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聰楠
摘 要:本文以探索如何提升農村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為研究目的,以位于河南鄭州龍子湖高校園區3所高校的550名農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法、統計法、觀察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進行實證研究,對農村大學生的常見挫折類型、抗挫折能力狀況和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行全面分析,最后提出提升農村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農村大學生;抗挫折能力;有效對策
我國現有大學生4000萬人左右,農村大學生占比60%左右。當前經濟社會正處于轉型發展期,長期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致使城鄉教育處于長期不均衡狀態。農村義務教育的師資力量、辦學條件、辦學質量與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農村大學生離開家鄉來到陌生城市,生活環境、文化差異等原因致使他們需要承受的壓力比城市學生大。近年來,農村大學生因各類挫折問題導致校園極端惡性事件頻發,關鍵原因是其抗挫折能力差。大學階段是多數農村大學生最后一個全日制教育階段,故高校應重視對農村大學生挫折教育的研究,并增強教育內容的實效性、系統性,對國家、社會、高校、農村大學生本人均具有現實意義。
本文選擇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等三所位于鄭州龍子湖高校園區的農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這三所高校均為應用型綜合性大學,其中農村大學生占比大,男女比例相對平衡,適合開展研究。本次調研發放調查問卷550份,采取無記名方式,由被調查者在20分鐘內獨立完成。共收回問卷537份,有效問卷537份。男女生分別占比48%、52%,農科類占比38%,工科類占比23%,藝術類占比11%,文科類占比28%。
一、農村大學生較常見的挫折類型
(一)貧困挫折
調查顯示,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等同類型的應用型高校中,80%以上為農村大學生,其中,有經濟困難的農村大學生占比27.3%。由于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差距較大,且農村大學生家中兄弟姐妹多,故多數農村大學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經濟壓力,貧困會給很多農村大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
(二)人際交往挫折
大學時期的人際關系主要是同學關系、師生關系、戀愛關系和網絡虛擬人際關系等,農村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與城市大學生相比普遍偏弱。調查顯示,農村大學生中有人際交往挫折的占比18.3%。他們多有留守經歷,且接受表達、溝通等綜合素質培養較少的原因,導致部分農村大學生存在敏感、包容性不強等弱點,不能客觀看待人際矛盾,負面情緒持續時間長。且由于傳統觀念影響,我們教育中均普遍缺乏對孩子的婚戀教育,故農村大學生普遍缺少兩性交往常識,因而人際交往挫折的農村大學生逐年增加。
(三)學習挫折
調查顯示,在農村大學生中,有學習挫折的占比22.1%。一是由于農村大學生接受的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形成了被動聽課、被動學習的習慣。來到大學后,不能迅速適應大學自主學習模式。二是高考分數不高,被調劑到現在所學專業,但他們不能及時調整心態,故普遍存在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且基礎薄弱的現象。三是在自媒體時代,網上信息復雜繁多,但他們信息辨別能力不強,故容易被不良社會思潮影響,部分自制力差的同學甚至形成網癮,最終導致考試不及格、學籍預警等學習挫折。
(四)就業挫折
調查顯示,在農村大學生中,有就業挫折的占比15.7%。城鄉教育的巨大差別所帶來的影響在農村大學生就業方面表現明顯。一是農村大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綜合素養整體要低于城市大學生。近年來,考入原985院校的農村學生人數逐年下降,多數農村大學生都考入了非重點大學,擇業機會相對較少。二是農村大學生家長的社會資源相對缺乏,農村大學生得到家庭支持的比較少。三是農村大學生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出現自我評價與就業現實之間存在差距。四是部分農村大學生比較自卑,不善于抓住機會表現自己,進而喪失了好的就業機會等。
(五)家庭挫折
調查顯示,在農村大學生中,有家庭挫折的占比14.6%。一是部分農村青年婚戀觀不成熟,且不懂得如何經營家庭。二是外出打工造成很多夫妻感情不和等原因,造成農村離婚率逐年上升。父母親離異且不懂得如何降低對孩子的不良影響,造成部分農村大學生安全感缺乏,性格敏感內向,也有因各種原因未能得到及時的心理疏導,進而發展成嚴重心理問題。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影響
一是我國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影響。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遠落后于城市。目前在校農村大學生出生于2000年前后,他們在幼年時期,我國農村整體的文化氛圍和教育氛圍都較為落后,很多孩子在上小學前沒讀過書,加之疏于家庭管教,很多孩子對手機和電視機產生了迷戀。而從人的成長發展來看,一個人幼年的成長經歷對其一生發展,都將起著基礎性作用。二是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今天的在校農村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但媒介素養不高。故很多農村大學生在不良社會思潮面前缺乏辨別能力,部分人在其中迷失自我、不求上進。故社會環境對農村大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
(二)家庭教育
家庭環境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現在在校農村大學生的父母大多為70后,其中,初中文化程度和小學文化程度的占比大,故其學習意識較弱,常忽略家庭教育。調查發現,80%左右的在校農村大學生曾經有過留守經歷,21%的農村大學生與父母的關系不和。他們遇到挫折時不會向其父母傾訴或求助。農村大學生家庭教育的缺乏,對其挫折教育和人格完善來講是極大的缺憾,也是農村大學生抗挫折能力弱的重要原因。
(三)學校教育
在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過程中,素質教育的落實程度及全面程度有待提高。在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素質教育課是挫折教育的重要渠道,但現狀堪憂。勞動教育與體育教育是鍛煉學生團隊合作、提高身體素質、鍛煉自控力與意志力、體驗失敗與成功的重要實踐載體,通識教育是學生拓展思維、開闊眼界、堅定理想信念等全方位提升素養的課程,但由于長期的片面認知及教育功利化,其功能被弱化許多。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則更少涉及挫折教育內容。挫折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好的教育渠道,在農村中小學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幾乎處于空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大多為合班課,實踐環節受限,課堂效果有待增強。所以,挫折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均急需提高。
(四)自身原因
一是缺乏清晰的自我認知。農村大學生社會閱歷較淺,缺乏自我反思、自我認知的意識和能力,不懂得在處理問題過程中探索自我。二是缺乏辯證思維,看不到挫折蘊含的資源和機遇,遭遇挫折時,容易出現負面情緒泛化,且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能自暴自棄。三是受傳統思想影響,大學生在遭遇經濟、情感等挫折時,心理負擔較重,往往羞于向老師和心理咨詢師求助而錯過及時的指導機會。
三、提升農村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對策
