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文化對于中國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中國文學在發展過程中也與儒家文化產生復雜的糾葛。本文就儒家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發展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為中國文學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儒家文化;中國文學;文學發展
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它作為中國傳統思想的代表類型,在很長一個歷史階段都占據了中國文學的主要部分,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無論是從意識形態還是文學創作中都能夠看到儒家文化的影子[1]。而20世紀初,西方思想與新文化運動的沖擊則為儒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挑戰,讓綿延數千年的儒家思想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也為儒家文化影響下的中國文學提供了新的發展土壤,從此以后儒家文化不再作為影響中國文學的主流思想。然后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改變,儒家文化也和中國文學一起在時代浪潮的捶打與融合中誕生出了新的姿態。
一、儒家文化引導下的中國文學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辛亥革命爆發之前,儒家文化一直占據著中國思想與文化的主導地位,它發源于百家爭鳴的春秋時代,在社會內部矛盾激化的環境下產生,脫胎于被社會矛盾質疑和批判的傳統文化之中。創始人孔子在結合傳統周禮文化的基礎上,以當時的時代環境為背景,提出了“仁”與“禮”的思想,也為后世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思想以及中國文學中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2]。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十分深遠,它用強韌的生命力影響著數千年的中國文學史,使中國文學雖然歷經風雨卻依然能有一個相對完整的形態,得到了相對完整的傳承。上至官方文化,下至中國民間文化都可以看到儒家文化的影子。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主張了文學的實用性,將文學創作與統治階級的政治教化結合在了一起。而“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則使得中國文學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呈現出了含蓄內斂的特征[3]。
二、儒家文化對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新文化運動無論是從語言形態還是精神統治地位,都提出了和儒家文化截然不同的全新理念[4]。白話文運動的開展為中國文學帶來了許多新的詞匯和觀念,也在中國文學史上建立了一套獨立于儒家文化以外的全新文學體系。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為新文化運動的實際操作提供了理論保障。
三、革命文學在儒家文化上的逐漸回歸
隨著時代進程的發展,20世紀中后期出現了極具中國特色的革命文學,這種文學思潮與新文化運動的文學革命不同。它更關心文學作品與政治的聯系,文學作品也體現了很強的革命性和明顯的政治特征。看似儒家文化對于文學創作的影響已經逐漸消失,但是實際上經過數千年的綿延發展,儒家文化思想已經成為了中國知識分子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的本能動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以及孟子的“舍生取義”等思想雖然沒有在文學作品中被明確的表達,當時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儒家思想中所蘊含的憂患意識以及對知識分子道德修養的期許和要求依然體現在了文學創作之中,革命文學與儒家文化潛在聯結依然存在,也無形中促進了儒家文化在革命文學中的回歸[6]。以《青春之歌》為例,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過程,不僅可以體現出內憂外患的背景下,中國知識分子在思想上的覺悟與進步,同時也從側面體現了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進程。
四、尋根文學浮出儒家文化水面
在經歷了幾十年的沖擊和糅合之后,20世紀末,隨著尋根文學的出現,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比起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激烈對峙的態度,尋根文學則更側重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思想的反思與提煉。許多文學家開始用審慎的態度來看待新文化運動對于傳統文化的沖擊,再加上這一時期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作為主流的情感觀念,讓更多的國人開始反思傳統文化對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影響,儒家文化以及強韌的生命力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在新的時代得以被重新推崇[7]。而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也作為中國文化的“名片”,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被賦予了新的歷史地位。體現在文學創作上,就是許多的作家開始用更加審慎的態度去看待儒家思想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比如說《曾國藩》,作者用更加嚴謹、中立的態度描述了曾國藩的一生,這位史書中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不擇手段的政治家,通過作者全面而客觀的解讀,向讀者們展現了完全不同的一面,他的許多事跡都是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展開的,除去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一些手段,人們更看到了儒家思想影響下的這位歷史人物所體現出來的道德修養與人文情懷[8]。文學創作中對于儒家文化的態度也由世紀初的完全批判變為有選擇的敬仰與肯定,儒家文化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五、結束語
作為綿延中國歷史數千年的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文化依然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國人文學觀念的改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儒家文化也將換發出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吳十日.當代文學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反思——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展現的思想與力量[J].人民論壇,2017(36):138-139.
[2]龍吟嬌.“九十年代文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6.
[3]張炯.中國文化與文學再認識[J].文化遺產研究,2012(00):33-51.
[4]孫俊杰.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的儒家文化表現[D].山東大學,2012.
[5]黃瑛,譚桂林.儒家文化精神與新時期中國文學[J].中國文學研究,2011(03):59-63.
[6]李陽春.宗教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J].文史博覽(理論),2010(06):13-18.
[7]李建偉.儒家文化的深層結構與中國文學觀念現代性的濫觴[J].管子學刊,2009(03):115-118.
[8]胡梅仙.論儒家文化與“五四”文學現代性的發生[J].云南社會科學,2007(03):132-136.
作者簡介:
宮旭(1999.10.7),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吉林省洮南市,專業: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