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媚英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正是實現三農“強富美”的有力抓手。近年來,云浮市新興縣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農村最普惠的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補齊的最大短板之一來抓,打出了以污水處理、垃圾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為重點的環境整治組合拳,成效顯著。
如今,在新興大地上,一幅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精雕細琢,扮靚美麗鄉村
寬闊整潔的環村棧道、精心設計的景觀小品、景色宜人的稻田民宿、裝飾一新的休閑廣場……走進新興縣六祖鎮龍山塘村,我們不禁為這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和禪意濃厚的景觀設計拍手叫好。從入村的牌樓到每一處門前小院,所見之處都能發現環境整治的用心,舊農具粉飾而成的標語牌、清拆廢料重建的假山瀑布、豬舍連片清拆改造而成的名優水果種植園……龍山塘村處處有亮點,處處是景點。
龍山塘村黨支部書記張建明告訴記者,村內有一著名景點——藏佛坑,是六祖惠能圓寂后其弟子收藏六祖佛身之處。依靠藏佛坑這張“名片”,龍山塘村全力推進雨污分流、垃圾分類、民宅美化等項目,打造起“禪意之旅”+“藏佛坑”+“農業休閑觀光”+“農宿禪修”的特色禪農旅游線路。昔日破敗凋敝的村莊重新煥發活力,吸引無數城里人前來觀光體驗,村民收入節節攀升。
龍山塘村的蛻變,正是新興縣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新興縣199個村(居)委會、1090個自然村,按照人文特色、自然稟賦,持續開展污水處理、垃圾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工作,從點到面,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污水治理成效初顯,全縣鎮村有3.17萬噸生活污水通過有效處理后達標排放,受益人口約25萬人,新興江水質穩定達到了Ⅲ類水;
生活垃圾日產日清,農村生活垃圾清運率和有效處理率達99.6%,分類減量率在50%以上,村莊清運覆蓋率為100%;
廁所革命強力推進,全縣已建成無害化衛生戶廁91555戶,普及率99.4%;
村容村貌明顯提升,865個自然村已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雜草雜物、積存垃圾26999處、34978.06噸,拆除危、舊、棄房33093間,拆除亂搭亂建、違章建筑2442處……
多方聚力,破解資金難題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作保障。僅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這一項工作,就是一筆不小的資金投入。“污水治理設施建設,資金是關鍵,也是瓶頸。”云浮市生態環境局新興分局局長溫志聰坦言,由于縣鎮兩級財政資金薄弱,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資金缺口巨大,新興縣積極采取縣財政出資、向上爭取、鄉賢捐資、鄉企共建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
此前,新興江(大南河)污染整治被列入地方環保、監察部門掛牌督辦的重點環境問題。為補齊地方污水治理短板,新興縣政府自加壓力,提出到2020年底全縣鎮村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按照既定工作方案,從2018年到2020年,新興縣需新建鎮級污水處理設施12座,村級污水處理設施900多座,所需資金據估算為7億多。這么多的錢,從哪里來?
溫志聰告訴記者,當時工作方案只有“爭取財政支持和縣統籌安排”這么一句話,實際上縣里并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開展,但各鎮還是達成共識,按既定計劃先招投標啟動項目,目標是勢必要將新興江的水質提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項目啟動需先行支付10%—30%的資金費用。為了推進鎮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興縣政府頂住經濟壓力、排除萬難,統籌整合鄉村振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水環境整治、人居環境整治、貧困村建設等項目建設,整合資金優先保障項目首款的支付。
除了保障縣財政專項資金投入,新興縣還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巧遇今年國家財政專項資金向地方基層傾斜,2020年新興縣爭取到環保專項資金5000多萬元、鄉村振興專項資金1.3億元用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這為新興縣今年內實現全縣鎮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注入了信心。
此外,在新興縣推進鄉村建設過程中,鄉賢是不得不提的一股中堅力量。結合鄉村振興、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溫氏集團、翔順集團、祥利集團、凌豐集團等一批企業分別與企業老板所在的村實行鄉企共建,助推當地污水治理設施建設。其中,溫氏集團按照省財政1:1的比例,捐資1億元,大手筆支持新興縣簕竹鎮新農村建設;車崗鎮相塘村鄉賢、溫氏集團董事兼總裁嚴居然及其兄弟嚴居能(溫氏集團董事)捐資1100萬元支持相塘村的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主要用于環村道升級改造及新建垃圾屋、污水處理池、無害化衛生公廁等村內公共基礎設備設施建設,助力開啟鄉村建設新篇章。
創新模式,引導村民自治
每每聽到其他兄弟區縣生態環境部門負責同志抱怨“污水治理設施選址難、地方不配合拿不到地”等困難,溫志聰都發自內心地為新興群眾支持污水治理設施建設點贊。他說,“新興農村污水治理設施開建兩三年,到目前為止,沒有收到一個關于農村污水治理設施建設的投訴,而且我們的設施用地,都是村集體、村民無償提供。”
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最怕的就是政府干、村民看,但在新興縣,村民們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非常高。這得益于新興縣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把村民知情不知情、支持不支持、配合不配合、參加不參加、滿意不滿意作為工作的標準,把村民的現實需求作為黨委政府決策部署的主要依據,積極引導村民“唱主角”,把鄉村建設的舞臺交給村民,防止“上熱下冷”“等待依賴”,形成了全民共治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
在天堂鎮南順村,退休在家的老黨員老李不僅積極配合政府部門拆除危舊房屋,還手拿鋤頭帶著村民積極參與到自家已被推土機推倒的危舊房子殘墻拆除工作中。
在六祖鎮龍山塘村,村民主動讓出2.68萬平方米建設用地,自發籌集35萬元資金,主動義務投工投勞8580人次,參與建設環村道路、休閑廣場、人工湖等。
在太平鎮悅塘村,群眾把玻璃瓶、舊書報、廢電池、舊衣物等進行分類收集,再拿到“好鄰居超市”兌換牙膏、洗衣粉、洗潔精等生活用品,從源頭上提高了垃圾分類減量和資源化處置率。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群眾對生態宜居的美好家園越來越向往,參與鄉村建設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強烈,逐漸成為了農村人居環境的建設者和維護者。
美麗鄉村靚如畫,農村舊貌換新顏。現在,行走在新興鄉村,看到的不僅有干凈、整潔、美麗的村容村貌,還有村民那一張張幸福、快樂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