抗挫折能力是獲得成功、幸福的必備素養。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是系統工程,應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聯動機制,形成育人合力,全方位加強挫折教育,為農村大學生獲得成功和人生幸福奠定堅實基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優秀人才。
(一)高校教育方面
1.開展勞動教育
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缺乏勞動教育環節,便是不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是用智慧和意志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超越挫折的過程,所以勞動實踐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挫折教育元素,故勞動過程是開展體驗式挫折教育的重要載體。勞動教育是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系統性的培養學生勞動精神、勞動能力、抗挫折能力的教育活動,尤其對農村大學生,高校應承擔起勞動教育責任,精心組織目的明確、系統性強的勞動教育,使大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自然而然提升自身的能力。
2.提升體育教育實效性
農村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呈逐年下降趨勢,新生軍訓中,暈倒的、身體患病的農村大學生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這說明他們在未成年時期的體育鍛煉是遠遠不夠的。若想在社會中獲得成功,必須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強烈的競爭意識、競爭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大學生在運動比賽中盡最大努力追求勝利的過程,是最大限度激發其潛能的過程,尤其在長期訓練中得到的各種鍛煉會泛化到學習工作生活中去,內化為能力。故體育教育是很好的挫折教育實踐載體,高校中應加強體育教育。
3.將挫折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挫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彼此相輔相成。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來看待人生、看待挫折,如果以積極的眼光看待挫折,把挫折看成鍛煉自己的機會,它就成了我們進步的階梯、成長的養料。引導學生走出小我、成就大我,懂得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自強不息,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用自強不息去丈量腳下土地,實現人生理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4.創新心理實踐育人模式
很多農村大學生,在其敏感、浮躁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自卑、迷茫、缺愛的心靈,普遍缺乏健康的自我形象和自信,缺乏前進的內在動力。他們身處于網絡時代,依賴科技交流導致了人際關系的隔離。所以,他們需要的是更加自然、真實、平等和互動交流。團體音樂輔導在挫折教育中有獨特功效,且參與人數多,覆蓋面廣,形式符合實際需求。它可以發揮其社會生活實驗室的功能和非語言交流、不教而教的體驗式學習、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優勢,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各種積極體驗和認知,自然而然地促進其身心和健全人格發展。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抗挫折能力也會自然而然隨之提高。
5.將挫折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中
挫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各專業課老師應將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發揮其育人功能,培養出優秀校友。用優秀校友真實可靠、鮮活生動的故事,去感染學弟學妹,告訴他們如何面對挫折,如何超越挫折,怎樣成為一個大寫的人。故應將挫折教育融入每門專業課教學活動中,與其他挫折教育方式形成合力,使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
6.將挫折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和日常管理中
將挫折教育理念滲透到學生日常管理和校園文化活動中,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好途徑。首先,輔導員在與學生的日常相處中,通過言傳身教引導農村大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挫折,積極應對挫折。二是將挫折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有意識地利用這些載體開展挫折教育。三是加強挫折教育的宣傳力度,使全校師生樹立挫折教育理念,提升全校師生對挫折教育的認知度,拓展挫折教育的廣度。
(二)個人方面
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故農村大學生也要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增強自律意識和自強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樹立辯證的挫折觀,把握每一次鍛煉自己的機會,學會在挫折中成長。在學習生活中,努力從全方位提升自己,增強自信心并避免學習挫折;主動加強溝通,懂得多角度思考,主動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減少人際交往挫折;主動參加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活動,在實踐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探索自我,提升自我認知程度,增強心理調節能力。
(三)家庭方面
為提升農村家庭的教育意識和能力,一是高校要主動作為,建立家校聯動機制,定期與家長溝通學生情況,傳遞家庭教育知識,逐步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意識和能力。二是農村大學生家長也要懂得主動加強學習,積極營造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為孩子樹立正面積極的榜樣。三是加強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感覺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和支持,畢竟父母的愛在孩子心中是無形的巨大力量,支持孩子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高天.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4.
[2]高天.音樂治療導論[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6.7.
[3]崔蓬.大學生抗挫能力研究[C].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4]陳炯波.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現狀及培養途徑研究[C].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5]楊玉仁.當代大學生逆商教育研究——以蘭州市部分高校為例[C].蘭州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6]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作者系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包裝與印刷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