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綸
最近,一位甜品師朋友向我咨詢:她在臺灣的烘焙老師計劃來大陸開設培訓課,蹭一波市場熱潮撈金是否可行?和這位烘焙老師一樣,我身邊做花店、做咖啡的朋友也或早或晚地開啟了他們的PBL培訓課程。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懷揣情懷的文藝店主此刻紛紛轉戰培訓市場了呢?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花店、書店和咖啡店這類以情懷為支撐的商業模式確實很難盈利。
從商業邏輯來說,不管是做高頻產品(低價高流量)還是做低頻產品(高價低流量),都是可以通過各種策略Run起來的。但這幾類“創業殺手”推出市場的產品往往都低頻低客單價。
先拿書店來說,書籍就是一種低頻且低客單價的產品。隨著互聯網電商的強力沖擊,做實體書店賣書賺不了錢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實體書店性價比與線上平臺的當當網和京東相差甚遠;實體書店在模式創新上比不過抓魚這種可循環的商業閉環;實體書店面臨巨大的物業壓力。因此書店生存實在是舉步維艱。
花店與書店相比可以說是共患難了,如果你有想個人開花店的沖動,最好把它扼殺在搖籃里,花店絕對是最難做的實體店之一。
首先,個人開花店很難談到一個穩定的供應鏈,甚至說個人是沒有跟供應商談合作的機會,因為一個店經營再好,拿的貨也有限。
其次,鮮花的存續期較短。一旦單體花店的銷量上不去,或者沒有辦法對進貨量以及周轉效率進行準確評估,鮮花很容易報損,造成虧損。
其三,鮮花行業本身難以存活,加之線上線下的競爭對手也很多,一方面性價比不如鮮花批發市場,另一方面產品更新速度和購買便捷度比不過“花點時間”這些線上平臺。
小資青年最愛的咖啡店同樣也面臨著相同的處境。很多人認為咖啡店毛利率不低,只要控制成本,應該不難賺錢。但實際上,對于傳統的單體咖啡店來說并不是如此。
咖啡館是一門很要流量的生意,因此對地理位置是強依賴,咖啡店在選址時往往要選擇流量大的地段,而流量意味著價格不菲。所以即使生意經營得再好,咖啡的翻臺率擺在那里,很難覆蓋昂貴的物業成本。
單店不好開,那么市場上一批像星巴克、誠品生活、西西弗這樣的品牌店是怎么賺錢的呢?
首先,品牌店一定是商業邏輯大于內在情懷的。他們基本上解決了最重要的流量和營銷問題,許多名人經營的品牌店,如許知遠的“單向街”、高曉松的“曉島”等,他們通過名人自身流量變現,其啟動環節是不缺流量的,前期和后期的營銷宣傳也不用多費力氣。
在商業地產意識到這類門店的流量價值之前,“單向街”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也是虧損狀態,靠創始團隊不停補貼才得以生存。直到前幾年,商業地產在互聯網電商的沖擊下,不得不求新求變,進行自身整改,淘汰那些缺乏品牌辨識度、缺乏人文氣息與生活情趣的店鋪。
生活方式類的實體店鋪,恰恰成為了商業地產吸引流量的抓手。它們所出售的不僅僅是實體商品,更是一種注重生活情趣、追求文化品位的生活方式。
一些商業地產為了吸引品牌實體書店入駐,不惜給出一折租金,甚至完全免費。言及在低租金拿地上的能力,更是為圈內所周知。阿那亞的馬寅在引進單向空間書店時,計算出單向空間在阿那亞新開一家店,每年幾乎要虧30萬元,于是直接補貼30萬邀請入駐,才有了“用一家書店探索海邊的文化想象”這一極具理想主義的空間。
由此可見,生活方式類實體店鋪,賺的是流量而不是錢。商業地產每年要投放大量的營銷費用來獲取流量,不如把這筆營銷費用拿來為具備強流量吸引能力的生活方式類店鋪買單,這就是品牌店的商業邏輯。
所以我們看到真正能夠生存下來的,是已經形成品牌效應,可以為商業地產帶來流量,來換取低物業成本優勢的品牌店。
那么,利潤越來越薄的小單體店怎么賺錢呢?
我在大理有一個開咖啡店的好朋友。我很喜歡去他那里,原因在于無論是咖啡產品的性價比,還是店鋪的裝修都很吸引人,并且他是少見的開店能嚴格做好成本控制的文藝青年。
但當我聽到他品牌人氣都很響的三家連鎖店鋪每年的利潤之和不過三四十萬的時候,簡直驚掉了下巴。他很明確地告訴我,做咖啡店,能做到這個利潤值已經是行業少有的了,真正賺錢的是開課。
靠做咖啡、花藝、甜品等美好生活方式積累的店鋪流量,只有轉化到高客單價的產品中,才能實現盈利和較快的現金回流。
PBL課程就是一種輕資產、高利潤、高客單價的方式。它是指以專業領域內的各種問題為學習起點,以問題為核心規劃學習內容,讓學生圍繞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一種學習方法。
所以,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生活方式類的所謂“名師”來撈金的現象。大家經歷了行業淡季發現,開店和做產品已經不賺錢了,那我就去做賣水的人吧。
我們說到的這幾種商業模式指向的目標是:學會開一家書店、咖啡店、甜品店、花店的技能和經驗。畢竟,有一家可以邊賺錢邊做夢的小店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但是,這些行業的資深從業者都尚且難以盈利,那學員們作為一個入門新人去開店,又怎么生存下來?
“文藝青年”本是一個褒義詞,但慢慢變成了中性詞,甚至貶義詞,這個世界對他們真的很殘酷。
創業圈的文藝青年指的是過于理想主義,而缺乏商業邏輯的天馬行空者。很多人想過,等攢夠了錢,開一家小店,店里有大大的落地窗,每天聽自己喜歡的音樂,伴著咖啡香窩,在沙發里慵懶地看書,然后呼吸新鮮的空氣,認識有趣的人。
可是,現實是骨感的,這種脫離商業本質,抱持著邊賺錢邊做夢的想法做事很容易虧損,難以持續。
如果你僅僅是單純喜歡這種生活方式,那不妨去參加性價比合適的興趣課程,培養一種業余愛好,不要被打著各類邊賺錢邊做夢幌子的“導師”再割一輪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