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巧軍
摘要: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疆的問題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新疆高校不僅承擔著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服務社會的歷史功能,還要承擔維護安全和穩定的社會功能。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在新疆高校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對于粉碎敵對分子的分裂圖謀,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疆高校 民族團結教育 問題 研究
新疆高校既是黨和國家培養人才的基地,也是各民族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搖籃。新疆高校由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學生組成,學生在生活習慣、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對各民族大學生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是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需要、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是做好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嚴防國內外敵對勢力對高校滲透,為新疆未來發展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因此,新疆高校的民族團結教育直接關系到和諧校園的建設,關系著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更關系到新疆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穩定。
一、新疆高校在民族團結教育中取得的成就
(一)對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常抓不懈,措施有力
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比例比較高,各高校都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以高度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對國家和民族高度負責的態度,扎實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堅決維護民族團結。
(二)將民族團結教育的思想融入到教育教學中,使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深入人心
為更好的促進各民族學生和睦交往,新疆高校鼓勵各民族學生“共居、共學、共事、共樂”,通過主題班會、黨團日活動、“三進兩聯一交友”、“民族團結一家親”等活動,促進各族師生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營造民族大團結的良好氛圍。
(三)民族團結教育的文化在校園廣泛展開,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政治分辨力
新疆高校重視校園文化等隱形教育,通過校園景觀、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規章制度等,影響大學生,引導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心理因素、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等方面以主流意識為主,進一步對學生的精神、心靈、性格塑造。
(四)多種途徑協作,使民族團結思想入腦入心
新疆高校對民族團結教育工作長抓不懈,開展多種形式活動促進各民族團結,如:宣傳民族團結事例、開展主題活動、進行民漢聯誼“結對子”活動、民族團結趣味運動會、知識競賽、黨團組織進宿舍等活動,在生活、學習上幫助各族同學解決實際困難,在思想上幫助各民族同學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通過抓住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第二課堂等重要環節,把民族團結思想深入到每一位學生心中,落實到每一個班級中,形成有體系、有特色、有內涵的民族團結教育模式。
二、新疆高校在民族團結教育中面臨的問題
(一)西方敵對勢力及境內外“三股勢力”破壞活動的手段日趨多樣
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政治敏銳性、政治判斷能力還有待提升,西方敵對勢力及境內外“三股勢力”打著民族、宗教的旗子,通過多種手段和平臺對青年們進行各種具有極強迷惑性的宣傳。如果不能正確認識敵對分子的新手段、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疑惑以及針對疑惑進行正確引導、不能堅實新疆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基礎、不能有力抵制和打擊這些極端思想,將會對大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帶來極大影響,對高校甚至全社會的民族團結教育事業造成破壞。
(二)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
目前無線網絡覆蓋全疆,青少年尤其是高校大學生是網絡社會的主流群體。西方敵對勢力借助網絡這個平臺,暗中制造各種話題,引導輿情的發展,極盡其能宣揚宗教極端思想,破壞民族團結,對新疆社會安定團結大局造成不利影響。
(三)新疆高校在民族團結教育政策的具體落實方面還有不足
1.教育目標不清晰,教學成效不明顯
對大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目標到底是什么,很多教育者不是非常清楚,或者簡單認為讓各民族學生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就是民族團結教育目標,但是這種認識還是比較低層次的,還沒有上升到國家層面。在這種低層次的教學目標下進行教育,往往治標不治本,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
2.教育內容不明確,影響教育實效性
目前,新疆高校主要通過《簡明新疆地方史教程》、《形勢與政策教育》、德育課等課程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教育的內容覆蓋在思政課、講座、各種活動安排中。教育內容的整體內容不夠系統、全面,學生在學習中會有碎片化的感覺,知識的銜接不夠連貫,都會導致學生對課程重視程度不夠,教育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3.民族團結教育的方法有待創新
