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和 高紅娟 薛 娟 龔 寧 陳 祥
(1 貴州省實驗中學 貴州貴陽 550002 2 貴州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2 3 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2)
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屬于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屬,又名大瓶螺、蘋果螺、雪螺,是我國最早列入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的物種,原產于巴西亞馬遜河流域,于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廣東省作為人類高蛋白食物。由于在引入地缺少天敵,繁殖速快,福壽螺擴散至河流、湖泊、沼澤、農田等。之后,隨著水產品貿易、養殖引種等途徑,在四川、福建、浙江、貴州、云南等省擴散,全國危害面積達40 多萬hm2[1]。福壽螺除威脅入侵地的生態系統外,也是廣州管圓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的中間寄主,人們可因誤食未加工熟透的福壽螺感染廣州圓線蟲而產生疾?。?]。本文對福壽螺的相關知識進行綜述,為同行教學或科普宣傳提供參考。
1.1 福壽螺的生境 福壽螺喜陰,白天活動少,凌晨和陰天活躍,多集群棲息于水質清新、餌料充足的溪流、河流、湖泊、農田的淺水區,或吸附在水生植物的莖、葉上。其既能用鰓在水中呼吸(左鰓退化,右鰓發達,附近有出水管),又能借助伸出的氣管與體內的肺囊呼吸空氣,因而能離開水體短暫生活。最適宜生長水溫25~32℃,超過35℃生長速度下降,生存最高臨界水溫45℃,最低臨界水溫5℃,有蟄伏和冬眠習性[3]。
1.2 福壽螺的食性 福壽螺為雜食性,水稻、滿江紅、鳳眼蓮、浮萍、白菜等植物及麥麩、玉米粉、魚粉、蛋殼、小蝦等均可作為其食物,對污染、有刺激性的食物回避[4]。
1.3 福壽螺的生活史 雄螺與雌螺在水中交配(圖1),一次能交配3~8 h。雌螺受精后1~5 d 即在夜間產卵,每個卵群有3~5 層,約200~1 000粒[3]。產卵部位可在離水面10~80 cm 的漁船、漁網、雜草、作物植株、田埂、石壁或其他物體上(圖2)。卵在氣溫18~22℃時,約1 個月才能孵化,但在28~30℃時,1 周左右即可孵化。據觀察,初產卵塊呈鮮艷的橙紅色,卵的表面有一層黏稠的透明物質,卵與卵之間黏著性不大,容易分開,卵塊比較軟容易壓破。1~2 d 后,卵塊表面不再黏稠,硬度變大,卵與卵之間黏著性增強。卵在孵化過程中,漸變為淡粉紅色,在快要孵出小螺時變為灰白色,孵出小螺后剩下白色的薄“殼”。

圖1 正在交配的福壽螺

圖2 貴陽花溪十里河灘樹干上的福壽螺卵塊
福壽螺生活史分為卵、幼螺、中螺、成螺4 個時期,各個時期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性和特征。剛孵出的幼螺,從卵群脫落掉入水中,具有獨立生活能力,殼頂部呈紅色,螺體有1~2 個螺層,螺口2~2.5 mm。隨著福壽螺的生長,螺頂由紅色逐漸變為黃褐色。幼螺經30 d 左右的生長,口徑達5 cm 左右,進入中螺期。中螺生長迅速,水溫28℃左右,6 個月后個體體重可達180 g 左右。中螺經幾個月的發育即進入成螺期,成為性成熟的福壽螺。成螺爬行體長3.5~6 cm,殼近似圓盤形,一般具有5~6 個螺層,具底棲性。福壽螺雖是水生種類,卻可在干旱季節埋藏在濕潤的泥土中休眠度過6~8 個月,一旦有水,可再次活躍。
2.1 對農業生產與生態系統的危害 福壽螺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進化出驚人的繁殖能力,數量龐大的家族可與其他動物競爭水體氧氣和食物,造成其他水生動物或其喜食的植物滅絕,極易破壞當地的濕地、農業等生態系統,還可沿小溪、河流流向下游,在沿線的支流、農田等生態系統擴散。
福壽螺喜食水稻、茭白、蓮藕等農作物。周朝霞等[5]報道,福壽螺于2003年傳入貴州省三都縣,至2005年大田發生達280 hm2,涉及豐樂等7個鄉鎮。成螺咀食秧苗,秧苗受害株率為15%,嚴重區域整塊秧苗均被食凈,致使有效穗減少而降低收成。陳曉娟[1]報道,四川省內福壽螺逐漸蔓延發展,在川東、川南、川西等地均有分布,其中稻田發生面積在20 萬hm2以上。
2.2 對人體的危害 幼螺、中螺、成年螺均可寄生廣州管圓線蟲[2]。廣州管圓線蟲是引起人嗜酸粒細胞增多性腦膜炎或腦炎的重要病原體,可因食用未加工熟透的福壽螺而感染。導致人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發熱、昏迷、精神失常等,嚴重者可造成后遺癥或死亡。李安梅等[6]報道,2012年采集貴州省貴陽、遵義等地所出售的食用螺,查找廣州管圓線蟲Ⅲ期幼蟲并計算感染率,共采集福壽螺1 287 只,結果檢出陽性5 只,感染率為0.4%。
據考察,在貴陽市主城區的南明區阿哈湖、花溪區十里河灘、云巖區黔靈山黔靈湖、觀山湖區閱山湖這幾個區域均有福壽螺分布。阿哈湖是貴陽市民的重要飲用水源地,湖水可流向小車河流4A級國家濕地公園、南明河及烏江支流,其他區域也是貴陽有名的旅游區。貴陽市民及外來游客游玩時喜好在河流、湖泊用網撈螺、小蝦等玩耍,或在夜市食用“田螺”。因而,貴陽地區人群存在較大的感染廣州管圓線蟲的風險,應引起各級部門和民眾的重視。
福壽螺是卵生動物。卵一般是粉紅色或淡粉紅色,規則的圓球形,很多聚集在一起;幼螺貝殼較薄易碎,偏黃褐色;螺尾平短,螺尾螺旋部呈短圓錐形;整個螺旋有5~6 個螺層,最后一螺旋突然變大;螺口開口較大,螺蓋扁平;有鰓和肺囊、呼吸管,可脫離短暫生活。
田螺,又稱為中華圓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是田螺科、圓田螺屬動物。卵胎生,受精卵在母螺體內發育成幼體后直接產下小螺。田螺貝殼厚不易碎,偏青褐色;螺尾尖長,整個身體呈圓錐形;螺口開口逐漸變大;螺蓋圓形;有鰓無肺囊、呼吸管,不可脫離水體長時間生活(表1)。

