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垣泰弘
百年企業,日新月異。
2021年,小松集團(即株式會社小松制作所,以下簡稱小松)將迎來百年紀念。經過100年的發展,小松由當年的一家鐵工所發展成為今天業務遍及世界各地的全球化企業集團。
小松成立于1921年,創始人是日本近代著名實業家竹內明太郎,其前身是1917年竹內明太郎在位于日本石川縣小松市的游泉寺銅礦所設立的礦山附屬機械加工廠——小松鐵工所。1921年,小松鐵工所與礦山分離并更名為小松制作所,自此作為一家獨立的設備制造企業發展至今。
今天的小松,集團總部位于日本東京,同時還在中國、美國、歐洲三地設有地區總部。截至2020年3月31日,集團子公司達到261家,員工總人數約6.2萬人。小松的主要產品有: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自卸卡車等工程機械;各種大型壓力機、切割機等產業機械;TBM、盾構機等地下工程機械和林業機械、發電設備以及叉車等物流機械等,2019財年集團合并銷售額約為2.4萬億日元。
從一家礦山附屬加工廠起步,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成為一家世界排名第二的工程機械企業,其成功的秘訣何在?哈佛商學院吉野洋太郎教授曾給出這樣的論述:小松能夠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首先得益于其優良企業文化的形成與傳承,小松自創立伊始即志存高遠,其創始人提出的“品質第一”“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向海外發展”等創業理念,在小松整個發展過程中一直作為企業DNA(立業之基,發展之本)得以薪火相傳并發揚光大。同時,在其發展歷程中,每當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企業遭遇生死存亡的危機之時,小松的領導人都做到了敢于直面危機,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果斷應對,通過實施徹底的結構性改革等舉措,帶領企業渡過難關,其結果是,每次危機之后企業都變得更加強大。
小松中國事業的起點可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上世紀50年代。1956年,小松在北京、上海兩地舉辦首屆日本商品展覽會。時任小松領導人河合良成(時任會長)和河合良一(時任社長),作為兩國當代交往史上著名的民間友好人士,致力于日中友好,積極參與兩國間貿易促進活動,助力中國發展經濟、振興民族工業,不遺余力,不計得失,其行為目的遠遠超越了作為一家企業對商業利益的追求。
60年來,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騰飛,小松中國事業經歷了整機出口貿易、技術合作與轉讓、對華直接投資、成立地區總部、實現高速增長以及追求穩定經營等多個發展階段。
在這一階段,以參展首屆日本商品展覽會為契機,小松開始以整機出口的方式向中國出口推土機等工程機械,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的國民經濟基礎建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同時,作為一家對中友好企業,小松在時任小松會長河合良成以及小松社長河合良一的倡導之下,還積極參與邦交正常化之前的中日友好事業。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品牌,“小松”連同其產品等開始逐漸為中國社會與人民所知曉,為后階段小松中國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56年10月6日,首屆日本商品展覽會在北京開幕。小松產品完美實現了在中國的首秀。
小松參展首屆日本商品展覽會,由此拉開了小松中國事業的序幕。展會結束后,參展的20臺推土機全部銷售給了中國,用于中國的國民經濟基礎建設。
1964年,小松河合良成會長再次訪問中國,與中國簽訂了推土機等工程機械大型產品銷售合同,合同總臺數達1510臺。1956年—1986年的30年間,小松共計向中國出口各類工程機械約7000臺。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LT貿易”機制下的辦事處作為中日兩國間半官方溝通管道的歷史使命得以圓滿完成,為使其促進兩國間友好交流的機能得以繼續發揚光大,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以包括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在內的日本各大經濟團體為中心,于1972年11月22日成立了日中經濟協會,小松社長河合良一當選為該協會首任理事長,以此為平臺繼續為兩國友好關系的進一步發展盡心盡力。1975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來訪的小松河合良一社長時,曾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來表達和感謝對小松以及河合良一父子兩代人為中日友好事業所作的貢獻。
這一階段中,在時任小松社長河合良一的積極倡導之下,小松響應中國政府號召,積極協助中國開展國有企業改革,通過以無償傳授的方式幫助中國導入全面質量管理(TQC),之后又以合作生產方式向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和產業機械企業提供相關產品制造技術,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發展經濟,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作出貢獻。
2019年2月10日,日本廣播協會(NHK)在BS頻道播出了長達兩個小時的紀錄片《為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幫助的日本人》中,也再次對這段歷史以及河合良一在協助中國導入并普及TQC上所立下的功績進行了回顧。
