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震 姚天沖
關鍵詞: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權益沖突;應變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8 — 0110 — 04
自動駕駛汽車又可以稱作無人駕駛汽車,其實可以實現不依靠或減少對駕駛員依賴的駕駛效果。這主要歸功于人工智能(AI)技術,此外大數據集合、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導航等技術的融合使得計算機完全或部分接管了駕駛員的職能,在不同行駛場景中有針對性的做出相應的判斷并付諸于駕駛操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甚至在未來可以消除駕駛員的駕駛壓力。
現階段自動駕駛汽車的種類廣泛,智能化、自動化水平不一。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以及美國機動車工程師協會(SAE)提出的有關標準,我們可以將汽車的自動化水平由LEVEL0-LEVEL5劃分為六個等級。LEVEL0即無自動化,車輛的警報裝置只能勉強帶有智能化的因素。LEVEL1級別時,駕駛者在駕駛車輛車輛過程中,電子穩定程式系統(ESC)①和防抱死剎車系統(ABS)對行車安全起輔助作用。在level2級別時,自適應巡航控制(ACC)與自動緊急剎車系統(AEB)的配置,減輕了駕駛員的負荷壓力,但駕駛員仍主要負責汽車駕駛。在LEVEL3級時,車輛可以在正常路況下自動行駛,但駕駛員仍要做好接管準備,在突發狀況下駕駛員將接管自動駕駛系統進行車輛行駛操作。LEVEL4級別的汽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進行全自動駕駛,車載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在大部分情況下操控車輛并且應對一些復雜突發狀況,駕駛員僅需保持較低的關注度即可。LEVEL5級別的無人汽車可以實現百分百完全自動駕駛,無需任何人類操控,車載自動駕駛系統做出所有駕駛決策,真正實現了全人工智能操作。
現階段,已經生產下線的自動駕駛汽車,其自動駕駛系統大部分處于LEVEL2和LEVEL3早期階段,只能對駕駛員駕車提供輔助,并非真正的全自動無人駕駛。遇到復雜路況或突發事件仍需駕駛員接管車輛。但目前已經造成了各種問題,不能輕易忽視。
(一)違反個別法律,沖擊法律權威
根據現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內有關條款規定,機動車上路需要滿足兩個必備條件:首先機動車上路行駛必須有持有駕照的車輛駕駛者;同時機動車應在交管部門登記相關手續從而符合法定上路行駛標準,包括配備機動車行駛證、懸掛機動車號牌、放置檢驗合格標志、保險標志等。而自動駕駛汽車尤其是LVEVL3以上級別的車輛的自動駕駛系統取代了人類進行駕駛,駕駛的主體不符合“自然人”的主體要求,在非人工駕駛期間運用自動駕駛系統存在違法隱患。同時,雖然我國在機動車管理方面有一系列法律法規,但并沒有為無人駕駛汽車預設明確的監管空間,在無人駕駛汽車的生產、銷售以及城市道路建設等領域存在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公路法》明確禁止將公路作為測試車輛制動性能的場地,但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可靠性與安全性要想得到真正確認,在現實公路上的測試與檢驗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不可或缺,模擬環境的測試效果并不能完全滿足測試要求,法律與現實需求在此產生了一定沖突。
自動駕駛系統的正確運行離不開精確測繪的地圖,沒有高精度的地圖,自動駕駛汽車在公路上的無法穩定行駛。但根據《測繪法》和《測繪資質管理規定》,為保護國家信息安全,有關車企必須申請《測繪資格證書》才能開展有關活動。我國法律目前在此方面限制較為嚴格,對民企開放程度較低,擁有合法資質的企業較少,難以滿足自動駕駛汽車相關產業的企業快速增長的需求。
這些問題法律滯后性問題都阻礙了自動駕駛汽車的探索進程,而汽車生產廠商若要進行一些超前性的設計與測試,某些行為難免違反法律。“迫不得已”的違法行為使得法律的權威性收到了沖擊,有損法律尊嚴;但若是錙銖必較、吹毛求疵執行法律不加任何合理性變通解釋或修改,又違背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潮流。
(二)責任主體復雜,難以確認
現階段關于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處理的有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備,存在較多空白。若是自動駕駛汽車在開啟無人駕駛模式后發生交通事故,其中可能造成事故的原因錯綜復雜。依照民法中的“誰使用,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不是親自駕駛汽車而是自動駕駛系統的使用者與受益者即在席駕駛員需要承擔相應責任。可若是車載計算機的無人駕駛系統自身存在瑕疵且在席駕駛員按照汽車生產廠商的駕駛手冊操作自動駕駛系統,讓駕駛員承擔責任是否合理有待商榷,爭議較多。在這種情況下,汽車生產廠商、產品經銷商以及自動駕駛系統的開發商是否需要承擔責任,如果承擔責任,應該按照何種原則進行責任分配,現階段學術界有較多討論,但付諸立法實踐的內容少之又少。值得注意的是,LEVEL3-LEVEL4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在特定條件下需要接管,若是在接管時發生事故,造成的原因難以確定是駕駛員沒有集中注意力還是無人駕駛系統故障,認定較為復雜。此情況下調查事故原因困難重重,各方權益無法得到合理保障。