表1 福壽螺與田螺的區分
4.1 控制環境容納量 福壽螺主要集中在溪河渠道的低洼淺水處,清除淺水區域淤泥和雜草,破壞福壽螺的環境容納量,可降低其成活率。但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若在某個季節完全清除淤泥和雜草,勢必會影響其他某些生物的生存。
4.2 生物治理措施 生物治理主要采取養水禽、投放雜食性魚類或甲魚食螺,減少危害。此方法具有較大的可行性,但福壽螺體內的廣州管圓線蟲是否會通過食物鏈或其他途徑在其他動物體內寄生有待研究。
4.3 人工撈螺和采卵 成螺主要集中在進、排水口及淺水區域,可人工拾螺或在產卵高峰期摘除、壓碎、填埋、焚燒卵塊。在湖邊淺水處插20~100 cm高竹片(木條、樹枝、油菜秸稈等),引誘福壽螺在其上集中產卵,每2~3 d 摘除一次卵塊進行銷毀。此方法需要大量人力投入。
4.4 農藥防治 稻田治理福壽螺的藥劑可用10%蝸狙顆粒劑、6%密達殺螺顆粒劑、50%殺螺胺乙醇胺鹽可濕性粉劑、70%殺螺胺可濕性粉劑、45%三苯基乙酸錫可濕性粉劑、百螺殺丁、四聚乙醛等[7],運用此方法時需考慮對生態系統其他生物甚至人的毒性。
4.5 非農藥防治 用非農藥化學物治理能減少水源污染。生石灰、茶枯水、油茶茶籽提取液茶皂素、碳酸氫胺、五爪金蘭乙醚提取液(含有傘形花內酯和東莨菪亭內酯)、桑葉乙醇提取物、博落回提取物、白屈菜紅堿、茶籽餅(粉)[8]等對福壽螺有較好的殺滅效果。陳澤檸等[9]曾提出一種利用氯化鈣殺滅福壽螺卵塊的方法,將氯化鈣溶解后制成1~5%氯化鈣水溶液,用噴霧器均勻噴灑于福壽螺卵塊上,直至卵塊表面完全浸潤即可。
對福壽螺進行有效治理是一個綜合工程。需要農業、漁政、環保、河道、黨政等多部門和發動民眾參與;相關部門要建立完備的外來物種入侵的預警、治理機制,做到早發現、早治理、層層落實,防止大面積擴散。
由于成體螺主要在水中生活,較為隱蔽不易消殺。在福壽螺繁殖旺季,對其卵塊進行人工摘除、投放喜食卵塊的天敵、進行卵塊化學消殺,或通過研究卵孵化特性,采取簡單易行的辦法抑制卵孵化可能是防治福壽螺的有效途徑。
探索福壽螺或其卵的有效利用,“變廢為寶”也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楊葉欣[10]報道,可用螺卵粉碎后與其他物質一起配合成為魚類、家禽、豬、甲魚等的飼料。螺卵中有豐富的類胡蘿卜素與蛋白質,類胡蘿卜素是蝦、蟹、雞蛋蛋黃的天然增色劑,還可減少價格較貴的魚粉、豆粕等的用量,達到環保和效益雙贏的效果。當然,卵中是否有廣州管圓線蟲,也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