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無論何時何地,熱火朝天的火鍋是一個很棒的美食選擇,那火辣刺激的口感和菜品的鮮美滋味融合在一起的感覺是頂級享受。但在西漢時期的才子佳人有這樣的口福嗎?
辣的文化由來已久,早在《說文解字》中就有關于“辣”的解釋:從辛,刺省(省刺右刀)聲,乃指猛烈之辛味而言,故從“辛”。又以“朿”為刺之省,“刺”本作“戾”解,為舛逆之意;辣味入口,有“刺戾”意。
在很多古裝劇和小說里面都會有一個嗜辣的女主,餐桌上總是有很多紅彤彤的菜肴;或者,就如《美人心計》中竇漪房的房前曾掛有幾串紅艷艷的干辣椒,紅艷熱烈的顏色襯托得美人更是明艷動人。這些情節讓很多人誤以為辣椒在中國的食用史很悠久。
事實上辣椒最開始有5個品種,它們的原產地都在墨西哥,一直到明末才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引入中國,最初出現在浙江沿海和廣東沿海地區。
它第一次被文獻記載是在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的《道生八箋》中:“番椒,叢生花白,子儼禿筆頭,味辣包紅,甚可觀,子種”,當時它的名字是番椒。
“辣椒”這個名字最早是出現在湯顯祖的《牡丹亭》“冥判”一出的38種花卉雅號中,而在之前著名的《本草綱目》《蔬譜》等都沒有關于辣椒的任何記載。
它最早是作為一種觀賞植物被引進的,所以作為一種食用菜的時間更短。清代和民國各省方志中的記載,為歷史學家研究辣椒在清代的傳播路線提供了大量參考。
在康熙年間,貴州地區“土苗以代鹽”,作為代鹽,這時候辣椒才開始較大范圍地入菜。
到乾隆年間,貴州地區開始大量食用辣椒,并向周圍普及。嘉慶年間,開始有幾省通志記載將辣椒“種以為蔬”。
道光和同治時,貴州作為一個著名的食辣省,開始了“頓頓之食,每物必番椒”“四時一食”的日子,另外一個食辣省湖南也是在這時普及的。
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是以麻辣的調味出名的,但其實辣椒在川菜中的存在時間并不悠久。
晉朝的《華陽國志》已有記載“蜀人尚滋味,好辛香”,但都是花椒和姜蒜調制的,所以我的吃貨老鄉蘇東坡大概只能吃些姜蒜,而萬萬不可能吃到有辣椒的菜的。
一直到嘉慶年間的《四川通志》上才有了關于種植辣椒的記錄,但已經是“山野遍種之”;到了清末,傅崇矩的《成都通覽》中記載的辣椒已經成為川菜的主要調味料。
現在辣椒在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均有廣泛種植,成為很多人日常必備的一種菜肴和調味料,豐富了我國蔬菜結構,也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在辣椒傳入中國之前,是什么作為辣這一元素的代表存在呢?
1.茱萸
茱萸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曹植的《浮萍篇》中“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都有它的身影出現。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那天爬山登高時,手臂上會插上茱萸囊(插著茱萸的布袋)。茱萸別稱又叫“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
茱萸可以分為山茱萸、食茱萸和吳茱萸三種,都可以入藥。
山茱萸,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中,味極辛香,可以入菜,也是我國的傳統中藥材,有溫中、止痛、理氣的功效,可以治寒驅毒,所以古人認為佩戴它,可以去瀉去災。《風土記》中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御初寒”的記載。
吳茱萸,又稱“茶辣”和“漆辣子”,也是藥用為主,性熱味苦辛,可以做苦味的養胃劑、鎮痛劑和驅蛔蟲藥。
食茱萸在辣椒傳入中國之前,是川菜中最廣泛使用的辣味調料之一。在左思的《蜀都賦》中有過詳細描述:“其圃則有蒟蒻、茱萸。”這是茱萸在四川最早的記載。
而茱萸入菜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西周,《禮記·內則》中“三牲用樧(shā)”。隋唐時,茱萸、花椒和姜并稱為川菜的“三香”。
古時候四川人有一種很喜歡的食物叫魚鲊,就是用了茱萸。唐時四川詩人李欣喜歡在吃面時加茱萸,就像現在我們在吃面時加辣椒一樣,他還在詩中寫“湯餅茱萸香”。
從這可以看出無論是古代的食茱萸,還是現在的辣椒,四川人的嗜辣基因是一直存在的。
但是因為茱萸多野生分布在中低海拔山區與平地,常見于開闊地與次生林,采摘也不方便,處理工序也很復雜,所以隨著辣椒傳入,茱萸早已退出了調料界的舞臺。
2.芥末
我們現在吃日本料理時必備青芥末,其實中國也有芥末,而且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那時芥末就已在宮廷食用。中國的芥末從顏色上就能和日本的青綠色區分了。
中國的芥末是黃色的,又稱做芥黃,是芥菜(原產地是中國)的種子經過研磨得到的,其類型有40多種,以黃白黑三色最為常見。而日本的青色芥末大多是由辣根或者山葵研磨而成。這兩種芥末相比較,中國的黃芥末辛辣味較弱,比較柔和。
在明朝時,重陽節皇帝要在萬歲山(現景山)或者兔兒山(現在已經拆除,應該是在西苑)登高,飲菊花酒和吃迎霜麻辣兔。當時還沒有辣椒,而“非川菜”自隋唐之后很少用食茱萸調味,所以麻辣兔應該就是用芥末的辣來調味的。除了入菜,芥末還有治療風濕性疾病和調節月經的作用,古人在洗澡時用它和面粉調糊來治療麻疹。
3.扶留藤
扶留藤,是胡椒科的植物,果實成熟后氣味特別,味道辛辣。據《吳錄·地理志》《蜀記》等記載,古人常用扶留藤的葉子來裹檳榔吃。
孫機先生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介紹,“從商、周到明朝前期,中國糧食作物的品種大體是穩定的,但到了明代后期,由于新大陸的發現,美洲作物傳入我國,才使糧食作物中增加了新成員,進而改變了我國糧食生產的結構。”
誠如孫機先生所寫,從一個小小的辣椒就已經可以看出,新大陸的發現給世界帶來了多么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