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聯進
關鍵詞:大學文化;本質;本體;源頭;本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8 — 0137 — 03
“四個回歸”是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華中師范大學召開的武漢高等學校工作座談會上首次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通俗表達,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等教育系列講話和論述的高度概括。“四個回歸”是新時代我國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建設及科學研究實力提升的行動綱領,是實現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迎來我國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優勢,及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制勝法寶。因而,“四個回歸”對新時代我國大學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雙一流”建設與新工科建設及綜合改革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大學欲實現四個回歸,首先需要實現大學文化的四個回歸,而大學為誰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及培養人才的質量如何等等這些最為根本性問題最終由大學文化決定。人才培養質量是大學發展的永恒主題,而大學文化是決定大學人才培養質量能否提升的內在定力。因而,提升大學人才培養質量重在營造符合大學內涵發展的大學文化,其優良的大學文化就能孕育優秀的人才、杰出的成果、優質的服務,大學人才培養質量就會得到提升。由此,作為肩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我國大學顯然始終需要保持大學先進文化的使命,而踐行大學文化“四個回歸”則是大學能夠保持先進文化使命的基本保證。
高校“四個回歸”是指高校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和回歸夢想,由于大學文化與大學是十分密切但又具有區別的概念,因而,大學文化“四個回歸”的內涵需要用大學文化的觀點進行審視建構。大學文化是大學共同體成員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其文明成果創造依據大學文化本質,其文明成果發展源自于大學文化源頭活力,其文明成果的薪火相傳取決于大學文化本位,其文明成果的終極目標由大學文化本色決定。由此,大學文化“四個回歸”的意蘊構成大學文化四維內涵:反映大學文化本質規律的包容文化、批判文化和育人文化構成大學文化本質內涵;反映大學文化應有之義的傳播文化、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構成大學文化本位內涵;體現大學文化淵源發展的自治文化、理性文化、開化文化和卓越文化構成大學文化源頭內涵;彰顯大學文化偉大追求的自覺文化、自信文化和自強文化構成大學文化本色內涵。
大學文化回歸常識,就是要思考大學文化究竟是什么和大學文化究竟如何運行及發揚光大。大學文化究竟是什么與大學文化如何運行及如何發揚光大,其實質都是反映大學文化本質或大學文化規律。因而,大學文化回歸常識就得恪守大學文化本質內涵。大學文化本質內涵在于大學是一種以文化形式存在的活動,其活動圍繞文化包容、文化批判、文化育人展開,其本質內涵顯然在于實現包容文化、批判文化和育人文化。因而,大學文化本質內涵是包容文化、批判文化和育人文化的集合。大學包容文化是包羅萬象的文化,是百家爭鳴的文化,是海納百川的文化,是大學文化具有的宏大氣量和開懷胸襟。大學包容文化不僅包容各種學派觀點,鼓勵各種創新,而且還包容因客觀因素所造成的各種失敗。大學文化只有具備包容文化的本質內涵,大學文化才能繁榮;一木不成林,一花獨放不叫春,百花齊放的大學文化才能真正迎來大學文化的春天。大學文化是具有獨立性的批判文化,不隨聲附和,以懷疑的眼光審視一切,以其批判文化引領大學及政府、社會的發展。大學只有具備批判文化的本質內涵,大學才能彰顯創新的活力,才能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引擎。大學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實現大學育人文化的本質內涵,大學育人文化的本質內涵旨在為社會培養各種各樣的人才。