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譯詩 金春昌
遼寧省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民族民間舞正是其中優秀的代表,幾乎每個地區都有代表性的舞蹈樣式,而且很多舞蹈種類都入選了省級和國家級非遺名錄。近年來,在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遼寧民族民間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保護和推廣,這無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與此同時也要深刻認識到,與外部支持相比,這些民族民間舞只有形成自身的造血機制,逐步擺脫對外界的依賴,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而“雙創”則正是實現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遼寧民族民間舞“雙創”的必要性
遼寧民族民間舞“雙創”并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有著深刻必要性的。首先是自身傳承和發展的需要。遼寧民族民間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發展中,形成了一個自身的文化系統,這既是其價值和特色所在,卻也因為時代的變遷被當代人所接受。其之所以遇到傳承和發展困難,根本原因就是在于這種時代上的脫節。而通過“雙創”,則可以使其形式和內容得到改造和豐富,真正為當代人所喜聞樂見,為其注入全新的生命力。其次是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需要。進入新世紀后,世界文化呈現出了明顯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民族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得到了凸顯。遼寧民族民間舞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集中展示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追求、精神風貌和文化品格。通過“雙創”,可以使其價值和內涵得到當代化的展示,形成文化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站穩腳跟,為文化的繁榮和復興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遼寧民族民間舞“雙創”的可行性
遼寧民族民間舞的“雙創”并非是天方夜譚,而是有著充分可行性的。具體來說,可以從自身特點和外部環境兩方面來解讀。首先是自身特點。遼寧民族民間舞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其本身是具有包容性和超越性特點的。其蘊含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是永不過時的,并可以給今天的中國和世界發展以有益的啟示和借鑒。所以這種包容性和超越性特點,正是“雙創”的條件和基礎所在。其次是外部環境。遼寧民族民間舞之所以遇到了傳承和發展困難,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外部環境的變化。然而在今天,外部環境則又一次產生了變化,而且是一種積極的、良好的變化。近年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了“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的高度,全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和繁榮,遼寧民族民間舞正迎來了新的發展春天。
(一)融入當代社會生活
遼寧民族民間舞的“雙創”,是以當代社會生活為背景的,脫離了這個背景,“雙創”也無從談起。所以要將遼寧民族民間舞與當代社會生活全面融合在一起,使之真正為當代人喜聞樂見。對此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首先是面向日常生活。一提到遼寧的各類民族民間舞,多數人都有古老的、土味的感覺,這并非是其自身的錯誤,而是當代人對其創新、推廣的不力。所以要將“時代”作為遼寧民族民間舞 “雙創”的一個關鍵詞,在保留其形式和內容的特點上,注入全新的時代因素。比如遼寧的多個城市都對傳統秧歌進行了改編,以廣場舞和健身操的形式重新推出,獲得了理想的推廣效果,這就是一種成功的雙創。其次是面向市場經濟。產業化發展是遼寧民族民間舞“雙創”的必由之路,通過產業化發展,可以為“雙創”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逐步擺脫對外界輸血的依賴。而且產業化發展也是有多種路徑可選的,早期可以以旅游演藝、專場演出的形式發展,后期則可以逐漸向交通、住宿、餐飲等其它產業延伸,逐漸形成一個上中下游分明的產業鏈,獲得集群發展效應。最后是面向現代傳播。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將當代社會帶入了全新的傳播時代。對此要積極利用各種新的傳播技術對遼寧民族民間舞進行推廣和宣傳。以手機APP為例,這是當代人最常用的信息工具,對此就可以開發專門的遼寧民族民間舞APP,以文字、圖片、視頻形式對其進行全面的展示,并開設轉發和評論功能,讓受眾成為新的傳播者。此外還有各類公眾號、數字電視等,都可以讓古老的民族民間舞以全新的風貌呈現在當代人面前,展示出其特有的價值和魅力。
(二)打造旅游演藝精品
