逆行到戰斗一線,面對運營商、公安、政法、交通部門等客戶的緊急需求,他迅速啟動戰時應急指揮機制,積極協調相關技術團隊支援。
在華南,公司先后接到深圳市公安局、中山市公安局、東莞市公安局、深圳交警等多家公安單位阻擊疫情指令和科技支撐需求,陳友第一時間組織了逾百人的技術團隊,提前一周結束春節假期,分別奔赴各個單位現場,構建起華南區域公安干警堅強有力的科技后盾。
在泰州,公司大年初二緊急成立泰州公安、政法兩個專項攻堅小組奔赴現場作戰,負責泰州公安疫情防控數據研判、態勢分析及泰州政法基層網格員疫情采集、群眾疫情上報等相關工作。
在合肥天源迪科科技園,凌晨3點經常燈火通明,技術團隊不眠不休地完成了“名師云課堂”六次迭代規劃與實施,為安徽學子“停課不停學”添加助力。
馬不停蹄的背后,是陳友深藏于心的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是社會的一部分,依托于社會發展,又參與社會創建,我們與社會是一種命運共同體的關系,在社會發展和人類健康面前,我們當然責無旁貸。”
而這些于疫情中興起的板塊,契合了城市的發展趨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疫情過后繼續升級,成為智慧城市體系中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共同構成陳友心中的“航空母艦”。
“未來,天源迪科的運營商、政府數字化轉型、教育、軍工等板塊,做精做細,會激發協同效應和規模效應,打造成一個百年老店,一個超萬人的軟件企業,一個中國軟件產業的航空母艦。”陳友鏗鏘有力地說道。如今,天源迪科員工已達9000多人,營業收入接近50億元,正在一步步朝著目標奮進。
2020年,正值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在年初的深圳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和市長陳如桂為 “2019年度深圳市科學技術獎勵市長獎”獲得者頒獎,陳友獲此殊榮并作為獲獎代表發言。
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是對陳友多年來持之以恒堅守創新、砥礪前行的肯定。“是深圳成就了天源迪科,而天源迪科的成長成就了我。扎根深圳三十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歲月,我把青春熱血揮灑在了這片熱土之上。”會上,陳友飽含深情地說。
而結緣深圳,源于陳友31年前的一次選擇。這一年,完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的陳友,面臨著就業和留校的選擇。由于專業功底扎實,他的導師、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陳國良教授,希望他能夠留校。但那時的陳友,心中有一股青春闖勁,關心國家大事,希望積極投身到經濟建設當中。在一位室友影響下,他將目光投向深圳,并很快付諸行動。
“1989年,百萬青年下深圳,一代人的芳華肇始于此。深圳,意味著機遇、激情、夢想、傳奇……這是每一個年輕人心中的‘圣地,剛剛畢業的我也一心向往。于是,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從此,陳友的人生軌跡與深圳這座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剛到深圳,由于畢業于名校,學術素養好,陳友在職場很是“搶手”,很快就拿到了三家公司的接收函,最終他選擇了當時在電子行業頗具影響力的賽格集團。
陳友笑著告訴《決策》:“那時白天上班,晚上空閑時間比較多,有時也會接點小活做。”當時,深圳一家銀行買了一臺小型計算機,需要將英文說明書翻譯成中文,他翻譯了兩本,賺了2500美元,這竟然成為他后來創業的“第一桶金”。
由于做事踏實、認真,又愿意承擔責任,一年半以后,陳友被提拔為部門經理,成為公司技術骨干。然而很快一件大事改變了他的一生。“人的命運,要靠自我奮斗,但也要考慮時代的進程。”陳友感同身受。
1992年春,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掀起了全國改革開放第二次高潮,尤其是深圳,國家給予很多優惠政策,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創業氛圍空前濃烈。
陳友看準了時機,做出了人生的又一次選擇——“下海”。1993年1月,陳友與十多名志同道合的技術骨干,在華強北正式創立天源迪科。“一開始選的領域并不是軟件,以小型機代理銷售為主,并研發一些小型機內存板、控制板等產品,在國內很快小有名氣。”
但僅有名氣是不夠的,由于研發的產品過于分散,加上賣出的產品穩定性不夠,銷售很不樂觀,公司現金流陷入困境。“1995年,公司發展遇到困難,瀕臨散伙,我臨危受命,勸說股東聚焦軟件。那時候的軟件,還未完全擺脫對計算機硬件的依附,其價值與魅力卻在逐漸彰顯。”從那時起,陳友就帶領天源迪科心無旁騖地聚焦于軟件,并堅信“軟件將成為天源迪科的核心競爭力,終于在2010年迎來突破。
這一年1月,天源迪科迎來跨越式發展里程碑,成功登陸開板僅三個月的深交所創業板,躋身我國第一批創業板公司,并榮獲“創業板最具投資價值公司”稱號。
“創業難,守業也難。上市后,我們沒有停下來休息,也沒有轉行干其他輕松的工作。一方面要持續創新,保持競爭優勢,并滿足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力爭業績快速增長,滿足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期望。”