(三)沖擊傳統法律價值準則,引發多方爭議
近代法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布萊士·帕斯卡有言:“人是一棵可以思想的蘆葦”。人類的之所以成為萬物的靈長,在眾多生物中脫穎而出,其究極原因在與可以思考、可以創造,這是人類區別于其他任何生物的重要標志。在LEVEL5階段,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全面接管所有駕駛操作,這意味著所有駕駛決策都由車載人工智能系統完成,車輛自己擁有了相關思考判斷能力。傳統民法的理論中對于不具備獨立精神意志的事物只可認定為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客體,至于承擔義務與責任更是無從談起。但是伴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一觀念也遭到了諸多挑戰。許多學者提議賦予包括LEVEL5自動駕駛系統在內的具有高度自主思考意識的人工智能產品法律人格,以此解決高度或完全自動駕駛汽車由于其自動駕駛失控引發交通事故時的責任分配問題。但這一觀念不僅僅是對傳統法律觀念的巨大沖擊,更是對當下倫理思想乃至人的價值的顛覆。雖然距離LEVEL4、LEVEL5級別的車輛量產并且廣泛應用還尚需時日,但對此問題還是應給予一定的重視 。
(四)威脅個人隱私,不利于保護公眾信息
與上述問題相比,個人隱私與公共信息保護與民眾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一方面,自動駕駛系統若要高度滿足乘車者的駕駛需求,對乘車者的大量個性數據信息的收集在所難免。與此同時,車輛在道路上行駛時,傳感器以及光學攝像頭甚至聲音采集系統會收集周圍環境的各類信息。除了信息采集的違法爭議外,即使是采集的信息符合法律,但如此多的數據不能得到妥善保存在某些情況下發生泄漏,對全社會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后果甚至巨大的物質財產損失。如何立法進行大數據保護應盡快提上議事日程,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更是如此
(一)設立新的強制保險,建立補償基金制度
人工智能技術自身不斷地發展,自主決策能力不斷提高,現有的技術手段明確責任劃分,確定突發事故的因果關系困難重重。現階段的相關法律法規直接進行大規模修改,造成的各項成本較高,且在較多領域爭議交大,難以達成共識。因此在現行的法律框架下,設立新的強制保險是相對成本較少,落實速度較快,效果較好的一種方法。
目前在我國境內行駛的機動車都必須依法強制投保交強險,與此同時,許多駕駛員也主動投保第三者責任險等附加險種以應對突發事故的補償情況。這些保險是面向普通汽車的險種。自動駕駛階段的汽車情況更為復雜,其一,機動車一方既包括直接在席的駕駛員,也包括汽車生產廠商以及自動駕駛系統開發者,投保人因此需要擴大范圍。其二自動駕駛汽車中的自動駕駛系統若存在程序代碼缺陷,由于代碼可以廣泛復制,同批次的汽車都會產生同樣的問題,因而其在保費和保險金上也將區別于目前的交強險,需要設立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新強制險種。放眼海外,2017年英國出臺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自動駕駛汽車的保險法案——《汽車技術與航空法案》,該法案中規定,車主是承保該保險的主體規定,車主應為自身及和“系統駕駛員”(可簡單理解為自動駕駛系統)進行強制投保。在保險金和保費方面,則根據市場行情自行調節。而日本政府也一直就賠償機制進行討論,并從2017年4月起,將自動駕駛期間的交通事故列入汽車保險的賠付對象。這些案例說明在有關保險的法律法規進行制度創新是較為可行的。
對自動駕駛汽車設置新的強制保險制度,有助于及時彌補交通事故中受害者的損失,同時能夠減少汽車生產者和在席駕駛員的負擔。更進一步,可以降低社會中民眾對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的恐慌,促進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建議在保險初始階段設置相對較高的投保費用,這有于生產廠商和自動駕駛汽車所有人注重自動駕駛汽車的行駛安全。隨著自動駕駛汽車事故率的降低并達到正常水平,在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下,保費也將逐步降低甚至可能與目前機動車保險價格總體持平。因此設立新強制保險是一種正向激勵。