遼寧民族民間舞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個關鍵就在于全新元素的加入,只有內容上的豐富,才能為“雙創”打下最為堅實的基礎。在中國歷史和文化發展中,攬山水之幽,得人文之勝,歷來都被視為是最佳的文化體驗方式,但是受到歷史等原因的影響,文化和旅游卻始終沒有得到充分的融合。而在當代,從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到各類指導意見的出臺,文化和旅游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入融合著。為傳統文化注入了全新的元素,使其內涵和外延得到了豐富和擴展,兩者互動的過程,也正是傳統文化“雙創”的過程。所以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民族民間舞旅游演藝作為文旅融合的突破口,以秧歌為例,遼寧各地幾乎都有代表性的秧歌形式,對此就可以在一些景區融入專題秧歌表演,或者重新編排秧歌作品,觀眾白天可以游山玩水,晚上則可以觀看演出,成為文旅融合中的一個亮點。同時,為了保證旅游演藝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選是植根地方舞蹈文化。舞蹈旅游演藝的推出,一定要以民族民間舞文化本身為基礎,否則就失去了靈魂,更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其次是堅持自我創新。作為一種常態化演出,一定要注意自我創新,避免一次性消費。從實際情況來看,可以從局部和外圍兩個方面入手。局部是指對演出的某一個的環節進行創新,以積少成多,實現整體創新;外圍則是指不斷將新的地方景觀、舞蹈文化等融入到作品中來,給觀眾以常見常新之感。

(三)加快專業人才培養
遼寧的各類民族民間舞,從誕生之初就是依附于人或群體的意識和實踐而存在的。所以“人”既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雙創”的關鍵。缺少了從事和喜歡這門藝術的人,一切都將無從談起。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充分重視對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工作,在人才培養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中,則要從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繼續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為其“雙創”打下最為堅實的基礎。首先是對內。對內主要是指政府和文化部門,要加強對傳承人的幫扶力度。要給他們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助,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鼓勵他們收徒傳藝,讓他們感到自己所從事的這項事業,既能夠滿足生活的需要,也可以獲得周邊人以及整個社會的肯定和尊重。他們的這種努力和堅持,可以喚醒當地人對本土文化的記憶和熱情,形成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在當地形成良好的氛圍,并有更多人主動參與到相關活動中來。其次是對外。本地人的傳承固然重要,但是他們的素質、審美等相對滯后,難以為民族民間舞注入新的元素,并非是“雙創”的最佳人選。所以還需要眼光外放,培養更多喜歡和認可民族民間舞的人才。對此地方高校則是一個最佳選擇。高校音樂、舞蹈院系的學生,均具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正是最合適的人選。對此可以將民族民間舞引入到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在校內期間便對民族民間舞有充分的了解,畢業后可以直接從事相關工作。條件成熟后,還可以與相關機構簽訂定向培養協議等。這些新生力量的培養和加入,正是遼寧民族民間舞“雙創”的基礎所在。
(四)探索網絡IP模式
IP是“知識產權”的直譯縮寫,具體到遼寧民族民間舞來說,就是放權給不同的平臺、機構和媒介,允許和支持對方進行全面的開發。特別是在“互聯網+”的今天,網絡IP模式更為遼寧民族民間舞的“雙創”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首先是加強和完善數字資源建設。要對現有的各類民族民間舞資源進行梳理,并將其轉化為數字信息,為其在網絡世界辦理一張通行證。早在2015年,中國非遺保護聯盟就成立了大數據中心,旨在對每一項非遺進行編碼注冊,便于全世界的用戶進行查閱,包含項目名稱、特點、發展情況等,所以要暢通數字資源渠道,避免各種阻礙的出現。其次是加強網絡化和數字化展示。當代,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新發展,人們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獲得信息。這無疑是遼寧民族民間舞展示和推廣的新渠道。對此可以在專題網站或APP中,加入直播、VR全景展示等,讓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拉近其與當代人的距離。最后是發展數字產業。“互聯網+”時代下,應通過與電影、動漫、游戲的結合,打造遼寧民族民間舞音樂劇、紀錄片等,并將其以數字產業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受眾群體的擴展加快“雙創”的進度。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新目標,既注入了一支強心劑,更為今后發展指明了方向。對于遼寧民族民間舞來說,其歷史悠久,特色鮮明,且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關注和保護,更應該抓住這個新契機,探索出適合自身的“雙創”路徑,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刻的展示,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1]王藝霖:《習近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知行關系為例》, 《黨的文獻》,2016年第1期。
[2]楊丹妮:《傳統文化傳承視角下的民族民間舞蹈發展問題探討》,《北方音樂》,2019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