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仙
摘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主要通過講述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理論、方針、政策的變化來培養大學生堅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實事求是”精神貫穿課程的始終,是培養大學生的“實事求是”精神的核心課程。實事求是既奠定了課程的基礎,也是課程的核心,還是提高課程教學實效性的基本原則和基本遵循。
關鍵詞:實事求是 “毛中特”課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90多年時間里能帶領著中華民族劈波斬浪,實現了從“東亞病夫”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偉大飛躍,究其原因就在于黨始終不渝地秉承和堅持著“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毛中特”)是側重于介紹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的方針政策發生變化的背景、過程、內容及影響的一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事求是貫穿始終。
一、實事求是奠定了“毛中特”課程的基礎
始終貫穿“毛中特”課程的主線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整個課程內容圍繞這條主線展開。這一條主線的形成,完全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必然結果。從中國共產黨最早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最終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實事求是基礎上的。
(一)實事求是是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基礎
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我國民族危機日益加深,許多仁人志士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共產國際幫助下,中國的無產階級政黨應運而生,并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確立為了自己的指導思想。但是,找到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并不意味著革命就能順利進行。李大釗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才能指導中國革命順利進行,但這種正確認識在黨內尚未形成普遍自覺。直至遵義會議上選舉出新三人團后,中國共產黨開始以馬列主義作為指導結合中國實際來解決指揮中國革命,黨內的主觀主義、本本主義開始逐步糾正。長征結束后,為了深刻揭露當時黨內的錯誤思想根源,提高全黨的思想理論水平,毛澤東通過《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從理論上深刻揭示了中國實際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的關系。總結黨成立以來的經驗教訓,照搬照抄只會導致失敗,從中國實際出發才能不斷取得革命勝利。基于此,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任務。
(二)實事求是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前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黨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外御強敵內懲國賊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過程中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開創階段: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中國人民徹底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形態,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及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及新民主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發展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勢,分別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同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的世情、國情不斷結合起來,繼承和發展第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思想,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黨的指導思想。
完善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開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取得重大進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解決新問題的同時,繼承和發展前人思想成果,并將其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現階段的階段性特征結合起來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論斷,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續推進。
(三)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產生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先進知識分子逐步意識到“馬克思主義者不是算命先生,未來的發展和變化,只應該也只能說出個大的方向”,馬克思列寧主義中沒有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的現成藥方,只能在自身的實踐探索中尋找答案。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
毛澤東思想是第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是一個體系,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主要圍繞中國革命如何勝利和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的問題展開。毛澤東等人帶領中國走出了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革命道路,圍繞新的道路的實踐,總結并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針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毛澤東等人就社會主義存在的主要矛盾、發展水平、發展目標等提出了新的主張,在外交、黨的建設、思想工作、軍隊建設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設想,為如何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第二大理論成果。它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中國共產黨歷屆中央領導集體探索形成的系列成果的總和。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為糾正錯誤,并開啟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鄧小平在批評“兩個凡是”錯誤認識的基礎上提出“思想一僵化,不從實際出發的本本主義也就嚴重起來了。”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一國兩制”等建設社會主義的全新論斷,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吸取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強調了黨的建設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建設黨的要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思想。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世界范圍內日益嚴謹的生態危機和環境問題,提出了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必須走一條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的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新的發展理念等新論斷,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理論支撐和思想指導。
二、實事求是貫穿于“毛中特”課程的始終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成果構成了“毛中特”課程的全部內容,這兩大理論成果內容的形成、發展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的實事求是精神。
(一)實事求是貫穿毛澤東思想
中國共產黨人早期模仿蘇聯十月革命走城市起義奪取政權的道路,在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等人吸取教訓,結合中國階級狀況、人口分布、經濟發展等實際情況,從中國國情出發,提出工人階級必須到敵人力量分布比較薄弱的農村去聯合占中國總人口近80%的農民,才能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在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為恢復國民經濟、三大改造等方面展開了積極的探索,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及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
(二)實事求是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在中國將向何處去的緊要關頭,鄧小平領導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認識,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并特別強調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鄧小平提出了諸多符合中國國情的全新論斷。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在吸取世界各國的經驗教訓后提出了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需要有一個堅強的時時事事處處代表人民利益的政黨作為領導核心,要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一個具有“三個代表”特質的政黨。進入新世紀,工業文明的弊端日益凸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及時的提出我國不能再走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堅持并發揚實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新發展理念等解決當前存在的環境污染、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三、實事求是是“毛中特”課程教學的方法論原則
“毛中特”課程使用的是全國統編教材,教師必須要實事求是的把握課程特征、利用地方特色、選取教學方法,才能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真正發揮好優秀教材的價值。
(一)利用地方特色
道理不如故事,身邊不如天邊。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身邊豐富的紅色革命資源、厚重的傳統文化資源、多彩的改革開放先進文化資源等結合課程內容,找準切入點和契合點,用生動形象的先進人物和事跡把“高大上”的課程上得接地氣、生活化。
(二)選好教學方法
思政課教師思維要新,杜絕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創新教學方法。學習理論的目的在于實踐,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講授和實踐結合起來,要通過實踐教學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目標。采取課內實踐和社會實踐兩種方式,在課堂上將學生分成小組結合課程內容,用多種方式展示學習成果,也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訪紅色基地、實習、見習、勤工儉學、志愿者等方式幫助他人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
總之,“毛中特”課程是培養大學生的“實事求是”精神的核心課程,實事求是既奠定了課程的基礎,也是課程的核心,還是提高課程教學實效性的基本原則和基本遵循。要發揮好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實現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的目標,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基本精神。
基金項目:2020年貴州省理論創新課題(聯合課題)“貴州紅色文化資源與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項目編號:GZLCLH-2020-12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田克勤.鄧小平與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06):47-52.
[2]陳有勇.深刻把握“實事求是”思想路線[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8(04):70-72.
[3]劉明芝.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及時代價值[J].理論學刊,2018(02):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