一是高校中00后學生的比例越來越高,他們更喜歡在各種有益、健康的活動中受到教育,從而解決思想問題。目前民族團結教育是以顯性教育為主,隱性教育的作用體現不夠。二是高校民族團結教育過分強調集中教育、統一教育,而缺少層次性和多樣性。三是教育手段過于老套,主要是出宣傳欄、做講座、做報告等形式,這些形式雖然有一定成效,但00后的大學生們更愿意接受新鮮有活力的教育方式。
4.教師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高校思政課教師是民族團結教育的主力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授課任務繁重,教師的培訓、進修學習機會不足,知識的更新跟不上時代及學生的需求,對新疆區情認識不足等問題,對教育效果會有一定影響。
5.學生認識不到位,理解認知比較膚淺
有些學生認為,高校以專業知識學習為主,只要成績好,注重實習鍛煉就好了,民族團結教育是教育部門和學校的事情,與自己關系不大。甚至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就是民族團結,自己不和少數民族同學發生爭執就是民族團結。這些都反映了部分學生對民族團結思想認識還不夠深刻。
三、針對新疆區情提升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效對策
(一)國家層面
一是把新疆民族團結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在新時代,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有一個和平安寧,各民族大團結的政治局面。二是制定完善法律法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依法治疆”。切實做到“依法治疆”,必須高舉社會主義法治旗幟,加大立法工作,進一步實現治疆各項工作法制化。
(二)社會層面
一是加強宣傳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和成果。充分發揮現代宣傳工具和平臺,進行政策宣講,引導輿論導向。二是學習榜樣先進事跡。挖掘高校民族團結的先進事例、邀請有社會影響力的民族團結模范,進行演講座談等活動,弘揚民族團結的時代正氣。三是嚴厲打擊危害民族團結的組織和行為。全疆人民都很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堅決反對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團結的言行,因此對任何破壞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組織和行為,依法予以堅決懲處和打擊。
(三)學校層面
一是豐富教育內容,大力開展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加強“三個離不開”和“五個認同”教育。在民族團結教育中融入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教育、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的相關政策理論的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教育,以此充實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內容。二是豐富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形式,除了課堂教學主渠道外,還可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實地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基層的調研等,把外部的宣傳、教育變為自己內在的信念、情感,從而更自覺的維護民族團結局面。三是加大對教師的培養力度,使教師能夠隨著形勢的變化,不斷增加新知識,持續提升綜合素質,更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家庭層面
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的一言一行如春風化雨般影響孩子的成長。一是在家庭中,家長要模范的執行黨的民族政策,旗幟鮮明地反對民族分裂主義,自覺地同各種破壞民族團結、分裂祖國的言行進行堅決的斗爭,以實際行動維護各民族的團結。二是在與他人相處時,家長要以身垂范,時時處處與各民族鄰居、同事和睦相處,家長的言行會時時影響子女,幫助子女在心中深深的種下民族團結的種子。三是有些家庭中,父母就是黨員,在生活中,更要注重從自身做起,成為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帶頭人,同時倡導和帶領身邊的群眾,帶領他們共同為新疆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做貢獻。有明事理、知恩感恩、顧全大局的父母,才能培養孩子健康成長,為新疆長治久安建起一道堅實的屏障。
(五)學生層面
一是要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培養大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強烈的愛國意識和高度民族團結意識。始終堅持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永遠不可分裂的,堅信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是任何分裂勢力都不能動搖的。二是大學生要以實際行動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參加支教下鄉、“三下鄉”活動、宣講活動、大學生返鄉建設家鄉等活動,一方面增進互相的了解,增進彼此的感情,另一方面通過共同努力,創造共同生活學習、共同提高進步的良好環境,以實際行動提升民族團結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資料:
[1] 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網.2014年5月29日.
[2] 把祖國的新疆建設得越來越美好——習近平總書記新疆考察紀實. 人民網-人民日報.2014年5月4日.
[3]人民日報評論員:筑牢民族團結的生命線——二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疆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2014年06月03日.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603/c1003-25093661.html.
[4]胡鞍鋼,馬偉,鄢一龍.新疆如何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10月.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