大學育人文化一是靠大師,“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則意味著大學大師對于大學的重要性,二是靠青年學子,青年學者構成文化育人的后繼力量。師生只有同時成為育人文化的主體,才能對學術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梁”。〔2〕當然,育人文化包括教學育人、科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等等,因而,大學所有活動必然都應因文化育人而啟動,其本質既是育人文化活動,也是育人文化的結果。大學包容文化、大學批判文化、大學育人文化三者之間具有邏輯遞進關系,沒有大學包容文化的氣量,不可能有大學批判文化,沒有大學批判文化,大學育人文化很難產生具有理性懷疑的創新人才。恪守大學包容文化、大學批判文化和大學育人文化的本質內涵不僅對抵制當下盛行的精致的利己主義思潮或現象無疑是一道抗毒劑,而且對大學而言無疑賦予了世界一流大學的文化本質內涵。
大學文化回歸本分,就要盡大學文化應有之義,堅持大學文化本位不變。傳播文化、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構成大學文化本位內涵,構成大學文化的本職。大學天生就是以傳播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文化為使命,不以傳播文化、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為使命的大學文化顯然則不在其本位之內。因而,大學文化回歸本分,必然需要以傳播文化、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為作大學文化的使命天職:傳播文化在于傳播東西方優秀的傳統文化、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和一流的大學文化,以傳播優秀文化引領整個社會浩浩向前;傳承文化旨在傳承一切文化中的經典文化,不僅需要守護本國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而且也要保護別國民族的經典文化,凡人類經典文化都需要守護,就是守護人類居住的精神家園;創新文化既要在傳播文化、傳承文化進程中勇于推陳出新,淘汰與時代不相適宜的文化,發現適宜新情況的文化,又要勇于創造一切新的文化內容和形式,使文化不斷呈現生機活力。沒有任何一個其他社會機構在傳播文化、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上能擁有大學那么強大的活力,這使得“大學存在時間超過了任何政府,任何傳統、法律的變革和科學思想,因為它們滿足了人民的永恒需要。在人類的種種創造中,沒有任何東西比大學更經受住漫長的吞沒一切的時間歷程的考驗。”〔1〕因而,大學文化回歸本分,就得回歸到傳播文化、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所組成的大學文化本位內涵上來,并始終堅持以傳播文化、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為大學文化的使命天職。
大學文化回歸初心,旨在吸收其源頭之精華。大學文化只有回歸常識,勇立于其源頭,大學文化才能源清流潔。大學文化應優越于社會文化或大眾文化,因大學文化自中世紀大學誕生至今無不是以照亮社會的燈塔而存在。大學文化的源頭追溯到中世紀大學文化,后世大學文化都是基于其源頭文化的薪火相傳。凡是大學文化與其源頭淵源越深,其大學文化的內在基因就保留、傳承得愈完整和愈徹底。這種由大學源頭的內在基因匯聚而成的大學自治文化、理性文化、開化文化和卓越文化,構成了大學文化源頭內涵。大學文化源頭內涵構成大學的內在定律,決定著大學文化優越于社會文化:以自由探索為目的的學術人自己治理學術的大學自治文化,構成學術共同體的生命聯系紐帶;照亮世俗世界,引領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性文化是人類社會前行的燈塔;開放而不保守的開化文化,始終保持推陳除新、移風易俗的創新勢頭;追求盡善盡美的卓越文化,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勢,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標志。然而,大學總是與其周遭社會相互作用而存在,不是大學文化影響社會文化,就是社會文化影響大學文化。一旦大學文化處于社會文化的下風,大學往往不僅不能引領社會發展,反而被社會牽著走,大學文化則完全受社會文化所左右。顯然,作為開拓人類文明為已任的大學,其大學文化理應立于人類文明的最高點,尤其不能與社會消級文化坑壑一氣。