除了新的強制保險制度外,針對自動駕駛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若存在經過詳細調查后仍無法確定責任的情況,可以運用相應的社會補償基金制度,通過補償基金對受害者進行一定數額的人道補償。在歐盟2017年公布的《機器人民事法律規則的立法建議報告》提到要重構責任規則并且設立補償基金。基金的資金來源于中央與地方政府以及自動駕駛汽車的生產廠商,自動駕駛系統的的研發企業,還有自動駕駛汽車的所有者。以此建設一個目光長遠、發揮公益保障效能的非盈利組織,為解決相關爭議提供堅實后盾。
(二)強制裝配“黑匣子”,保存必要數據
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交通事故時,很多情況下駕駛員以及自動駕駛系統都會負有責任,責任劃分因有兩個及以上的責任承擔主體而變得錯綜復雜。厘清事故的前因后果以及各個責任主體之間的責任大小對于確定最終的責任承擔比例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德國新修訂的《道路交通法》規定自動駕駛汽車必須配備有車載“黑匣子”。“黑匣子”其實對于我國民眾來說并非是一個全新的名詞,“黑匣子”現階段主要應用在各類航空器以及高速鐵路列車上。黑匣子可以記錄航空器和高鐵列車在行駛期間的各項數據。在事故發生后的調查中,通過提取其中數據有助于查明事故真相、明細責任。載人航空器和高速鐵路列車一般載客較多,發生事故的后果一般都較為嚴重,若不強制裝配黑匣子,許多關鍵性、說服力較強的證據很可能湮滅,調查事故的成本也大幅度增加甚至真相不得而知。汽車自動化駕駛是現在汽車發展的潮流,自動駕駛汽車未來將取代現有非自動汽車在公路上的地位,且保有量將遠超高速鐵路列車和航空器,發生事故的數量會更多,對黑匣子更有迫切的需求。
德國法律規定自動駕駛汽車必須強制配備車載黑匣子,記錄自動駕駛汽車在道路行駛過程中的各種數據。對于厘清因果關系以及責任合理劃分具有重要積極意義,同時受害人的舉證難度也可以大幅降低。我國在此方面可以將德國的處理方法作為范例,修改相關法律法規,強制自動駕駛汽車配備車載黑匣子。在擁有足夠的數據后,處理自動駕駛汽車事故才可更加透明化,同時也可以提升汽車生產者和駕駛員的責任義務意識,減少事故發生的主觀因素。
(三)明確各方主體責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現階段自動駕駛汽車相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及時推進立法和修法進程是明智之舉。而其中明確不同主體的責任的義務是重中之重。在聯合國發布的《關于機器人倫理的初步草案報告》針對機器人有關問題提出了“責任分擔”的解決思路。現階段自動駕駛汽車涉及的主題主要有汽車制造者、自動駕駛系統研發者、銷售者以及汽車所有者。
汽車生產者主要參與車輛的組裝與批量生產,若是出現在生產環節且不涉及核心研發技術的責任一般屬于生產者。在銷售者層面,雖然自動駕駛汽車精密復雜,不能苛求銷售者能發現所有問題,但銷售者必須負有形式審查的責任,在銷售環節對消費者履行充分說明的義務,使得消費者明確在緊急情況下的應對措施,同時提醒消費者定期對汽車自動駕駛系統檢測升級。與傳統機動車相比,自動駕駛汽車中自動駕駛系統在駕駛過程中發揮顯著作用,因此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者有可能成為責任承擔的潛在對象之一。自動駕駛系統涉及大數據集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若是事故涉及自動駕駛系統的運算決策錯誤時,研發者必須承擔相應責任。與及傳統機動車類似,無人駕駛汽車也需要定期保養、檢測與維修,而且由于其精密程度更高,此類售后維護會更加頻繁。若是所有者因沒有按時進行科學的售后維護導致問題發生,也要承擔相應責任。雖然自動駕駛汽車對駕駛員的要求有所下降,但現階段自動駕駛汽車仍需要駕駛員保持相對警惕狀態,做好接管車輛的準備,這在LEVEL3及以下水平車輛更為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自動駕駛汽車的智能水平同樣影響責任認定。LEVEL1階段駕駛員參與汽車操作的全程,一旦發生損害,駕駛員也要視情況承擔責任。在LEVEL2-LEVEL5階段汽車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自動駕駛系統承擔的責任也隨之越來越多。駕駛員的介入因素越來越小,但仍會有影響而非徹底消失。在LEVEL5階段,汽車自動駕駛吸入擁有極強的自主學習和自我決策能力,駕駛員的不當行為很可能會使自動駕駛系統進行錯誤的深度學習,甚至可能造成事故。因此,自動駕駛汽車在事故責任劃分問題上仍十分棘手,不僅僅需要法律界的廣泛討論,也需要相關產業的理工類人才集思廣益。
針對授予智能駕駛汽車法律主體地位的想法在學界引發廣泛討論,但自動駕駛汽車只有達到LEVEL5階段才有媲美人的思考能力、實現真正的人工智能,在相當一段長時間內難以徹底實現這種,在短期內確定其法律主體地位脫離了技術發展情況和實際需求,存在面向未來遠離當下的過度超前設想的傾向。同時,使自動駕駛汽車具有法律主體地位不僅僅是法律層面的問題,更嚴重的是涉及到倫理道德問題。高度智能化的汽車擁有和人類平起平坐的地位容易引發較嚴重的社會爭議,因此在此問題上現階段法律法規并不能直接授予其法律主體地位,立法者還應保持謹慎的態度,但有關問題的討論還要不斷持續。