這一時期,除向中國無償傳授TQC之外,小松還積極與中國工程機械、產業機械的國有企業開展技術合作,先后向中國提供了數十個機型的工程機械、產業機械的全套生產制造技術,為日后中國工程機械等行業的大發展打下了基礎。
上世紀60年代初,為應對外資巨頭登陸日本所帶來的生存危機,小松開展了被稱為“圈A對策”的質量改善活動,活動中通過導入TQC,從根本上提升了小松的產品質量,并最終實現了對行業領先企業的追趕,使小松得以渡過難關,同時,小松也因此成為了日本TQC應用的先進企業,被譽為“TQC之小松”。

1977年10月,河合良一社長通過來訪的中國機械進出口總公司副總經理程繼賢向中國相關部門提出,若想對現有的企業進行合理化管理,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建議中國引進TQC,同時提出愿將小松的全面質量管理的經驗和做法無償傳授給中國。中國相關部門采納了河合良一的建議,決定在中國導入全面質量管理,隨后由第一機械工業部(一機部)指定北京內燃機總廠作為試點廠與小松合作開展相關引進工作。對全國企業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全中國范圍內形成了學習、導入全面質量管理的熱潮。
在積極協助北京內燃機總廠開展全面質量管理活動的同時,1979年9月,小松與中國技術進出口總公司簽訂履帶式推土機技術合作合同,以天津工程機械廠、陜西黃河工程機械廠和上海彭浦機器廠為對象,通過提供圖紙、工藝和標準資料,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等方式,幫助中國提高推土機生產水平。先后提供了近20個機型的工程機械、產業機械的全套生產制造技術。
積極參與日中經濟協會活動,河合良一連續11年作為團長率團訪華,受到中國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同時,每次中國國家領導人訪日,也都會出席由日中經濟協會組織的歡迎宴會,這一傳統的形成,與包括河合良一在內的早期老一輩有識之士積極推動日中友好關系發展的熱心和努力是分不開的。1989年11月13日,鄧小平親切接見了由小松河合良一會長率領的第15次日中經濟協會訪華團。
這一時期,中國開始進一步加大鼓勵外國直接投資的力度,不斷放寬外商直接投資領域,同時,隨著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建設的加速,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需求與規模也不斷擴大。以此為背景,1994年,小松正式與中國政府相關部委以及意向合作伙伴就啟動合資可行性研究達成了一致,同時還組織了日本的小松零部件供應商到中國進行相關考察。
1995年,小松在江蘇省常州市和山東省濟寧市分別設立3家合資企業,其中包括2家主機生產廠(濟寧和常州)和1家鑄造廠(常州)。
正是在這一本地化生產實踐過程中,小松實現了中國式的企業經營模式與日本式的質量、生產管理模式的完美融合,同時還打造了一支可滿足進一步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在其他如渠道建設等方面也積累了有益的經驗,為下一階段高速增長期的到來做了準備。
通過合資建廠進行本地化生產,在滿足中國工程機械用戶對高端工程機械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也為作為合資伙伴的中國國有企業同行提供了一個學習了解國外同行先進制造技術的良好機會,促進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整體發展與進步。
2001年3月,小松在上海設立了中國地區總部——小松(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松(中國)),并于2006年開始在中國實行中國總代表制度。小松(中國)的設立,標志著經過前幾個階段——整機出口、技術合作、直接投資建廠(推行本地化生產)階段的發展,小松中國事業取得富有成效的發展,業已成為小松集團全球事業(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01年12月,中國成功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以此為契機,中國經濟逐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開始了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邁進的征程。以此為背景,小松中國事業也在這一時期開始步入高速發展的階段。
通過設立中國地區總部,小松開始按照小松集團全球統一運作方式和標準來開展小松在華事業,并以小松(中國)為總部對在華企業實行統一管理和集團化運作,同時,基于產品價值鏈開始著手在中國市場上的全方位運營,由此開啟小松中國事業發展的新紀元。
在這一階段,小松中國事業發展也經歷了一個“由量到質的經營模式轉變”,即由之前的幾個階段的從無到有到強、著重于對量的追求階段(供應商體制、生產體制、銷售服務網絡的建設等),轉向對制度建設、企業治理等軟實力建設方面。在需求變動、國產廠家崛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如何依托小松綜合實力,努力為用戶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服務和全面解決方案,同時,通過在環保、社會貢獻、遵紀守法等方面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等,努力實現小松中國事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同時,以移動互聯、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也同樣為小松(中國)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課題。
面向新百年,小松集團將始終遵循SLQCD方針,將安全、遵紀守法放在首位,由對社會貢獻、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追求,進一步向對ESG的追求轉變、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