社會消極文化主要有懶散松懈文化、世俗文化、鄉井文化、功利主義文化四大類型:懶散松懈文化是一種缺乏自制約束力,是一種不求進取的文化;世俗文化是一種迂腐不變的入世文化,以虛榮為目的;鄉井文化是一種自我封閉,夜郎自大的文化;功利主義文化是一種追求功效或利益,追名逐利的文化。大學一旦與懶散松懈文化、世俗文化、鄉井文化、功利主義文化密切聯系在一起,大學文化則與其歷史源頭相距甚遠。大學文化若要優越于周遭的社會文化,并發揮引領人類文明的作用,這必然要求大學文化既善于吸引其營養,又善于抵制其糟粕。顯然,大學文化只有回歸其本源,大學文化才能成為引領周遭文化的一盞最亮的星:對于社會積極文化,大學需要以包容之心態吸收其營養使大學文化發揚光大;對于社會消極文化,大學文化只有堅守其源頭活水予以抵制,才能不斷煥發生命活力。因此,大學只有堅持以學術人自己治理學術的自治文化沖擊懶散松懈文化,以堅守理性文化抵御世俗文化,以開化文化影響鄉井文化,以卓越文化戰勝功利主義文化,并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姿態,大學文化就能回歸其本源,大學文化才能始終立于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至高點。
大學文化的終極目標是回歸夢想,體現的是大學偉大、大學一流、大學卓越的一種品質,彰顯大學文化的本色。大學只有形成自覺的大學文化、自信的大學文化和自強的大學文化,才能彰顯大學文化的本色,才能實現偉大的大學、一流的大學、卓越的大學。自覺的大學文化是能夠清醒地認識大學文化的優勢與弱勢,領會大學文化的價值,把握大學文化規律,承擔大學文化的使命,是對大學自身文化優勢與弱勢、大學文化的價值、規律、使命的覺悟與覺醒。自信的大學文化是通過比較對大學自身文化所產生的一種出自內心的信仰,是大學文化的一種生命活力在大學文化人內心中的一種情感反映。自強的大學文化是大學文化所釋放的一種強大的生命活力,其表現形式有大批的學術大師、精英人才、科研成果、技術發明等等,已經成為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及精神象征,已完全形成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硬實力。顯然,大學的自覺文化、自信文化和自強文化構成大學文化本色內涵。所以,大學文化既不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也不能妄自菲薄,盲目效仿,要勇于形成自覺的大學文化、自信的大學文化和自強的大學文化從而實現大學的超越。
大學只有回歸到其應然狀態中的大學文化內涵,大學才能置自身于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之林。“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大學文化無疑是大學實現一流、質量提升、贏得競爭優勢的內生性力量,大學“四個回歸”顯然需要實現大學文化內涵的回歸。
大學無論立于山丘之上,還是建于城市之中,大學文化都應高于其周遭的社會文化,大學文化才能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燈塔。大學文化高于周遭的社會文化往往表現為新思想、新制度、新發現、新發明、新技術首先在大學誕生,而后才是社會各地掀起跟風的熱情,而不是大學跟著社會風氣團團轉。大學欲永遠立于時代的潮頭,成為人類社會前行的燈籠,大學文化必然需要回歸其理想狀態。大學文化只有回歸其本質、回歸其本分、回歸其本源、回歸其本色,“客觀的依據、理性的懷疑、多元的思考、平權的爭論、實踐的檢驗、寬容的激勵”〔3〕的一種良性文化生態就能在大學中自然形成,而一種良性文化生態則是孕育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文化母體。
大學文化四維內涵在于大學應擁有大學文化特質,大學就能昂首前進。大學文化回歸其本質,在于大學進入包容文化、批判文化和育人文化的天地。大學文化回歸其本分,在于大學勇于承當傳播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文化的使命。大學文化回歸其本源,在于從自治文化、理性文化、開放文化、卓越文化的始點開啟征程。大學文化回歸其本色,在于大學形成自覺的大學文化、自信的大學文化和自強的大學文化。大學只有恪守大學文化的本質,堅持大學文化的本位,堅守其源頭活力,彰顯大學文化的本色,大學文化才能具有世界一流大學的文化特質,大學就能在世界一流大學文化涵養中茁壯成長為“雙一流”。
〔參 考 文 獻〕
〔1〕〔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 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3.
〔3〕蔡德誠.科學與民主不可分割——也答“錢學森之問”〔N〕.中國青年報,2014-05-02(03).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