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健,張理茜
縱觀人類的發展史,尤其是各類公共衛生事件從未間斷,這些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的影響巨大而深遠。然而至今,社會公眾對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重視程度仍有待加強,這就直接反映出當前相關科普工作存在的一些不足,需要深入系統研究,認真總結凝練。因此,開展全面、有效的公共衛生科普工作,利益通俗的科普宣傳,幫助管理層、群眾了解公共衛生預防與控制的常識,樹立正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自我保護意識,能第一時間減少恐慌,最大程度維護社會的和諧安定。
當前,公共衛生科普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國家層面對公共衛生科普工作的重視和統籌相對不足;權威機構和科學共同體的聲音相對較弱;媒體不當引用科學家(團隊)成果、言論的現象屢有發生;科普原創作品的規范性、專業性相對不足等[1]。可見,從政府管理、科技支撐、科學傳播和學科專業等層面,仍存在較多問題,這就凸顯出新形勢下加強公共衛生科普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其突發性、群體性和高危性常引起人們極大的心理恐慌。人們在遇到突如其來的困境和危機時,常出現恐慌、焦慮甚至是沮喪、無助、孤獨、絕望等異常心理[2]。隨著事態的發展,人們希望能第一時間獲得關于事件各方面的信息,無論是官方消息還是民間傳言。這時,當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對信息的發布處理不正確,就會讓傳言迅速播散,造成群眾恐慌[3]、社會不安,引發信任危機。危機使人與社會環境間原本信任、和諧的關系瞬間變得無法預測,感到焦慮、惶恐甚至絕望[4]。此時,如果對此類事件不加選擇、不負責任地報道,對預防控制醫學知識缺乏科學的指導,均會加劇群體恐慌。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般是在非常態下發生,有難以預料和人們措手不及的特性,人們自身的信息不足以應對事件做出準確判斷時,會高度依賴來自外界的信息[5],而公共衛生相關的醫學科普宣傳正好滿足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公共衛生科普宣傳不僅要體現在事件發生的后期,更應在事件前和事件中,在日常生活中將專業的醫學知識通過科普工作者創造性的勞動,變成通俗易懂的科普常識,并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傳播,為群眾接受并運用到生活和行為中,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同時也能提高政府部門的應急管理和處置能力,促進社會生產秩序的回復,維護社會穩定[6]。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簡稱《學科分類與代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于學科分類的國家標準,標準號是“GB/T 13745-2009”。該標準規定了學科的分類與代碼,其中,與醫藥學科相關的包含6個一級學科(表1),代碼330為“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學”,包括24個二級學科(表2)。

表1 《學科分類與代碼》中與醫藥學科相關的一級學科
總體來看,該學科分類體系已經較為完備和全面,既涉及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應急研究領域,又包含了平時公共衛生學科中的一般研究領域,尤其是涉及了利用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和工程技術等方法來解決公共衛生相關的醫學問題。
本文通過文獻計量學和專家研判相結合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總結梳理出科普工作應對涉及的重點公共衛生學科領域。根據“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學”的內涵和外延,我們對CNKI數據庫中所有相關的學科、子學科進行了系統調查研究,公共衛生涉及的學科領域樹狀圖如圖1所示。研究發現,除了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藥學、中醫學與中藥學的絕大多數學科以外,還涉及其他學科經專家共識性研判,結果詳見表3。

表2 《學科分類與代碼》中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學下設的二級學科

表3 公共衛生涉及的其他學科領域

續表3 公共衛生涉及的其他學科領域

圖1 CNKI中與公共衛生相關的學科分支領域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雖然具有偶然性,但是從歷史上多起公共衛生事件的演化進程來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又具有必然性。面臨這類事件時,社會公眾、政府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一般仍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因此,正確的、科學的公共衛生科普宣傳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加強公共衛生領域的科普能力和學科建設、促進科技傳播,能起到穩定社會輿論、平穩公眾心態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公眾的應急防護能力、政府管理者的應急處置能力、以及科技工作者的應急科技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