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軍
(山西交通建設監理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2)
公路隧道建設項目日益增多,人們對公路隧道施工提出了高質量要求。但據實際調查可知,公路隧道在施工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穿越富水與隧道覆蓋地層相對較淺的地段,給隧道施工帶來許多阻礙。為解決該問題,公路隧道淺埋暗挖施工技術隨之應運而生,且在不斷推廣與應用中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本文首先將對淺埋暗挖施工方法的前提進行分析,其次分析了施工技術與安全防護,最后通過實例對整體內容進行論證,以期為該類工程施工提供可參考的價值。
淺埋暗挖施工方法指的是以加固、處理軟弱地層為前提,利用足夠剛性且符合襯砌為基本支護結構的一種用于軟土地層近地表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案。在公路隧道淺埋暗挖施工中,該施工技術應用前所需要具備的前提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應用此施工技術時不能進行帶水作業;另一方面,開挖面必須具有較強的自立性與穩定性。只有具備這兩大前提,才能為后續工程的有效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在公路隧道淺埋暗挖施工技術的分析上,本文從地層超前加固、隧道開挖與初期支護、二次襯砌以及注意事項這四個方面對其進行闡述。
1)地層超前加固。對軟弱土層進行加固作為淺埋暗挖施工技術實施不可忽視的重要前提。基于此,在施工中,地層超前加固隨之顯得尤為重要,其加固好壞對工程最終質量更是有著直接影響。從富水地層的公路隧道淺埋暗挖施工現狀可知,止水與巖層是超前加固主要存在的地方,一般情況下,采用人工引導自流與機器排水這兩種措施對地表水進行處理,針對地下水的處理主要采用的是水泵排水。也就是基于涌水量的測算對排水方法與設備進行選取。理論公式法與數值計算法是涌水量測算中主要應用到的方法。當前主要采用的是半經驗半理論公式法,這是一種基于法國水利學者提出的理論。半經驗半理論公式法主要適用于隧道埋深在地下水位70 m,含水體系數在0.005~6.50 m/d的計算。除此之外,針對施工中地層淺薄的處理,施工人員可采用沉孔注漿的方式進行加固,通過混凝土漿的注入,提高圍巖自身承受力,保證隧道開挖施工安全,最大限度減少塌方出現的概率。
2)隧道開挖與初期支護。在開挖施工中,開挖方式選擇往往對高效開展開挖與支護工作有著一定影響。根據土層穩定性與隧道斷面大小的不同,可采用的方法有:臺階法、中洞法以及側壁導坑法等。其中,臺階法的特點主要在于拱角應力大、接觸面積較小,拱部容易坍塌。主要適用于小斷面、大沉降量、短工期以及低造價的施工中。中洞法的特點在于斷面分割、可以有效控制沉降量,主要適用于加大斷面、小沉降量、較長工期以及較高造價的施工中。側壁導坑法的特點在于能夠利用側壁導坑縮短開挖時間,主要適用于中斷面、大沉降量、長工期以及高造價施工中。因此,在實際公路隧道開挖中,施工人員可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開挖方法,同時也可采用幾種方式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施工。另外,在初期支護時采用鋼筋格柵,或者是鋼筋網等進行支護。為了在最大程度減少初期支護的變形量與沉降量,要從剛度與強度這兩個方面出發,對鋼筋格柵進行選擇。
3)二次襯砌。通常情況下應采用荷載結構法對隧道二次襯砌結構進行計算。通過該原理可知,隧道開挖之后的主要作用為對襯砌結構產生荷載,襯砌需要承受地層壓力等荷載作用。在實際施工中,首先需要對二次襯砌進行混凝土施工前對水泥、拌制以及養護用水等材料進行仔細檢查。其次,需要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對二次襯砌施工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避免侵限情況發生。最后,在混凝土生產作業中,應采用帶有自動計量裝置的新型拌和站,進而保證二次襯砌施工順利進行,讓施工質量得以提升。
某公路隧道工程所在地區年均降雨量為1 300~2 500 mm,相對濕度為76%~85%。從外形上看,該隧道工程地面起伏較大,整個工程呈北面較緩,南面較陡M形狀。隧道上方有一條河溝,河溝常年都有水,隧道下穿河溝段長約為60 m,平均埋深大約在16 m,平均最小埋深度約4 m。通過對該隧道的勘察判斷可知,該隧道在地下水下方,施工地點地表水滲透較大,屬于淺埋暗挖富水大跨度公路隧道。
