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作輝 于丹 陳強
摘 要: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具有臨近白馬藏區的區域優勢,近年來通過教師長效培養機制建設、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探索,將白馬藏族文化有效融入美術教育專業建設,成效顯著。本文將從教師團隊培養、專業課程建設、探索實踐教學新模式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區域民族文化;專業建設;探索。
白馬藏族主要分布在四川平武縣、九寨溝縣和甘肅文縣相鄰的高山峽谷地帶,總人口只有兩萬人左右,屬于典型的小少民族。白馬藏族有著自身獨特的民俗文化和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是臨近白馬藏區最近的一所高職高專院校,多年堅持開展傳承創新白馬藏族文化。
有學者提出“地方文化蘊藏著豐厚的教育資源,地方文化與地方高校教育之間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地方高校應自覺擔負起傳承、建設與創新地方文化的責任,轉變教育觀念,充分發掘地方文化的教育價值。”[1]正是如此,我校將白馬藏族文化融入美術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之中,既是“文化自信”的積極表現,也是對區域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大膽嘗試。
專業建設是當前高職院校“三教改革”的重點。“教師、教材和教法貫穿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的全過程,關乎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健全雙元育人機制作出了專門的部署。”[2]將區域民族文化融入高職高專的教學工作中也是我校具體落實“三教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經過長期探索,我校將區域民族文化融入專業建設,將文化育人和專業技能培養相結合,近幾年取得了可喜的實踐成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長效教師培養機制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專業建設和優秀文化的傳承創新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積極創建一流專業的探索過程中,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和白馬藏族民間藝術傳承創新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并融入專業建設中,提升了學生能力,促進了教師成長。
1.組建多層次教研團隊。
教師是專業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對教師的培養尤為重要。美術教育專業里青年教師眾多,教學團隊的組建就顯得十分重要。結合實際情況,我校美術教育專業構建起多層次的專業建設團隊。形成了老教師帶新教師,校內教師與校外專家結合,專業教師加白馬藏族文化傳承人的多層次教學團隊;既有專業教師,又有文化課教師的跨學科、綜合型團隊。實現了多學科,多背景知識和心靈的碰撞。團隊成員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發揮出各自的作用,在教學改革、課題研究、創新實踐等方面成效顯著。
近幾年教學團隊完成省市科研成果10余項、申報實用型專利6項等。參與主研學校申報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區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基于白馬藏族文化的傳承創新”獲得四川省2019年第四屆教育發展改革研究成果一等獎。
2.積極探索教師發展路徑。
2018年我校美術教育專業馮作輝老師成功申報“四川省首批職業院校緊缺領域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白馬藏族民間工藝美術傳承創新平臺項目。項目面向全省旨在滿足職業教育全面發展的需要,促進技藝技能傳承創新,按照職業院校不同階段人才繼續培養的要求,提升美術專業中、高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科研教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技術應用與創新能力。[3]
項目面向全省招收了十多所職業院校和企事業單位的美術骨干教師和藝術工作者作為學員,我校亦有多名教師報名參加了該項目,為教師提供了成長路徑。項目實施過程中先后邀請專家舉辦《白馬藏族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白馬藏族民間美術圖案研究與創作》、《記憶與變遷——白馬人及其村寨的殘片》、《普通藝術教育工具理性化的批判與超越》、《中高職業院校民間美術人才培養與評價策略》、《中國現代漆器賞析》、《手工時代的凝視》、《文化傳承中國人的底色》等多場講座,涵蓋了白馬藏族工藝文化、職業院校民間美術人才培養以及藝術教育存在的困境與突破方法等內容,有效拓展了各位學員的理論視野,提升了學術素養,形成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在研修過程中,還邀請了非遺傳承人和專家教授開展剪紙、民間繪畫、漆畫、陶藝、版畫等專業教學,促進了項目學員技藝技能的提升。學員們又把所學帶回工作崗位,內化到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校園文化建設中。其中一位學員將白馬藏族版畫技法用于中職教學并參加成都市職教技能大賽榮獲全市第三名,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目前這個平臺項目已經成功實施兩年,形成了良好的輻射效應。
二、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是專業建設的基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提升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工作。
我校美術教育專業響應職業教育“三教改革”的要求,優化課程體系。在師范專業認證的大環境下,重視教育類課程,增強師范性特征,在專業建設的課程研發與實施方面,做出了一些積極的探索。
1.開發教學資源,建設精品課程。
我校經過長期教學實踐,積極探索將白馬藏族民間美術融入教學,傳承創新優秀民族文化,組織學生在白馬藏區寫生采風過程中采集了大量圖像資料,經過分類整理形成了教學資源。選擇提煉后用于教學,指導學生創作出一系列白馬題材美術作品,制作生產出數十種文創產品。這些成果成為課程建設的堅實基礎。
