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昊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秉承了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從以往的發展經驗總結,以犧牲生態換取發展沒有意義。現代化建設的開展,要處處體現保護生態和和諧發展的理念。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城市;分析
城市規劃中生態規劃設計的理念是一種比較新型的設計理念,生態城市規劃設計需要在生態系統基礎上,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進行合理地規劃設計,總體呈現一種綠色環保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的理念是由城市建設的多年總結與發展的產物,在過去城市建設過程中對于生態保護的認知不足,重經濟輕環保的狀態,導致了我們城市居住環境比較差,這些因素影響著我們的生產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城市環境發展進程。
1、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概念
基于發展道路和經驗總結和提出的生態城市,強調的是發揮生態優勢,堅持將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造青山綠水清新空氣的生存環境,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要綜合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等,通過統籌規劃,保障設計成果的科學化和合理性,符合生態學有關要求與原則。未來城市規劃設計的主要方向之一,為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要站在經濟和社會以及生態等多個層面分析,打造有機生態體系。
2、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實踐分析
2.1 案例概述
以廣西某城市為例,基于生態文明建設背景,開展了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基于生態優勢,在現有的水系脈絡和地質構造基礎上,貫徹水生態建設理念,圍繞水環境和水生態、水安全、水管理以及水文化,探索打造生態體系。總體規劃如下:(1)構建一軸兩環水系格局,增強“通”的功能。(2)打造雙核兩帶產業格局。(3)打造兩地多點水生態環境保護格局。
2.2 生態規劃
從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為例,要圍繞當前的生態環境和問題入手,做好生態規劃,治理和保護生態。此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以保護漓江為根本,結合城市格局與漓江生態環境,打造“一連一通一育、一蓄一調一供、一管一控一護”的漓江保護和利用水生態新格局。具體來說,通過建設水利工程,通過水庫調蓄,增強城市防洪能力,并且為城市補水;利用水庫群聯合調度系統,保障城市供水與漓江補水等。通過加大法律建設力度,強化水管理,積極推進生活污染源整治工作,實現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提出的“兩江四湖”工程,依據宋代城池圖環城水系構架,實現各類效益的統一,產生旅游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助力城市的可持續化發展。打造的水環境體系,采用控污減排和綜合整治方法,解決水環境問題。建設的60個截污工程,能夠使得城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6%;水源地保護工程,涉及工業污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以及生活污染源整治等。除此之外,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16個、自治區級生態鄉鎮88個、自治區級生態村168個。
2.3 產業規劃
積極推動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加大農田污染預防與治理力度,打造稻-燈-魚-菇生態農業模式、豬-沼-果蔬生態農業模式,促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實現有機統一。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以漓江為核心軸,以水環境治理促進發展,充分發揮水資源與區域文化優勢,通過連接江湖,增強輻射效益,形成人與綠水青山和諧共生的格局。依托生態資源,帶動農業、旅游業等產生的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3、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策略
3.1 精心設計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要精心,保障城市生態建設目標能夠實現。各個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發展階段差異,所以規劃設計難以統一。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圍繞景觀設計和產業設計以及住區設計等內容,做好前期的勘察與調查,掌握生態和發展的現狀,圍繞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對策略。例如,促進建筑與園林共同發展,則需要做好街道建筑景觀設計與生態環境的密切結合,實現對江河湖泊的有效保護,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促進生態環境與文化的深度發展,達到生態效益與景觀效益緊密結合的效果。注重生態示范園區的建設,融合智慧城市規劃內容,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高度重視旅游產業和醫療產業等的建設,加大生態產品的開發力度,優化與調整產業布局。積極進行生態產品的開發,優化布局產業格局。促進產業的生態轉型,不斷提升生態經濟的占比。在企業發展方面,注重環境信用評級,使其注重環境保護。
3.2 完善公眾參與機制
從生態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說,公眾具有知情權和參與權以及表達權、監督權,在規劃和建設以及管理方面均有相應的權利。生態城市建設,通過生態治理和保護,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最終的受益者是公眾。目前來說,生態城市規劃實踐中公眾的參與不強烈,未能有效發揮公眾的力量。究其原因,生態建設成效的獲得時間很長,公眾的生態意識不強等。實踐中要積極構建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為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開展奉獻力量。例如,依托大數據平臺,開發公眾參與模塊,在開展生態規劃和產業布局規劃等工作時,同公眾進行溝通和交流,獲得相應的信息和建議,更好的了解環境現狀和民眾的需求,進而高效推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獲得更好的效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開展。
3.3 增強規劃的協同性
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作為主要組成部分,要同其他規劃緊密結合,提出高品質規劃建設方案。以某城市為例,借鑒先進的經驗,結合城市發展現狀,提出智慧城市+生態城市的模式。從產業規劃方面分析,布局科技智能、大健康以及文化旅游產業。通過建設國家海洋博物館以及各類項目,打造城市新名片。圍繞智慧生態城市建設目標,加大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利用高科技技術手段,實現事物、事件、人的互聯互通,設計多個智慧應用。信息技術和生態環境的融合,能夠為生態監測、治理和保護等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發揮積極的作用,能夠提高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水平,為民眾提供優勢的服務,增強群眾的幸福感。
3.4 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要以城市自身生態為基礎,發揮生態優勢,推進環境治理和保護,打造穩固的生態環境。通過采取各類措施,不斷提升生態資源,形成完善的資源體系,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生態資源保障。規劃的內容,包括內外環境,比如發展邊界和生態廊道等,要做好整體和細節的把控。全面貫徹落實綠色生態理念,充分利用建筑和道路以及各類空間,進行生態綠化設計,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局面的生活質量。除此之外,積極推廣綠色運動。貫徹環保理念,加大對能源利用度,比如地熱能和太陽能以及生物能等,積極替代傳統能源,緩解能源供應不足的問題,同時減少環境污染。產業方面加大項目的環評力度,推廣利用綠色加工工藝,生產綠色產品。提倡綠色出行,打造綠色交通系統,調動群眾的力量保護環境。
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要貫徹環境保護理念,做好生態規劃和產業規劃等。文中結合實踐,提出增強規劃的協同性;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等規劃設計策略,共享給相關人員參考。
參考文獻:
[1]楊向虎.城市建設中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要點[J].現代物業(中旬刊),2020(1):189.
[2]劉洋.關于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的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0(1):104-105.
[3]高妤涵.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生態城市規劃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9(31):213.
[4]梁雙印,陳茜.論城市規劃設計中的生態城市規劃[J].住宅與房地產,2019(2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