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民族聲樂,其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之間的關系具有統一性,尤其是民族聲樂作為有著極強綜合性特點的藝術學科之一,在其進行藝術創新發展的過程中,要求必須把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進行結合統一起來,不可單方面注重演唱技法而忽略了對藝術風格的追求,應加強對演唱基本功能的分析與研究,有效地將演唱風格與技法之間進行融會貫通起來,從而達到民族聲樂在這兩者之間的統一,從而促進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長遠發展。
(一)民族聲樂的演唱技法
民族聲樂中,研究者們非常重視對演唱技法的研究,并在研究與發展的這個過程中,逐漸在很多技巧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與進步,包括氣息、咬字以及發聲等,這些技巧的研究與應用有力推動了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與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統一。首先民族聲樂演唱必須具備演唱的基本功,即氣息的技巧運用。通過氣息的訓練過程,掌握如何通過氣息進行正確的發聲,并利用氣息對演唱作品所需要傳達的情感予以表現,這屬于民族聲樂演唱最基本的技能。氣息的作用來自對口腔、胸腔等這些發聲器官的訓練,讓氣息對發音的高低、快慢、長短、旋律、音調、強弱等有一個良好的控制。其次是民族聲樂演唱中相對更高的技法則是演唱者應具備高位置共鳴的技巧。
(二)民族聲樂的藝術風格
民族聲樂,其藝術風格也即是從總體上概括民族聲樂的特點、風采、情感等,這種藝術風格的表現,主要是通過民族聲樂的演唱者來實現,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結合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再創新,呈現出民族聲樂獨具特色、價值和魅力的藝術效果。
(一)中國民族聲樂的文化底蘊豐富而深厚
我國的民族音樂發展歷史十分悠久,并逐漸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而我國民族本身在思維模式、歷史文化、心理特性等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獨特性,而且音樂藝術領域的審美標準及藝術追求都比較質樸、親切,在這樣的文化藝術背景下,促使我國民族聲樂的形成了帶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演唱技法,逐漸也使得我國聲樂文化構成了屬于我國獨有的一種音樂藝術風格。
(二)中國民族聲樂有著完備扎實的演唱理論
藝術的不斷實踐向前發展,必須以民族音樂理論為基礎,我國民族聲樂的藝術理論發展基于傳統聲樂理論,并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借鑒、汲取了各種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及經驗,并循序漸進地構成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完整民族聲樂理論。藝術的發展源泉離不開實踐,我國在民族聲樂的歷史發展實踐過程中,逐漸積累和沉淀了非常全面、豐富的理論成果,并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我國民族聲樂的藝術理論更加發達、先進化,更具開放性、科學性以及實踐性。
(一)民族聲樂藝術風格的形成基礎是通過演唱技法予以實現
民族聲樂,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的形成需要運用正確、精湛的演唱技巧來實現,演唱技能的高低水平將對獨特藝術風格的形成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之間是一種正比關系。如果演唱者的演唱技法水平不斷提升,那么則對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掌握更加嫻熟,所具有的藝術風格包括主題、思想情感等詮釋的則更加全面和準確,且其藝術特點更為突出,所以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演唱者的演唱技巧直接決定了民族聲樂的藝術風格,演唱者在民族聲樂的演唱中,通過掌握正確的發音、氣息、咬字等技巧,表現出民族聲樂所具有的藝術風格,而且任何民族聲樂作品其情感和主題的表達,離不開帶有民族特色的演唱技巧,以此達到聲音與情感之間的統一,并讓聽眾也因此產生共鳴,也正是因為這種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而被聽眾們喜愛,這就要求演唱者必須掌握精湛的演唱技法,才能真正呈現出民族聲樂的那種音樂藝術魅力,所以民族聲樂藝術風格的高低與其演唱技法水平的高低有著相互影響和作用的關系,而且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是實現民族聲樂藝術風格實現的重要手段。
