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分考驗學生的語文功底,是教師要重點關注的環節。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時,應該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在對文章的表面意思進行理解的同時,還能夠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外閱讀這三個方面入手,闡述了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應該如何開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高年級;閱讀教學
閱讀的能力對于小學生的發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帶領學生進行文章的閱讀,不僅能夠使學生對自己的語文基礎知識來進行穩固,還能夠幫助學生來拓展自己的視野。當然,學生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還能夠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所以說,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時應該注重閱讀教學這一環節。
一、適當的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拓展,以此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展開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選擇一些較為經典的文章,使學生與文章作者之間來展開對話,引導學生來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思考。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當學生展開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還能夠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1]
比如說,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對文章來進行閱讀,之后在為學生布置一個寫作的課后作業,并且要求學生將自己在進行閱讀時的思想、情感、了解以及與文章作者之間產生的共鳴都以文字的形式來進行記錄。這樣一來,能夠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引起深層次的探究,最終來推動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和提升,以此來打造高效的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相關知識,當然,教師在為學生設計一些閱讀的任務時,首先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興趣特點進行了解,并且在此基礎上展開任務的布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去。要想打造高效的閱讀課堂,教師首先應該將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來進行有效的結合,通過兩者相輔相成,以此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寫作能力。
二、通過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打造高效的語文閱讀課堂
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以文字的方式來對世界進行認識和感知,但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并沒有較多的經驗,所以不能夠體會文章中所包含的意境。[2]因此就需要教師來使用一些信息技術的手段來展開輔助教學,以此來激發學生進行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課堂的質量和效率。
比如說,教師在進行《草原》這一篇文章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就可以使用信息技術來進行輔助教學,為學生展示一幅大草原中寬廣的情境,并且引導學生從聽覺和視覺這兩個方面來對其進行體會,這樣一來,就能夠對文章中所描繪的場景來進行直觀而深刻的體會。通過使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因此就能夠使用較短的時間來完成閱讀,以此來提高課堂閱讀的效率。通過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來對文章中所描繪的景物展開感受,幫助學生來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當然,靈活有趣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對閱讀的文章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可以積極主動地完成文章的閱讀,以此來打造高效的閱讀課堂。
三、為學生開展一些課外閱讀活動,幫助學生拓展自身的視野
要想讓學生學習得到發展,只依據課堂中的閱讀是不夠的,雖然說,教材中的文章選擇的是一些較為經典的,但是也僅僅只能夠滿足教師的日常教學,當學生進行長遠發展時,就需要較多的語文知識來對自己進行充實。所以說,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課外的閱讀,幫助學生來拓展自身的視野,這樣一來學生才能夠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比如說,教師在進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篇文章的課堂教學時,首先應該要求學生去搜集一些有關魯迅先生的代表文章,并且對其進行閱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能夠對魯迅先生形成全面的認識。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適當的對一些課外的閱讀材料進行篩選,主要是因為并不是每一本相關資料都能夠適合學生閱讀,并且,學生并不擁有較強的辨別以及認知的能力,所以說,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教師來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培養其閱讀的習慣和能力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保持一些耐心,以此來為學生進行閱讀提供動力。當然,教師也可以為學生來設計一些具有競爭性的活動,并且為勝利的學生準備一些獎勵,以此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進去,而且教師應該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數量來進行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夠促進閱讀教學能夠高效地進行下去。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課外的閱讀,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首先應該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位置上,并且依據學生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展開教學,以此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最終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余秋金.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J].華夏教師,2016(7):31-32.
[2]張志明.如何搞好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J].新一代月刊,2012(009):16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