在陳友看來,辦企業不能急功冒進、鉆營取巧,天源迪科要穩健經營,始終專注于主營業務軟件。為此,天源迪科提前布局云計算,深度挖掘大數據,在物聯網、人工智能方面投入研發,業務拓展至運營商、金融、政府部門等多個領域。自2016年起,連續多年上榜“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綜合競爭力百強”和“中國軟件業務收入百強”。
“可以說,天源迪科的成長是中國軟件崛起的縮影。”回想起二十多年的創業歷程,陳友把這些成績的取得,歸功于對軟件業務的專注和執著。這份專注和執著,來源于天源迪科服務致勝的經營理念,來源于持續創新的企業靈魂,更來源于早已深入每個迪科人骨髓的企業文化。
他向《決策》講述了兩個創業路上的故事。
一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天源迪科與安康社保合作,優質的服務讓客戶留下了深刻影響,當時的安康市社保局局長送給天源迪科一句“一握迪科手,永遠是朋友”,如今已成為天源迪科的形象口號,是迪科人在市場上的長久追求;另一個是天源迪科與深圳公安、上海海關從1994年開始合作,至今已有26年,與安徽電信合作22年,成為長期穩定的合作共贏伙伴。
這種服務至上的風格,也在業界形成了口碑,很多客戶開始選擇天源迪科。“做軟件不是一錘子買賣,需要一個口碑,在一些領域,有不少客戶在接待同業者考察時,遞上了天源迪科的名片。這就是‘服務致勝贏得的客戶口口相傳。”
但在風起云涌的IT界,要永葆企業競爭力和青春活力,只有不斷創新。這些年,無論是OCS系統在電信、聯通集團位居前列,還是公安警務云系統在全國各地四處開花,天源迪科每一次的技術創新和理念創新,都在大浪淘沙中不斷脫穎而出。
天源迪科以振興中國軟件產業為己任,立志于打造成為一個百年老店,一個超萬人的軟件企業,一個中國軟件產業的航空母艦。
服務致勝與持續創新構成了天源迪科企業理念的一體兩翼,最終是為客戶創造價值,與客戶共同成長。“以誠心換共贏,客戶的信任是無價的,而我們要做的,是始終關注客戶的需求,不斷求索創新,提高服務質量和水準。”陳友說。
在企業不斷走向成功的進程中,天源迪科形成了以人為本的親情文化,成為凝聚人心、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不是‘狼文化,沒有要處處爭第一,我們提倡務實厚道,做事踏實。辦企業就像養小孩,希望員工能長大成才,在這里成長收獲,有所得。不管以后在不在天源迪科,他們在這里的歷練都是有價值的,從天源迪科走出去的人,在市場上都是很搶手的,有競爭力的。”
在陳友看來,這樣的文化能讓企業有溫度,讓員工有情懷,既能認真工作,也能快樂生活。“天源迪科有很多工作十多年、二十多年的老員工,有很多人把天源迪科的工作當成終身事業來做,因為對公司有感情。”
一直以來,天源迪科有一項重要原則,便是成果共享,曾兩次分享股權,提升員工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這是其發展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成果分享是凝聚核心團隊、留住優秀人才的法寶。”陳友說。
在陳友規劃的軟件產業航空母艦版圖中,合肥是一塊重要的拼圖。2010年11月,陳友“鳳還巢”回到合肥,投資3.2億元,成立了合肥天源迪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20年5月,再次投資4.2億元,建設天源迪科軟件基地二期項目。
陳友坦言,是家鄉情結讓他選擇了合肥。“天源迪科上市后,從服務支撐、人才資源和綜合成本考慮,要在中部建設一個軟件開發基地,當時考慮的是成都、武漢、合肥三個城市。最后選擇了合肥,一是合肥交通區位好,二是營商環境持續提升,三是人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最重要的,我是一名徽商。”
這些年,陳友情系桑梓,心系徽商,早已成為“日常”。2012年,天源迪科捐資80萬元,在安徽省岳西縣溫泉鎮援建“天源迪科希望小學”。此外在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設立“軟件獎學金”,深化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目前企業在安徽已帶來3000多人就業。
2016年以來,陳友多次參加中國國際徽商大會·徽商論壇,并發表精彩演講;2018年6月,深圳市安徽銅陵商會正式成立,陳友被推選為創會會長。“我提出兩條宗旨,一是促進鄉企交流,為在深圳的銅陵人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二是關心銅陵發展,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措手不及,陳友得知家鄉人民極度缺乏防護用品后,第一時間多方聯系各種渠道,動員商會的企業家,集結一切資源,想盡一切辦法,共同采購了價值17萬多元的口罩、測溫槍等防疫物資,捐贈給銅陵,緩解了家鄉防護物資缺乏的困境,為家鄉防疫勝利贏得了寶貴時間。
作為徽商“老大哥”,陳友關心關愛新生代徽商青年企業家,經常為他們分享創業經驗,提供創業建議。“新生代徽商可能跟老一代有些不一樣,但萬變不離其宗,特別是創新精神、創新經驗和競爭意識,格外重要。”
在陳友的內心深處,一直秉承徽商的“徽駱駝”精神,爭做新時代的“徽駱駝”。“徽商能吃苦、很勤勞,開拓進取,有創新精神,尤其是誠信精神和競爭意識,讓我受益頗多,這些優秀的商業文化精髓,也是天源迪科發展過程中所學習和推崇的。”
“徽駱駝”精神與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戰疫”實踐,這兩點在陳友身上有機地融合著,生動地詮釋著新時代的徽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