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平 蔡一鳴 馮雨 付群英 馬漢云 黨永超 梁少茹 呂立哲



摘 ? ?要:以福鼎大白茶為對照,對茶樹新品種陜茶1號在豫南的區域適應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陜茶1號新梢萌發期和對照相當,為早生種;發芽密度超過對照25%以上;鮮葉產量比對照增產57.5%,極顯著高于對照;制綠茶品質和對照相當;抗寒性表現為較強;陜茶1號適宜在豫南茶區推廣。
關鍵詞:茶樹;新品種;陜茶1號;豫南茶區;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S571.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0.07.013
Abstract: Taking Fuding dabaicha as the control, the regional daptability of the new tea cultivar Shaancha 1 in south Henan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rmination stage of new shoots of Shaancha 1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and it was an early-growing seed. The bud density was 25%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The yield of fresh leaves increased by 57.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The quality of green tea was comparable to that of control, and the cold resistance was stronger. Shaancha 1 was suitable to be popularized in the tea areas of south Henan.
Key words: tea plant;new cultivar;Shaancha 1; tea areas of south Henan; adaptability
茶樹良種是茶葉生產中的重要生產資料,可以改良茶葉品質、提高茶葉產量和增加經濟效益[1],推廣茶樹良種是新世紀實現我國茶產業現代化和茶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實現茶葉優質高產高效的有效途徑[2-3]。任何良種都具有一定的生態區域適應性,由于品種遺傳特性不同,茶樹品種的適應能力差異很大,評價茶樹新品種在不同地區的適應性是其推廣應用的重要環節[4-5],可以避免盲目推廣帶來的危害。品種區域試驗是連接作物育種和農業生產的紐帶,是育種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程序,其目的是研究品種的適應性,明確品種適宜的推廣范圍,為茶樹良種推廣提供理論依據[6-8]。開展全國茶樹品種區域試驗和品種鑒定,推動了我國茶樹良種化事業的健康發展[9],截至2017 年,我國育成國家審(認、鑒)定茶樹品種134 個,省級審(認、鑒)定品種 200 余個,37 個茶樹新品種獲得植物新品種權[10],這些茶樹品種在滿足市場需求、促進名優茶的發展,優化茶產業結構,推動茶樹良種普及發揮了重要作用[11-12]。陜茶1號是從陜西省地方品種紫陽群體種中采用系統選育法育成的茶樹新品種[13],2011年1月通過陜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登記,2018年1月獲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證書[14],為了解該品種在豫南茶區的適應性,2012—2018年陜茶1號參加了全國第5輪茶樹區域試驗,現將該品種在豫南區域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陜茶1號:由陜西省安康市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提供1足齡扦插苗。
福鼎大白茶(CK):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提供 1 足齡扦插苗作為對照。
1.2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點位于信陽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科研基地,地處北緯32°1530′,東經114°3008′,海拔63 m,年平均氣溫15.3 ℃,最低溫度 -15 ℃,年均降雨量1 100 mm。試驗地勢平坦,土壤結構良好,土層深厚,肥力一致,土壤pH值5.9。
1.3 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隨機排列,設置3次重復和1個副區。每個小區面積為13.5 m2(9 m×1.5 m),采用雙行雙株定植,大行距1.5 m,小行距0.4 m,叢株0.33 m,每叢2株,2012年11月定植完畢,田間管理、試驗調查方法按照《全國茶樹品種區域試驗技術規程(暫行)》執行。
1.3.1 茶苗成活率調查 2013—2015年每年年底調查成活率。株成活率(%)=成活苗株數/定植苗株數×100;叢成活率(%)=成活叢數/定植叢數×100。
1.3.2 新梢物候期觀察 2016—2018年連續3年從越冬芽萌動開始采用掛牌固定觀察茶樹物候期。每個小區隨機選取5叢,觀察最后一次修剪的剪口以下第一個帶葉健壯芽,每隔1 d觀察1次,以30%觀察芽達到該物候為標準[15]。觀察期間如發生損傷或誤采應調換相同生長狀態的芽。
1.3.3 發芽密度調查 2016—2018年連續3年在茶樹春季物候期通過1芽2葉期時,每小區取3個點調查葉層范圍內萌動芽以上的芽梢數,計算茶樹發芽密度。
1.3.4 鮮葉產量記錄 2016—2018連續3年在茶樹春季新梢1芽2葉物候期通過之日,采摘每個品種各小區春茶標準鮮葉原料,采摘夏茶、秋茶1芽2葉標準鮮葉原料,計算鮮葉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