隨著教學經驗和成果的積累,老師們嘗試開發特色課程。美術專業課方面,教學團隊開發了校級精品課程《區域民間美術研究與創作》,并已建成在線課程,給學生系統講述包括白馬藏族民間美術在內的區域民間美術。通過線上和線下教學,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眼界,促使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學習轉化為積極的主動參與學習,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美術教育專業公共必修課《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將白馬藏族民間故事融入民間文學部分的教學章節中,將白馬藏族祭祀舞蹈(跳曹蓋)融入中國古代戲劇史的講授過程中,這些教學方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依托白馬民間故事《新娘鳥》等本校自編繪本,組織學生講述白馬藏族民間故事,鍛煉學生的語音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熱愛中國民間文化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2.服務區域文化發展,拓展課程內涵。
為更好包含、傳承、創新白馬文化,學校與白馬藏區地方政府就白馬文化研究與文創產品開發展開合作,推動白馬藏區文旅產業的發展。美術教育專業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已形成具有品牌效應的有“白馬版畫”、“白馬文創”兩個類別,開始融入市場。積極推進校地校企合作,并在此基礎上對課程內容作了適當調整和補充,將文化素養、技能提升和社會需求進行兼顧。
三、探索實踐教學新模式
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應時代的需要,是專業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需要讓學生“知行合一”做到理論聯系實踐。以往傳統教學模式只強調讓學生注重書本知識和專業技能,近年來國家對于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務實的要求,因此實踐教學的推進刻不容緩。
1.不斷完善網絡平臺教學。
學校未雨綢繆,兩年前就組織教師學習使用互聯網教學互助平臺如微助教、學習通、雨課堂進行教學,以適應當今時代對教學的要求。時值今年,網絡授課得到有效應用,美術教育專業教師們從QQ群課堂到騰訊課堂,從釘釘直播到學習通都用上了,真正做到了“停課不停學”,順利有效完成教學任務。互聯網的便捷,讓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及時反饋給任課教師,“因材施教”成為了網絡現實。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建設實習實訓基地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指標。我校積極推動相關項目的進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2.積極推進實訓室、工作坊建設。
學校已建有電腦美術、版畫、陶藝、雕塑、民族民間美術實訓室和白馬藏族版畫、沙畫、手工、刺繡工作坊,為培養學生個人才能、提升技藝技能創造了理想場所。同時積極改進教學手段和方式,在大二階段引入工作坊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加深了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和理解。
其中“白馬藏族題材版畫藝術工作坊”經過長期教學實踐,產生了一大批美術作品和文創產品,在四川省第八屆大學生藝術節中取得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
通過這些工作坊、實訓室的建設,不僅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在畢業后也能有更好的職業發展可能。根據近幾年就業追蹤和反饋的情況來看,我校培養的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專業素質過硬,能力強,不少學生畢業后在小學任教成了學校優秀青年教師。
3.積極推進寫生實訓基地建設。
為了更好傳承創新優秀民族文化,美術教育專業在白馬藏區和省內有文化特色的地區建立寫生實訓基地。每年都會組織美術教育專業一年級的學生去基地寫生采風,采集整理第一手資料,形成民間美術教學資源;畫速寫、畫色彩寫生,用畫筆描繪對白馬藏區人文、山水的認識和情感;聯系當地民俗文化專家為學生舉辦文化講座,豐富學生知識,引導學生走進白馬這一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中;撰寫寫生采風報告,用文字來梳理自己的見聞、感受、收獲和思考。學生返校后還要舉辦寫生匯報展,并將寫生作為專業必修課計算學分。后續還會將整理的資料用于《區域民間美術研究與創作》的教學資料,在老師指導寫進行作品創作。一次寫生采風可以衍化出一系列成果。寫生匯報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師生對習作的互評又能幫助學生專業進步,對專業建設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寫生實訓基地的建設一方面能為美術專業的學生采風寫生和文化產品的開發等提供必要的條件,也為師生的科研提供很好的平臺。
四、結語
區域民族文化融入高職高專美術課程,可以通過建立長效教師培養機制,教師團隊建設、課程資源建設,加上工作坊和寫生實訓基地對教學的有益補充來加以實現,在這一過程中來實現促進教師成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學校軟實力的提升。逐步形成區域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獨特教學模式,形成自身的教學特色,并能為職業院校三教改革提供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張勇、徐學綏.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育的價值訴求與策略[J].教師教育學報,2017(05).
[2]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7).
[3]四川省教育廳關于開展職業院校“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和緊缺領域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建設工作的通知.四川省教育廳.川教函.2018.353號.
作者簡介:
馮作輝(1973.10),男,漢族,四川通江,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藏族文化藝術。
于丹(1984.),女,漢族,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南漯河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白馬人文化藝術,小學教育。
陳強(1968-),男,福建閩侯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科研管理,音樂教育。
基金項目:
四川省教育廳課題(2018年)“白馬藏族民間美術融入高職高專美術課程的教學實踐”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8SB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