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艾紅
目前,我國正在從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要實現質量強國,人才質量是首要保證。高校向社會輸送的應該是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而大學生的綜合能力也越來越成為企業所看重和需求的。如何去評價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高低,就業能力是很現實的一個評價指標,也是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中的硬核能力。這個硬核能力的養成,體現和反映于大學四年的成長路徑。
大學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學生的思想更加多元化、習慣和價值觀也都會有很大的發展和改變,是人生中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折點,而大學教育又是決定學生職業生涯的重要砝碼。大學的育人功能不只是從知識的傳授中進行,更多是從社會性參與中實現。幾乎每個學生都有社會性參與的經歷,雖然參與的類型不盡相同,但在參與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探索不同社會性參與對就業能力的影響,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引導大學生進行社會性參與,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無論對于高校還是學生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
社會性參與,是指大學課堂以外,大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開發和鍛煉的一系列參與性活動。本文將大學生社會性參與劃分為四種,分別是創業參與、學工參與、社團參與和實習參與。其中,創業參與主要指學生參加的創業培訓、自己創業等實踐。學工參與則是參加學生管理的活動,例如學生會、班委等。社團參與主要涉及學生參加社團、有策劃組織活動等經驗。實習參與主要包括學生參與的與專業有關的短期實踐,偏重于自己找的實習工作種類。
根據USEM就業能力測量模型,就業能力可以通過四個方面來衡量,包括:專業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元認知。在本文中,就業能力的四個衡量方面分別為專業知識、關鍵技能、自我效能感、學習能力,就業能力的四個方面主要通過一些二級指標來衡量,具體如下:

表1 就業能力的二級衡量指標
本次調查采取隨機抽樣,從某高校大三、大四學生隨機抽200名,發放問卷200 份,回收196 份,剔除無效問卷10 份,有效問卷率達到93%,男女分別占比48.7%和51.3%。專業涵蓋文理藝術體育類,如表2 所示。

表2 各類專業調查人數比例表
通過對創業參與、學工參與、社團參與和實習參與對專業理解、關鍵技能、自我效能感和學習能力兩兩交叉分析,來探究社會性參與對就業能力的影響。表3 數據結果可知,高校學生的社會性參與和就業能力之間的皮爾遜相關系數是0.921,在0.01 水平(雙側)上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社會性參與總分越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也就越強。

表3 社會性參與和就業能力的相關分析
通過表4 中數據結果可知,創業參與對專業知識和關鍵技能的提高關系較弱,與自我效能感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呈現0.699、0.771 的中度正相關,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可能原因是創業參與需要更多的興趣引導,這類學生可以稱為實踐性的學生,他們有較強的自我效能感,并在創業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學工參與和關鍵技能、自我效能感呈現0.843、0.73 的相關性,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凡是有較多學工經歷的學生,都在統籌協作、自我認識、自信心和表現力等方面有較大的改變和提高。社團參與和就業能力的相關關系非常類似學工參與對就業能力的影響,原因可能是學工參與和社團參與較為相似,都是在一個組織中體現學生自我管理和服務大家的能力。實習參與和專業知識的提高呈現0.725 的中度相關,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與實習中所涉及的內容與專業知識有很大關系是相對應的。

表4 社會性參與維度與就業能力維度的相關分析
社會性參與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響,因此高校教育中要特別注重學生的社會性參與,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學工活動、創業活動和實習實踐。例如,在入學初期,多多鼓勵學生參與感興趣的社團活動和學工活動;多多開展各種創業課堂和完善創業基地建設,給學生創業提供更多的咨詢和幫助;加深與校企單位的合作深度,為學生進行專業實踐和就業實習儲備良好的企業資源。
當然,社會性參與是一個主觀的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與個人的性格有關,對自我的影響也是由很多因素綜合決定。但是,毫無疑問,社會參與對于大學生有就業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社會參與過程中的所思所學是任何課程給予不了的直觀感受,高校應該發揮引導作用,讓學生的就業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