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 要]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2020年,連續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仍舊關注“三農”工作,繼續關注農民增收問題,繼續關注農業產業化發展。江蘇省射陽縣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要求來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讓農村能真正地實現鄉村振興,能真正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富民增效;射陽縣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9-10-3
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1]。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截至2019年初,我國共擁有近5.5億多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40%左右,也就是說,每10個人中有4人屬于農村人口?!叭r”問題始終是黨中央最為關心的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隨著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些關鍵時期的到來,2020年又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是確保精準脫貧工作圓滿完成的收官之年,對有效地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有著特殊且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江蘇省射陽縣高度重視“三農”相關工作,并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 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精神,緊緊圍繞農業融合、增效和農民增收、創業這一統攬目標,統籌謀劃、融合發展、精心組織、引導鼓勵及嚴格落實,優先保障對農投入,破解農村發展難題,優化農業發展環境,強化科技支撐,推進農業結構合理調整和產業化發展進程,使農業經濟初步形成產業結構優化、區域特色明顯的良好格局,進而取得了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富民增收工作階段性成效。
1 射陽縣農業產業化工作開展情況
1.1 壯大農業產業規模,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打造農業特色產業鏈
充分發揮射陽縣在農業資源方面的生產和地理優勢,把農業產業化發展與一二三產的招商引資項目結合起來,積極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特別是農業龍頭企業。
1.1.1 壯大現有龍頭企業。2019年,我國生豬市場受到了沖擊,這就對生豬的標準化規模養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需要對現有的經營狀況較好、生產環境安全、產品有一定市場、發展潛力較大的農業龍頭企業,有針對性地、保障性地落實扶持措施,特別是信貸支持,促使其名牌效應擴大、實力逐步增強、規模逐步擴張、資金鏈逐步完善及市場逐步擴大,使更多的農業企業逐步進入省市重點龍頭企業的行列,打造具有射陽縣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集群,最大限度地增強農業產業的輻射帶動力。
近年來,射陽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取得了相對穩定的發展。截至2018年年底,射陽縣農業龍頭企業總數已達227家,其中江蘇省級層面的農業龍頭企業新增2家,全縣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已累計達16家;鹽城市級層面農業龍頭企業新增17家,全縣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達48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總數居鹽城市前列。此外,2018年射陽縣新成立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有4家,其中2家在江蘇省股權交易中心農業板掛牌成為農業龍頭企業。
目前,射陽縣農業產業門類不斷拓寬,已形成蠶繭絲綢、糧油加工、禽畜加工、水漁產品加工、菜蔬脫水保鮮、石材木材加工、乳制品和功能性食品加工等行業。射陽縣積極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知名度的農產品品牌,一批龍頭企業相繼通過了ISO9000、HACCP、GAP、GMP等質量體系認證?!疤兆帧迸拼竺?、“鴻圖”牌生絲、“雙山”棉紗、“蘇墾”牌麥芽等農產品相繼取得了省名牌產品稱號;射陽大米、洋馬菊花等農產品通過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杰龍、華宏、慶緣康等龍頭企業商標喜獲省著名商標;射陽大米、雙燈、雙山、桃園家飾等商標獲中國馳名品牌商標[2]。
射陽縣這些已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正發揮著應有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1.1.2 培養、引進新的農業龍頭企業。圍繞大米、果樹、蔬菜、中藥材、蠶桑、食用菌和花卉等主導產業的種植、存儲、初次加工、二次加工等,培養、引進了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近年來,射陽縣新建設了四季大通水產、食為天糧食倉儲加工項目、信鉆黃桃加工等投資超千萬元的農產品龍頭企業,康仁蛋業、大米產業園、匯佳水產、艾生牧飼料、洪美食品、食為天糧油、夢之園菇業和大冠食品等一批新建農產品企業相繼投入生產。
1.2 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民生產性、經營性收入
加快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調減低效糧油作物、發展特經作物,發展設施農業0.107萬hm2,并且在保證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與上年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逐步調整并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工作,建設高標準農田。