此外信息搜集和隱私保護問題不僅僅是自動駕駛汽車面臨的問題,而且是整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領域面臨的共性挑戰。現代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在客觀上大數據的收集不可避免,在立法層面一方面需要與時俱進,適度放寬包括地圖測繪在內的數據收集限制,減少高新技術面臨的法律以及制度阻礙。另一方面在修訂的法律法規中要提高對數據泄露的懲罰力度,明確規定各類情形,盡可能地避免法律空白,堅定地維護民眾利益。
近幾年來,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日新月異,在給普羅大眾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催生出了新的法律問題與隱患。以自動駕駛汽車為背景的交通事故、隱私侵犯的案件將會不斷增加。自動駕駛汽車的責任認定、事后補償、價值倫理以及個人隱私保護難題都迫切呼吁法律法規及時完善。設立新的強制保險與補償基金制度可以使受害者損失得以及時彌補;強制裝配黑匣子可以保存關鍵數據,利于明確真相;明確各方責任在法律制度上的劃分,避免出現責任“踢皮球”的問題。這些措施可以使得自動駕駛汽車在法治的車道上快速發展而避免失控,各方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參 考 文 獻〕
〔1〕施錦航.各類自動駕駛汽車的事故責任分配與權益保障〔J〕.法制與社會,2020,(05):66-67.
〔2〕王霖.自動駕駛場景下過失犯歸責困境巡檢與路徑選擇——以規范歸責模式為視角〔J〕.河北法學,2020,(03):93-108.
〔3〕晏宇婷.自動駕駛汽車民事侵權責任——基于程序法的觀察視角〔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0,(01):231-232.
〔4〕袁曾.基于功能性視角的人工智能法律人格再審視〔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01):16-26.
〔5〕李鑫穎.人工智能時代行政法思考——基于無人駕駛技術角度〔J〕.法制博覽,2020,(01):103-104.
〔6〕馬曉臣.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侵權責任分配的困境及其緩和——以三層保險結構的架構為例〔J〕.交通節能與環保,2019,(06):66-72.
〔7〕胡衛萍,任明輝,張煒華.智能汽車交通致損的侵權責任承擔〔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68-76.
〔8〕林雨佳.自動駕駛事故中的過失犯罪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1-10.
〔9〕陳磊.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侵權責任問題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9,(12):146-155.
〔10〕石冠彬.人工智能民事主體資格論:不同路徑的價值抉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12):94-102.
〔11〕黎安·沃爾娜,王德政.自動駕駛汽車編程者的刑事責任——以規定參數進行緊急避險的角度〔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6):103-111.
〔12〕劉子睿.自動駕駛汽車致害的法律責任問題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35):152-154.
〔13〕時怡.自動駕駛汽車的交通事故責任分析及規則應對〔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9,31(05):72-78.
〔14〕許欣欣.人工智能技術刑事犯罪風險調研——以自動駕駛技術為例〔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9,(10):205-206.
〔15〕王紫陽.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責任〔J〕. 新產經,2019,(10):89-90.
〔16〕陶妍屹.自動駕駛汽車致損侵權責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
〔17〕胡思寧,王嬌嬌.自動駕駛汽車事故的民事責任分析〔J〕.文化學刊,2019,(08):204-206.
〔18〕侯帥.自動駕駛技術背景下道路交通犯罪刑事責任認定新問題研究〔J〕.中國應用法學,2019,(04):92-106.
〔19〕陳可怡.人工智能的法律問題研究——以無人駕駛汽車為例〔J〕.法制博覽,2019,(21):56-57.
〔20〕袁夢.無人駕駛汽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認定〔J〕.法制博覽,2019,(20):34-36.
〔21〕李醒民.人工智能技性科學與倫理〔J〕.社會科學論壇,2019,(04):179-203.
〔22〕王軍明.自動駕駛汽車的刑事法律適用〔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04):78-87+220-221.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