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光
(山東省單縣中醫醫院,山東菏澤 274323)
手術是臨床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為骨科手術中常用的麻醉方式,以往采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處理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傳統盲探法[1]。因此,在操作過程中需要麻醉醫師嫻熟的操作技術及患者的良好配合,才能確保順利穿刺成功,減少穿刺對患者神經及血管造成的損傷。若患者配合不佳,會增加手術麻醉應激反應及并發癥[2],所以應加強對采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手術患者麻醉操作的研究。為了探尋一種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提高臨床麻醉效果,確保患者手術效率及安全性,本研究對山東省單縣中醫醫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就診的80例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手術患者進行了分組研究,結果如下。
選取山東省單縣中醫醫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4.0±1.2)歲。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44.5±1.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兩組患者均通過臨床癥狀表現和實驗室檢查診斷確診為符合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手術標準;患者的智力和語言功能均為正常。
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心腦血管、腎臟疾病患者;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哺乳期及妊娠期婦女;無法積極配合治療的患者。
兩組患者手術均采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對照組患者的麻醉采用傳統盲探操作。具體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將患者上臂充分暴露,頭部偏向穿刺另一側,在上肢肌間溝部位標記,隨后進行皮膚消毒處理,麻醉前建立靜脈通路,實施靜脈套管穿刺,突破鞘膜后連接導管,給予鹽酸利多卡因(北京紫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2388,規格:10 mL∶0.2 g)與羅哌卡因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03636,規格:10 mL∶100 mg×5支),給藥劑量根據患者實際病情而定。
觀察組患者采取彩超引導下麻醉操作。具體方法:探頭頻率設置為8~10 MHz (美國Tcrason2000彩色超聲儀),通過掃描后確定臂叢神經位置,使用套管針在超聲引導下實施穿刺處理,完成穿刺后進行藥物注射,麻醉藥物的使用與對照組相同,并通過B超確定藥物完全浸染臂叢神經后停止超聲引導。
記錄和比較兩組麻醉阻滯起效時間、鎮痛維持時間、麻醉藥物劑量、麻醉應激反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用藥后1 h及手術結束時患者心率和平均動脈壓指標;同時采用視覺模擬(VAS)疼痛評分法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總分值為10分。得分越高,則表示疼痛越嚴重。
采用統計學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麻醉藥物劑量較少,麻醉阻滯起效所用時間均較短,麻醉鎮痛維持時間明顯延長,且術后疼痛程度也較輕,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用藥后1 h及手術結束時的心率和平均動脈壓指標均無明顯異常現象,其數據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觀察組患者麻醉處理過程中出現的應激反應較少,無任何心率及呼吸頻率異常情況,僅有1例患者出現血壓異常現象,應激反應發生率為2.50%(1/40),而對照組患者麻醉處理過程中出現心率異常2例,呼吸頻率異常1例,血壓異常3例,應激反應發生率15.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14,P=0.048)。
表1 兩組患者麻醉鎮痛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麻醉鎮痛效果比較(±s)
組別 n 麻醉藥物劑量(mL) 麻醉阻滯起效時間(min) 鎮痛維持時間(min) 術后疼痛評分(分)觀察組 40 27.4±1.6 4.5±0.5 546.0±10.2 4.0±0.2對照組 40 38.5±1.2 6.4±0.7 436.5±8.7 6.5±0.7 t 35.101 13.969 51.658 21.719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兩組患者心率和平均動脈壓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心率和平均動脈壓指標比較(±s)
組別 n 用藥后1 h 手術結束時心率(次/min) 平均動脈壓(mm Hg) 心率(次/min) 平均動脈壓(mm Hg)觀察組 40 66.2±1.9 80.0±2.8 69.5±2.0 80.5±2.9對照組 40 78.5±2.5 88.5±3.5 78.8±2.7 89.5±3.8 t 24.774 11.994 17.505 14.366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比較[例(%)]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麻醉方式,在骨科手術中的應用率較高,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及麻醉藥物劑量少等優點。該麻醉方式是通過將藥物注入患者臂叢神經,從而達到阻滯神經傳導及發揮麻醉作用的目的[3]。但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發現,在麻醉操作過程中常規盲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操作難度較大,而且無法準確定位穿刺部位。因此,在注射麻醉藥物時無法將藥物完全注入理想區域,導致麻醉藥物未能完全浸潤神經組織,致使麻醉效果受到影響,從而增加了患者的麻醉應激反應及術后疼痛程度[4]。同時由于手術時麻醉效果不佳,且一次穿刺成功率較低,反復穿刺極易損傷患者的血管及神經,從而也會增加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嚴重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5]。由此可見,在采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手術患者的麻醉處理中選擇科學合理的操作方法,對確保患者麻醉效果、手術安全性及提高患者手術效果有重要的意義。為了更好地提高臨床麻醉效果,本研究采用彩超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方式,并取得了較好的麻醉處理效果。通過采用超聲引導下對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能夠使麻醉醫師在可視條件下仔細地觀察周圍的組織結構,從而能夠準確將麻醉藥物注入理想區域[6],使麻醉藥物能夠完全浸潤神經組織,從而使藥物能夠均勻彌散,達到完全阻滯神經的目的。因此,能夠有效避免盲探操作穿刺力低及視野不清而造成的血管和神經損傷,并且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減少并發癥發生概率,提高臨床手術效率及安全性[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通過采取彩超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操作后,患者麻醉藥物劑量較少,麻醉阻滯起效時間較短,麻醉鎮痛維持所用時間明顯延長,患者用藥后1 h及手術結束時的心率和平均動脈壓指標均保持良好,且術后疼痛程度也較輕,患者發生的麻醉應激反應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較低[8]。
綜上所述,對手術治療患者采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同時,采用彩超引導下操作處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麻醉效果,減少患者術中應激反應的發生概率,提高患者術后身體恢復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但由于本次研究的分析數據有限,所以還望廣大專家與學者對臨床手術麻醉操作再做更加深入的探討,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手術安全性及手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