“十三五”期間,射陽縣投資約4.48億元,重點實施臨海高等級公路、陳李線等交通干線沿線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1.433 hm2,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6個,建成美麗鄉村8個。截至2019年12月31日,射陽縣政府已經累計投入2.36億元,建成0.707萬hm2高標準農田,重點打造了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美麗鄉村8個。
2019年,射陽縣小麥總產量53萬t,667 m2產量427 kg,同比增1.9個百分點,小麥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98%。
實施“1358”工程后,射陽縣新增高效經濟作物農田0.547萬hm2,完成了54.7%的市下達任務;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0.233萬hm2,完成了97.2%的市下達任務。此外,射陽縣新增設施漁業面積273.333 hm2、稻田復合種養面積346.667 hm2,超額完成任務。
射陽縣開展了整治畜禽糞污專項行動,全面完成禁養區內養殖場(戶)關閉搬遷和限、適養區內養殖場(戶)規范整治;完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推動投入運營,確保通過省級驗收,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率達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在95%以上。
1.3 致力于農業產業提升,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
射陽縣打造上?!安嘶@子”基地,海河萬畝有機果蔬園和合德鳳凰現代農業園成功掛牌上海食品安全生產基地,海河萬畝有機果蔬園獲得上海農產品外延基地認證。在上海市開展射陽現代農業專題招商推介2次,簽約項目22個,協議投資38.82億元。
射陽縣聯合鹽城生物工程學校等大中專院校,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訓56期,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 701人次;與揚州大學、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合作開展農技人員培訓班9期、179人次,推進農村人口從事新業態。
射陽縣制定和完善10個特色主導產業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建成13個農產品質量追溯示范基地,新增綠色、有機農產品15個以上。
射陽縣使用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 247.55萬元,受益農戶1 365戶,補貼機具2 329臺,補貼資金和新購農機增量均位于全省前列、全市第一。
射陽縣新創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鎮5個,水稻機種水平在85%以上,高效植保防治能力達65%,增幅近5個百分點;新發展農機合作社2個。
1.4 抓好農村改革任務,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
射陽縣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動實施土地分置“三權分制”制度和宅基地“三權分置”政策。截至2019年5月30日,射陽縣已完成改革的村(居)123個,占總村數的54%。在開展改革的114個村(居)中,已完成成員身份認定的有102個,已進入“三榜”公示的有81個[3]。
射陽縣加強農村“三資”管理,建立縣、鎮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射陽縣加強對家庭農場的動態管理,對全縣家庭農場進行編碼錄入。射陽縣新增30家家庭農場,新注冊2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射陽縣加大對涉農資金的監管力度,保證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秸稈機械化還田補貼、稻谷補貼等涉農補貼及時足額發放到位。2019年上半年,射陽縣已經向上爭取涉農資金達3.44億元。
射陽縣完成新(改)建灌溉泵站103座,架設線路9.65 km,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02萬hm2,新(拆)建機耕橋125座,新建各類涵洞944座,新建機耕路124.60 km,栽植苗木1.4萬株。
2 射陽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入園項目不多,建設進度偏慢,帶動能力不強
合德“鳳凰農谷”園區的玻璃溫室運營細節還未敲定,與預計的運營時間節點差距較大;服務中心大樓周邊和主干道的綠化工作還未開展;洋馬“鶴香菊?!眻@區旅游業態偏少;海河“四季果香”園區缺乏省內外優新果品綜合展示項目;洋馬“鶴香菊?!眻@區主入口及周邊綠化任務還未完成;海河“四季果香”園區內部循環道路還未建設。
2.2 合作社運營不夠規范,帶動能力不強
規范運行的合作社不多,機制不夠健全,內控形同虛設。專業管理、經營人才不多,科技水平低,缺乏核心競爭力。雖然種植戶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是其理論知識和新科技的更新能力有待提高。
2.3 農業投入機制尚待完善
資金是聯系農業生產各個階段的重要要素。目前,國家主要在整體布局上進行投入,因此主要涉及大型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對地方、縣級及鎮村級的投入十分有限。而農戶會根據自身的利益需求投資建設基礎設施,但較為分散。當務之急是完善農業投資者和經營者的利益分配與合法權益保障制度,更多地吸納外資、工商企業資本、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建立多元化投資新機制,提早謀劃實施農業投資項目,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