(二)掌握民族聲樂的演唱技法是實現藝術風格的最終目的
民族聲樂藝術在情感的表達上,并非完全是通過演唱技法來表現,也就是說在民族聲樂藝術中,演唱技法技巧并不是其真正的藝術魅力所在,而是這個聲樂作品所呈現出來的藝術風格,一個聲樂作品之所以能讓聽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于其藝術風格呈現出了情感上的飽滿、深厚和豐富,通過這種充滿了情感的藝術風格才能真正表現出音樂藝術的魅力與價值。若聲樂作品有著非常高超的演唱技法卻缺乏獨特的藝術風格,那么其作品的表達則比較空洞。在民族聲樂的演唱過程中,應根據藝術風格的需要,圍繞作品進行演唱者情緒、情感上的表達。而且,為了表現出更好的演唱效果,還要權衡音樂的美感、感染力以及共鳴的音樂藝術效果。對民族聲樂藝術的完美呈現,對其演唱技法的掌握只是一個開端,還需要接下來做好演唱技法過渡轉化到藝術風格的過程,這樣才能達到民族聲樂藝術演唱的最終目的和效果。
(三)對民族聲樂演唱技法的過分追求,將直接影響藝術風格的呈現

在民族聲樂中,雖其演唱技法的作用在其藝術風格的形成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演唱者在作品的演唱中太注重對演唱技巧的使用,那么可能對藝術風格產生消極影響。在民族聲樂的演唱時,太追求演唱技巧的使用,那么就會使得作品的藝術風格有一定的浮夸感、空洞或蒼白的效果,無法讓聽眾對其音樂藝術作品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價值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這就要求在進行民族聲樂演唱的過程中,不僅應具備精湛、高技能的演唱技法,而且還需要準確、恰當合理地運用這些技法,根據作品在情感與主題表達上的需要對技法予以正確使用,切記不可賣弄、炫技,不然則會對民族聲樂作品的藝術風格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無法凸顯出作品所具有的藝術風格。
(一)民族聲樂演唱者應全面、深入理解作品內涵
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需要演唱者對作品的內涵、主題、情感等多方面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才能真正在演唱中融入自我,并通過演唱準確傳達和表達作品的藝術情感效果。所以,這就要求民族聲樂演唱者應在演唱前去全面了解、體會和感受音樂作品所飽含的主題與情感,并通過一定的情境創設,使自己融入到這種音樂情感中,逐漸讓自己對聲樂作品的理解、表達更加準確、深刻。尤其是對聲樂作品中的演唱技法、情緒情感的表達等進行深入分析,引導自己在演唱中掌握到恰當的演唱技巧,然后準確拿捏與音樂作品相符的情感尺度,并在反復的演唱練習以及音樂設備的充分準備中,不斷完善演唱過程,真正為實現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的統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民族聲樂演唱者應積累更加豐富和深厚的經驗和閱歷
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任何一種藝術形態的形成都離不開社會生活的實踐過程。民族聲樂的演唱者要真正呈現出作品的藝術性,僅僅通過對演唱技法的反復練習是行不通的,還需要在自我成長的實踐發展中積累經驗和閱歷,從而不斷提升個人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力及音樂鑒賞能力,進而促使自己對音樂藝術的要求和標準更高。有了多種豐富多樣化的人生閱歷,才能在個人情感表達上更加充沛、貼切。例如,演唱者若經歷過別離的悲傷,那么在進行民族聲樂的演唱中才能真正表達出作品中那種離別的情緒、情感,從而為聽眾傳達這種情感的共鳴,不斷突出作品的藝術風格。
綜上所述,我國民族聲樂在發展過程中,其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統一性,作為民族聲樂的演唱者,應對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解讀和分析之后,從而在演唱中準確處理它們的關系,真正做到運用恰當的聲樂演唱技法來表達、弘揚和傳承我國民族聲樂的藝術風格、魅力及價值,促進我國民族文化藝術得到更加長遠、持久的向前發展。
[1]鄭璐:《略論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之辯證關系》,《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第135-138頁。
[2]韋菁《關于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的辯證關系探討》,《北方音樂》,2016,第4期,第16頁。
[3]周巍《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分析》,《北方音樂》,2016,第17期,第13頁。
[4]陳蓓《民族聲樂演唱中技法與藝術風格融合探究》,《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1,第6期,第9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