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泫沄”系列作品,是陳兆云耗時一年的時間完成的,觀自然形態水的外象,以大漆為媒介,將水的外象形態與漆器相結合,在漆藝的語境里,將流逝的時間與流動之物定型,作品帶有濃厚的自然氣息、簡約大氣,回歸藝術創作最本真的狀態。
陳兆云“泫沄”漆藝系列作品用福州當地的傳統工藝——“脫胎”進行創作。脫胎漆器這一傳統工藝,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為粘劑,然后用夏布(苧麻布)或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褙,待陰干后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等工序。《髹飾錄解說》記載:“綺紋刷絲,紋有流水、澗澡、連山、波疊、云石皴、龍蛇鱗等。用色漆者亦奇。”因缺乏古代實例,難于臆測。在立體中采用脫胎的手段則可完美呈現,且脫胎能在質量上表現其輕柔,在視覺上又展示其厚重。脫胎漆器的制作方式繁雜,周期漫長。
在中國傳統的審美思想中,水往往是人的精神的物化,“無水則不媚,無水則不靈”。水的形態多變,無常形而有常理,柔中見剛,至柔至剛。水只有在靜止的狀態下,才能使人明鑒;而人只有把心波的識浪停止,才可以明心見性。如何利用好瞬間凝固變為永恒這個沖突點,也是陳兆云“泫沄”系列作品探討的問題。觀水之外象,水的形態語言被轉為漆語言的亦柔亦剛,從觀象到制器之間的轉化做到生動且自然。波浪、漩渦、漣漪的水之象,陳兆云用繁復的髹漆工序將稍縱即逝的瞬間凝固、保存。
“泫沄”漆藝系列作品采用手工制作,與機器的制形相比,手工制作波浪起伏的形態時更易把控。手工在打磨胎體時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平滑,在細節上更能凸顯水紋不規則的形態,更加接近自然。由于每件作品面積都達一平方米以上,數量多且工作強度大,作者借鑒行動主義繪畫與Jasper Johns的創作風格,強調表現情緒和速度,把對大自然、主題性藝術、創作方法、視覺、觀念、理性、幻想等問題的思考都糅合在一起。在制作水的造型時,既要保持對整體感覺的把控,又要理性拿捏水紋的細微走向。每一件作品的整體造型幾乎都是一氣呵成,而在細節調整上,每件作品幾乎都耗費半個月甚至幾個月時間。期間包括對搜集的照片資料進行刪減,感受各個時段真實水流的感覺,在作品磨具成型之后,又是漫長且繁復的做灰底和髹漆打磨過程。“制器”的過程借鑒攝影中定格的概念,把瞬間的動態定格并截取出來,與傳統脫胎制作工藝中的筑模、裱布、髹漆、固型的過程相似。脫胎技藝制作工序繁復,磨人心性,周期漫長,最終的作品呈現出瞬間凝固的形態,永恒流傳,制作的過程與最終的形式表現了一種矛盾的共生狀態。
作品選黑色為作品主色調,嘗試了金、銀以及淺色調。黑色在《易經》中被認為是“天”的顏色,有“天地玄黃”之說,秦始皇一統中國時也“易服色與旗色為黑”。在道家智慧中,黑是最能貼近和表現“道”的色彩,有“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說,認為在自然的形形色色中,黑色以最簡單而又最玄妙的形式存在。水的漩渦,波浪形態暗示人在各種復雜的環境中,如在漩渦之中。在這些環境中,人是卷入其中隨波逐流,還是與之抗爭,尋找屬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值得我們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