針對該工程的施工方法比選,本文將從計算模型與參數、計算結構分析這兩個方面對其進行闡述。根據有關勘測報告可知,該工程隧道上腹為砂層地段,非常容易產生泥流與流砂等事故;施工工作面暴露時間較長,有容易失去穩定性的特點,而且很容易形成流塑狀,對施工安全與進度造成不良影響,嚴重的話還會導致施工地層較大范圍下降,從而給工程施工埋下較大的安全隱患。基于此,經過施工單位商討后,通過對超前支護臺階法與單側壁導坑法這兩種施工方法進行比選,并從中選取最合適的施工方法。
1)超前支護臺階法。在施工期間,將上臺階開挖長度設定為2 m,下臺采用50%~60%倍洞徑。開展初期支護和超前支護施工期間,超前支護角度控制在6°、長為4.5 m。
2)單側壁導坑超前支護法。施工過程中應用φ 50×5 mm雙層超前小導管進行注漿,長度控制在5 m,搭接長度為1.5 m,一、二層導管角度分別為:6°、25°。在現行導坑開挖開展中,需將循環進尺長度控制在4 m,然后在開挖后行上導坑、后行下導坑,最后把原來初期支護錨桿長度從3.5 m變為4 m。在該隧道項目的數值計算期間,本文將采用Mohr-coulomb準則進行。根據數值計算采用Mohr-coulomb準則,假設在初期支護中只需要考慮地表層以及支護結構,具體的計算參數可見表1。
表1 隧道圍巖計算參數
通過對兩種方法的比選可知,超前支護臺階法與單側壁導坑同臺階法在地表沉降規律、塑性區形等方面較為相似,但不可否認兩者之間仍存在有一定差異。主要為:采用單側壁導坑法進行施工時,無論是施工期間的地表沉降現象,還是施工期間的地形變化程度均小于超前支護臺階法。據計算,單側壁導坑法的地表沉降與地層變形量是超前支護臺階法的65%左右,這一數據無疑表明,對于該工程而言單側壁導坑法不僅能夠實現對工程地表變形的有效控制,提高拱頂的穩定性,而且能夠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公路隧道拱頂出現受拉破壞的情況。除此之外,即使在較小的塑性區范圍中,該方法也有利于對地層塑性破壞的控制。雖然該方法的應用能帶來很多優勢,但在使用單側壁導坑這一方法時需注意,開挖可能會對地表沉降造成負面影響。總之,就本文所研究的工程項目而言,雖然單側壁導坑法能夠實現對圍巖變形情況的高效控制,但由于該方法在本工程的應用,不僅讓施工變得十分負載,而且中間隔壁節點處不利于隧道防水。基于此,最后針對隧道富水淺埋段選擇了超前支護臺階施工法。
根據本工程隧道地表沉降槽示意圖可以看出,無論有沒有地下水,地表沉降槽曲線形狀大體相同,見圖1。
圖1 隧道地表沉降槽示意圖
當前,導致地層出現沉降的原因主要為施工引起的應力釋放。相對施工區域沒有地下水的情況,有水情況的施工地表沉降更大,造成該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源于隧道開挖期間引發的地下水在地層中下降,有效應力提升,孔隙水壓減小進而導致的地表沉降。對此,在淺埋暗挖富水段隧道施工的時候,需要對地下水影響加以重視。通過對不考慮地下水情況的對比分析結果可知,固然地下水不會對地表以及拱頂沉降等造成影響,但也不可否認在有地下水的情況下,地表與拱頂沉降程度將變得更大,主要集中在了隧道上地表25 m范圍內。除此之外,開挖部位還會對地表沉降造成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上臺階,所以在施工中應將上臺階視為關注重點。當完成下臺階施工后,施工人員需要針對可能造成的拱頂沉降增大情況,在開挖后及時采用注漿回填方式解決。另外,在此次隧道施工中,為保證數值計算之后的準確性、可靠性,施工人員需要對隧道地表沉降、水平收斂等進行全方面的監控。
通過對計算結果的分析可知,在考慮地下水可能帶來的影響基礎上,地表沉降計算結果與實測結果大致相近,地下水會對隧道施工安全帶來直接影響,因此,施工人員需要對其加以重視。而在不考慮地下水帶來影響的基礎上,拱頂沉降與實際監測數據更接近,之所以會這樣,其原因主要在于監測過程中存在檢測不及時、數據失真的現象。從總體上看,該工程監測結果與計算結果的取向大致相同,主要可體現在,伴隨著隧道埋深的增大,拱頂、地表沉降比值均會發生增加,開挖隧道造成地變層變形逐步遞減地向上傳遞。
總而言之,伴隨著我國新時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公路隧道建設質量隨之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通過上述對該方面內容的深入研究可知,富水區淺埋隧道施工技術與安全防護是基于隧道施工技術并結合了施工地區特殊地質等條件最終形成的一種施工技術。在公路隧道淺埋暗挖施工中,除了需要重視初期支護作用外,還應重視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施工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保證整體施工質量的同時,讓淺埋暗挖施工技術在今后得到更好的推廣,并在實際施工中發揮自身最大的作用。
[ID:01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