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菊梅
[摘 要] 樟子松是一種原生于東北地區的速生木材,具有耐寒、耐旱、適應性強等特點,是營造防護林、觀賞樹、速生木材的良好樹種選擇。病蟲危害是樟子松種植的最大障礙。無論是作為觀賞樹種、防護林還是經濟林,病蟲害防治都是樟子松種植管理的重要內容。本文主要論述樟子松種植關鍵技術,介紹一些常見的樟子松病蟲害,針對具體病蟲害探討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樟子松;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 S791.253;S763.7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9-67-3
樟子松又叫黑河赤松、蒙古赤松,是一種樹形高大的常綠喬木,原產于黑龍江大興安嶺海拔400~900 m山地及海拉爾以西、以南一帶沙丘地區。因其樹形觀賞性好、四季常綠,常作為園林觀賞性植物。又因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快、材質好,使其成為經濟林和防護林的最佳樹種選擇。樟子松的生長習性、植物特性、木材樹形使其具有多種應用價值,同時成為北方地區防沙固態、綠化造林的常選樹種之一。近年來,樟子松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在城市綠化、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樟子松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對于擴大樟子松種植面積、優化樟子松種植管理和提高其應用價值有著重要的意義。
1 樟子松種植要點
1.1 選地
科學選地是提高樟子松種植質量的重要條件之一。地塊要根據樟子松的生活習性進行選擇。無論是育苗還是栽植造林,選擇適合樟子松生長的土地條件有助于提高樟子松的成活率,促進其快速生長。樟子松喜光、耐旱、耐寒,最適合在沙質土壤或沙地生長。樟子松屬于根深性樹種,一般根深1~2 m,最深可達4 m。移栽樟子松的土地應具有較好的排水性和較深的土層[1]。黏土地和可溶性鹽類超過0.12%的土地不適合樟子松生長。土壤貧瘠條件下樟子松雖然也可成活,但是會影響其長勢。以上習性可為樟子松育苗和移栽土地選擇提供參考。建議育苗地要選擇排水性良好、采光充足的沙質土壤;造林地要選擇北方地區向陽的坡面,以沙質土壤為宜。
1.2 育苗
1.2.1 選地。樟子松育苗時應選擇肥沃、排水性良好、采光較好的沙質土地。
1.2.2 整地。為了提高出苗率,要對育苗地進行翻耕、平整。沙質土壤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可人工增加沙土層來提高育苗成活率。
1.2.3 施底肥。施底肥是為了給種子萌發提供充足的營養。底肥一般以有機肥為主。
1.2.4 種子處理。為了防止感染病蟲害,同時為了促進種子快速萌發,需要在播種前對樟子松種子進行處理。播種前7 d對樟子松種子進行消毒處理,之后浸泡于50 ℃的溫水中24 h。浸泡后自然晾干,每天清洗一次,連續7 d。7 d后樟子松種子開裂50%以上時即可下種。
1.2.5 整理苗床。下種前需要對苗床進行整理,增加厚度約15 cm的沙質土壤,并鋪撒一層腐熟有機肥,苗床澆透水一次。
1.2.6 下種。樟子松的最佳播種期為每年4月中下旬。下種時土壤溫度要求為8~12 ℃,株距3~5 cm,行距為10 cm[2]。
1.2.7 管理。下種后要做好水肥和除草管理。適當施肥,建議667 m2施優質農家肥10 t,干旱時少量澆水。
1.3 選苗
樟子松造林、移植時,苗木質量是影響其成活率和長勢的重要條件。為了提高造林和栽植的成活率,要選擇質量較好的樟子松苗木。一般一二年生樟子松可進行移栽,具體要根據栽植需要選擇苗木樹齡。同年生的樟子松苗木,首選壯苗造林或移栽。同時,要檢查苗木是否有病蟲害,剔除有病蟲害的苗木。并要結合造林規格和立地條件選擇樟子松苗木。
1.4 栽植
1.4.1 栽植時間。一二年生樟子松均可進行移栽,以二年生幼苗為最佳選擇。移栽的最佳時間為每年4月中上旬,其次為每年8月中下旬。造林移栽在一般選擇4月,園林景觀移栽在4、8月進行皆可。
1.4.2 栽植地點。樟子松栽植應選擇開闊、光照充足、排水性良好的地點。一般樟子松用于北方經濟林造林、防護林造林及北方城市園林景觀營造。
1.4.3 栽植規格。這里的栽植規格主要指經濟林及防護林的造林規格。一般建議經濟林造林規格為1.2~1.6 m,防護林可根據防護需要增大行間距[3]。
1.4.4 栽植方法
1.4.4.1 機械造林。機械造林適合在地勢平緩的沙土地上實施,相對于人工栽植而言成活率稍低,一般成活率在70%~90%。機械造林的優勢為苗木栽種深度深、效率高、壓實緊,栽植規格標準化。
