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畫基
2020年年中,滬指依舊徘徊在3000點以下,A股江湖多少故事鬧得沸沸揚揚。要數跟咱們基民相關的話題,一是市場行情的變化和對策,當然這也是永恒的話題;二是爆款基金頻出的“怪象”和輿論焦點。
今天就來說說爆款基金這件事。
今年以來,募集超百億、比例配售的現象屢見不鮮,據統計今年已超60只基金一日售罄。
而爆款產品,絕大部分都是績優基金經理推出的主動權益產品,或者是有些品牌感召力強的公司發行品種。業內普遍預測這一趨勢還將繼續,可能會“經常性”有一些爆款基金出爐。
單純從規模的角度看,這對整個公募基金行業肯定是利好。目前權益基金規模只占整個基金業的24.71%,相比技術含量低的貨幣基金規模(占比53.28%)實在太少。
而中國權益資產作為當下全世界名列前茅的“香餑餑”,讓基金公司這些專業機構把主要精力放到管理債基、貨基上,難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因此,權益類爆款的出現,對于基金業發展來說是利好,那對于基民呢?
掃一眼某財經網站做的《百億爆款基金是否有利于投資者?》專欄,90%網友壓倒性地站在反對這邊。
這么多人反對,那爆款基金到底怎么惹怒了大家?主要總結兩點。
1.爆款產品普遍規模大,業績要打折扣
這是反對者最不看好爆款基金的理由,事實也有一些道理。舉2個方面的例子。
1)股大成本高
當發現心儀股票股時,因為規模大,買的資金量也大,在買入過程中,不能一次性買足的股數,只能選擇分批買入。
隨著每次大筆買入,股票價格也就水漲船高,硬生生抬高了自己的持倉成本。多次交易導致的交易費用,長久下來也不菲。
2)股大壓力大
其中一個就是選股壓力。就好比你拿1萬塊進股市和拿1000萬進股市,1萬塊買一兩只股票就配置好了;但拿1000萬,你必須買入多只股票分散風險。基金規模越大,就必須找到更多優秀的股票,選股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其實,基金規模過大或者過小,都會影響基金的業績表現,保持在適當的區間,更有利于基金經理的投資和交易。
2.“贖舊買新”亂象
這個就不是基金本身的鍋了,完全是銷售渠道的小九九在作祟。
近期多家媒體報道故事是這樣的:銀行代銷基金時,銷售費用(認購費、申購費和銷售服務費)全部歸代銷渠道即銀行,管理費及贖回費分成則需談判。
新基金一般認購費是不打折的,比如主動權益類基金,基金公司與銀行之間管理費五五分成,按普遍1.5%的管理費計算,那么銀行每年0.75%的管理費輕松到手。
這時候,引導客戶贖回老基金,買入新基金,是銀行短期利益最大化的選項。

1.有些爆款真是剛需
爆款基金同時也肯定是新發基金,而新發基金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明星基金,基金根據手下的明星基金,再發一只類似的基金。有些投資者會覺得老基金凈值高了,再往上沖勁不足;而新基1元每份,還有建倉期,應該潛力更大(這個想法,我們下期會用數據來檢驗對錯)。
第二類是基金經理根據市場行情或別的考慮新發基金,投資方向和手上的老基有比較大的差異。這種基金好壞就難說了,得具體分析。
第三類是專注市場新機會的“政策型”新基金。比如去年的科創主題基金、 剛剛火熱的新三板基金,如果你認可這種新機會,那這種新基金就是剛需。
2.“贖舊買新”要規范,但只是局部
據Choice統計,今年以來至5月底,基金業已新成立了11721.71億份基金,我們知道新基金都是1元每份,所以說新基金實實在在地拿到了11721.71億元。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的數據,5月底所有基金的總份額是162192.33億份,去年12月底136937.42億份,同期增長了25254.91億份。
想說明的是,在今年前5個月25254.91億份增量基金里,新基金占比是46.41%,另外53.59%都老基金貢獻的。
想個極端點的情況,所有新基金的份額都是銷售讓大家從舊基金贖出來的,那么公募基金整體規模應該是減少(因為贖回和申購都有費用損失),但事實是前5個月基金總規模增長了18.44億份。
“贖舊買新”對新基金銷量的影響可能被夸大了,不過抵制這種銷售誤導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散戶追漲的心理,這些年牛市頂點都伴隨著基金大賣的情況,因此有人簡單認為基金熱銷是市場高點的征兆。
但現在這個時點可就不靈了。其實在當前低利率的資產荒背景下,股市自然成了很多新人的選擇,權益資產對居民吸引力提升,而散戶資金通過公募基金入市,也是市場走牛的重要推手之一。
相比前兩次牛市,是不是有點因果倒置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