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雯 梁偉
“‘昌興608輪兩個申報載運‘塑料的集裝箱實際裝載廢舊電池!”
2018年8月3日,湛江市環境保護局(現為湛江市生態環境局,以下簡稱“市環保局”)接報一起涉嫌跨省非法轉移危險廢物案件,涉及危險廢物53.56噸。接報后,市環保局立即派人趕赴碼頭現場,初步判斷所涉貨物為廢舊鉛蓄電池,并要求湛江港集團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扣押涉案集裝箱。隨后,市環保局立即成立調查小組,會同公安、海事、湛江港等單位部門開展聯合調查取證。
經市環保局執法人員會同湛江海事局、湛江港集團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有關人員現場檢查核實,確認兩個申報載運“塑料”的集裝箱實際裝載的貨物為廢舊鉛蓄電池。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該批廢舊鉛蓄電池屬于廢物類別為HW49類危險廢物。市環保局迅速整理相關材料,并于8月5日將相關證據、資料和涉嫌犯罪線索移交公安部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三噸以上的”有關規定,該案件發貨人和收貨人的行為涉嫌構成污染環境罪,市環保局將該案認定為“8·3污染環境案”。2018年10月,在湛江市公安局和湛江海事局的通力協作下,該起污染環境案被快速偵破。
案件偵辦
為進一步查清事實,市環保局將該案移交公安機關辦理。接到案件移交后,湛江市公安局港航分局立即開展立案偵查,迅速成立“8·3污染環境案”專案組,要求專案組抓緊對案件證據的收集、固定及對嫌疑人的抓捕和審訊,盡快破獲該起案件。隨后,專案組積極協同市公安局食藥環支隊、市環保局、湛江海事局展開案件偵查工作。市環保局組織監測、執法和固廢監管人員,多次深入廉江、吳川、遂溪等地,發揮生態環境部門專業職能作用,結合有關場所地理環境特征,耐心細致查找現場存在的蛛絲馬跡,開展現場勘查、環境監測等取證工作。
經過深入調查,發現犯罪嫌疑人陳某明2018年在海南省收購廢舊鉛蓄電池,并將收購回來的廢舊鉛蓄電池存放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某個倉庫內。陳某明與吳某德合謀商定,由吳某德聯系樊某康確定具體運輸事宜,從海口市非法運輸廢舊鉛蓄電池到湛江市,交由凌某明進行非法處置以謀取利益。樊某康隨后聯系泉州某物流公司海口分公司、海南某物流公司、湛江市赤坎區某貨運公司,均以代理運輸塑料的名義議定業務。接著,樊某康以廣州某物流等公司的名義,先向泉州某物流公司海口分公司租賃貨柜及辦理船運手續,再由海南某物流有限公司派人到吳某德指定的地點裝運廢舊鉛蓄電池到海口市秀英港裝船運至湛江港。
3月至8月期間,樊某康從吳某德手中代理運輸裝載著廢舊鉛蓄電池的集裝箱到湛江交給湛江市赤坎區某貨運公司負責人丁某。丁某接到裝載著廢舊鉛蓄電池的集裝箱后,交代湛江市赤坎區某貨運公司車隊的司機與凌某明聯系交貨事宜,凌某明再根據實際調度情況將上述這些集裝箱運輸至廉江、吳川、遂溪三地交給林某生、林某勝、阮某林等人非法處置。現經調查核實,該團伙非法運輸、處置203個集裝箱廢舊鉛蓄電池,共計5330多噸。
法院判決
歷經兩個多月,專案組先后輾轉海南和廣東的廣州、湛江市區、廉江、遂溪、吳川等地,在多方通力協作下,成功偵破“8·3污染環境案”并抓獲相關涉案人員,其中刑事拘留7人、執行逮捕3人、取保候審4人、移送起訴5人。
2019年11—12月,湛江市霞山區人民法院對5名涉案人員進行審理宣判,陳某明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緩刑三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四萬元;吳某德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三萬元;凌某明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樊某康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丁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涉案單位廣州某物流公司被判處罰金人民幣三萬元;涉案單位湛江市赤坎區某貨運公司被判處罰金人民幣三萬元。
審判塵埃落定,也標志著這個跨省轉移危險廢物的污染環境貿易鏈條被成功打掉,打擊了一批跨海南、廣東兩地作案違法犯罪分子,也凈化了兩地海上航運環境。
做法啟示
非法轉運、傾倒危險廢物等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具有隱蔽化、組織化等特點,必須多部門聯合行動、相互配合、主動作為,在線索發現、證據收集、查處偵辦等環節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在“8·3污染環境案”中,各部門各司其職、協調聯動,海事部門及時發現線索,生態環境部門及時確認線索并移交公安機關、科學監測取證,公安部門及時立案偵辦,在偵查過程中互相支持、配合,為及時偵破該起案件提供了可靠保證。
環境犯罪行為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在其立案和偵查階段需要發揮生態環境部門的專業作用,第一時間進行識別鑒定、采樣分析,以及對環境進行生態損害評估等,才能為案件定性、偵查取證、損害賠償工作提供最科學客觀的證據支撐。在該起案件中,市環保局第一時間對集裝箱內的物品進行了識別鑒定,確認了危險廢物的屬性,及時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監測取證,并及時向公安機關移交相關證據,為案件的立案和偵破提供了科學依據,完善了證據鏈,對該案件的偵破起到重要作用。
公安部門是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的主導力量,在環境違法犯罪行為中也不例外。特別是一些犯罪份子反偵察意識和能力較強,只有發揮公安部門的優勢,通過經偵、刑偵等技術手段,及時固定證據、抓捕犯罪份子,才能確保案件順利得到偵破。在該起案件中,公安機關充分發揮了在偵查階段的主導作用,奔赴海南和廣東的廣州、廉江、吳川、遂溪等地,通過調閱視頻監控、車輛人員信息、聊天記錄、轉賬記錄等方式,全面調查涉案貨運單位和相關人員,并實施網上追逃、跨地域抓捕相關犯罪嫌疑人,對該案的偵破起到關鍵作用。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百三十八條 污染環境罪 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第二款 實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規定的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嚴重污染環境”:(二)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三噸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