2.4 農產品市場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一方面,目前射陽縣僅有富民市場這個大型的綜合農產品批發市場,市場體系還不夠完善,射陽縣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還未規劃在內;另一方面,市場信息的共享和服務覆蓋面不大,運用新技術的服務手段還跟不上,因而不能有效、及時、快速地將國內外、省內外、市內外的農產品市場、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郵政快遞公司及生產服務農戶有機地聯結起來,不能通過及時有效的互聯網、市場經濟信息來指導、組織生產、流通、加工、存儲和銷售等,存在生產與市場脫節等問題。
2.5 產業扶貧項目效益不夠明顯
2018年,射陽縣集中實施31個扶貧項目,個別項目到2019年3月才招標,還未完工;還有部分項目建設周期較長,未能按期建成并投產達效,資產收益扶貧的作用發揮不夠顯著。
3 農業產業化帶動富民增效的對策
3.1 堅持以工業理念抓農業,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
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必須走工業化生產和經營的路子。
一是必須把握住龍頭企業這個關鍵,不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扶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4]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個基本模式,集中精力和財力把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既打造了農業經濟中的亮點和典型,又延長了產業鏈。
二是必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實現標準化生產。以工業理念抓農業,就是利用有效的途徑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以企業化管理經營農業生產,把農業生產作為農副產品“生產車間”,在農產品生產程序、質量、規格、包裝等各個環節實現標準化生產,最終實現農副產品的轉化增值,由粗放型農業向集約型農業轉變。
三是培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一批全國叫得響的農業品牌,進一步做好青龍牌蒜薹、咯咯多雞蛋等農業品牌的提檔升級工作。同時,組織參加國家、省、市組織的農產品博覽會,進一步打響射陽縣農業名品。
3.2 堅持突出特色抓規模,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3.2.1 把特色調優。射陽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業特色資源豐富,我們在充分調研、認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選定以四明鎮為重點的糧食生產基地、以合德鎮為重點的蔬菜基地、以海河鎮為重點的果品基地、以洋馬為重點的花卉基地、以海通為重點的苗木基地以及以射陽港為重點的奶牛養殖基地等幾大基地作為立縣的農業主導產業,積極促進農業結構向這些優勢產業調整。
3.2.2 把規模調大。圍繞“一鎮一業”抓產業、“一村一品”創特色,大力發展優質稻米、綠色蔬菜、應時鮮果、名優水產等高效作物和特色品種,全面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模式[5],積極引導廣大農民向優勢產區集中,促使各主導產業都形成一定規模,有力地提高產品知名度和產業基礎實力。
3.3 堅持整合資源抓服務,打造農業經濟發展平臺
要想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必須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投入力度。
3.3.1 政策支持。對龍頭企業、生產基地、種養大戶及整個農業產業化體系,采取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例如,在支持農業龍頭企業上,實行優先保證用地、封閉建廠、統一收費、信貸支持、稅費減免以及提高經營者政治待遇等優惠政策。在支持農業種養基地上,開辟運輸“綠色通道”,對主要農產品注冊商標,統一對外宣傳,養殖小區占地、用水、用電按種植業對待等。
3.3.2 資金支持。射陽縣形成了以聯社貸款資金支持為主、財政資金支持為輔、社會各界集資為補的支農資金投入體系,為促進產業更快發展,確??h財政安排支農資金逐年增加,縣聯社將新增貸款用于支持農業。
3.3.3 科技信息支持。爭取用兩三年時間,推進農村信息化平臺建設,為所有農業特色產業村配備電腦,為農民提供農業網絡信息服務。深入實施農村“雙新雙創”,加快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健全150個益農信息社,打造成“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基礎性工程和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示范平臺。依托縣農業信息服務中心,整合縣內涉農部門信息和培訓資源,完善射陽縣的縣鄉村戶四級農技推廣體系,大力推進技能型農民培訓工程,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內培外引,加大農業農村人才培養教育力度,建立一批農業科技創新、技術示范推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業創業科技團隊,加快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民致富本領。
參考文獻
[1]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8(1):18.
[2]江蘇農產品批發市場網/江蘇農經網.射陽縣全力推動農業龍頭企業提檔升級[EB/OL].(2019-05-23)[2020-03-11].http://www.jsnjw.com.cn/Item/65262.aspx.
[3]射陽縣人民政府.縣農業農村局多措并舉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EB/OL].(2019-09-20)[2020-03-11].http://sheyang.yancheng.gov.cn/art/2019/9/20/art_12118_3239172.html.
[4]食品商務網.樂陵新興調味品振興一方經濟[EB/OL].(2007-06-15)[2020-03-11].https://www.21food.cn/html/news/13/172772.htm.
[5]李煒.聚焦農村富民增收 夯實鄉村振興之基[J].江蘇農村經濟,2018(8):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