1.4.4.2 明穴栽植。明穴栽植屬于傳統的苗木人工栽植方法。對于一二年生樟子松苗木,人工用鐵鍬挖坑,長寬各為30 cm,深度約為40 cm。栽植時將樟子松苗木放于土坑中央,人工扶正,在樟子松苗木四周覆土填平土坑并壓實即可。該方法的優勢是栽植過程對苗木根部損傷較小、成活率高,缺點是栽植效率低。
1.4.4.3 簇植。簇植是一次性栽植3~5株樟子松苗木的方法。該方法常用于貧瘠干旱沙土地栽植,要求栽植規格大于50 cm×50 cm,苗木呈三角形分布,栽植間距約為30 cm。簇植主要是為了預防樟子松栽植失敗,提高樟子松苗木成活率。采用簇植法栽植樟子松時可適當加深深度,提高深植比可將樟子松成活率提高10%~15%。
1.4.4.4 垂直壁法。垂直壁法是一種高效率的人工栽植方法。挖好第1個坑后由一人將樟子松苗木扶正垂直在坑一側,在第1個坑的對面由另一組人挖第2個坑,第2個坑的土用于回填第1個坑。第1個坑填滿后第2個坑挖好,將第1個坑土壤壓實,繼續栽種第2棵樟子松,以此類推繼續栽植。垂直壁法的坑深約40 cm,下口寬約15 cm,上口寬約35 cm,上口寬度大于下口[4]。該方法的栽植優勢是效率高、人工栽植標準化程度高。
1.4.4.5 隙植法。隙植法是一種高效栽植樟子松的方法,適合小苗木移栽。采用隙植法需要使用特殊的植樹鐵鍬,這種植樹鐵鍬的深度約為50 cm,上口寬于下口。栽植時,用鐵鍬插入土壤別開寬度約10 cm的縫隙,將樟子松苗木放入縫隙中,輕輕晃動樟子松苗木,使其靠近縫隙的一側,將苗木從上往深推擠。苗木接近土壤底部時再拔出植樹鐵鍬,用腳踩實苗木周圍的土壤。采用隙植法造林時,樟子松間距約為10 cm。該方法的優勢是操作簡單、栽植效率高。
1.5 栽植后管理
樟子松栽植后初次澆水在兩三周后,具體澆水時間根據天氣而定。無雨水的情況下,栽植2周后初次澆足水一次;有降水的情況下,3周后澆水或延后澆水。栽植第1年不用施肥或半年后施少量的有機肥,第2年5—7月為樟子松的快速生長期,此時幼樹對于營養物質的需求量較大,可進行追肥一次。干旱地區平均2個月澆一次水。此外,要加強病蟲害監測與防控,特別是經濟林與防護林易感染病蟲害,需要定期查看,提前預防,及時控制。
2 樟子松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
2.1 松苗立枯病
常見的松苗立枯病有根腐型、莖葉腐爛型、猝倒型、爛葉型4種類型,具有較高的傳染率。該病害多發生于一至三年生樟子松幼苗,以一年生樟子松幼苗發病率最高,其次為二年生、三年生。該病主要特征為根部腐爛、莖葉腐爛、枯死、發生枯葉,病原為絲核菌和尖孢鐮刀菌,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發生率較高。該病害應以預防為主,多在育苗期進行預防,采用30%蘇化911乳油720 mL兌水500 kg噴灑苗床,采用噴壺噴灑即可[5]。
2.2 油松球果螟
油松球果螟為一年一代生害蟲,發生時間為每年5月,幼蟲通過蠶食樟子松嫩梢和二年生球果獲取營養,危害葉、果。該蟲害以藥物防治為主,在每年5月幼蟲高發期,用40%樂果乳油400倍液或50%敵百乳油1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3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 500倍液進行防治[6];成蟲期每7 d噴灑1次6%可濕性六六六200倍液。油松球果螟的天敵為赤眼蜂,也可通過放赤眼蜂進行防治,放蜂約15萬頭/hm2即可達到較好的防蟲效果。
2.3 落葉松毛蟲
落葉松毛蟲每年繁殖1代,于每年4月中旬為害,寄生于樟子松葉部,以蠶食松葉為生。該蟲害的最佳防治時間在冬季,以樹干涂白為主。采用硫磺粉、生石灰、鹽、水制成的混合料涂抹樹干,涂抹高度約為1.1 m,可有效起到殺蟲和防凍害的雙重作用。
2.4 松縱坑切梢小蠹蟲
松縱坑切梢小蠹蟲為一年一代生害蟲,冬季主要在樟子松的樹干基部或樹皮下越冬,來年開春在樹皮下產卵。成蟲侵入根部或飛向樟子松嫩葉吸食營養物質,導致樟子松衰弱、枯死或倒地。該蟲害侵害范圍廣,一般在衛生環境較差、立地條件較差的陽坡病害發生時間較早、周期較長、病害較為嚴重。松縱坑切梢小蠹蟲的天敵是啄木鳥,因此可通過在林地放入逐木鳥保護樟子松林地[7]。
3 結語
樟子松種植的關鍵在于選地、選苗以及正確的育苗、栽植及病蟲害防治管理。種植樟子松時,首先要確定種植的目的及其種植區域,然后因地制宜地實施育苗,選擇栽植方法。松苗一兩年即可移栽,松苗移栽一般在春秋期間進行,具體的栽植方法及栽植管理根據栽植環境選擇。幼苗期間樟子松最易發生病蟲害,因此在育苗期間要加強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樟子松幼苗期間常見的病蟲害包括松苗立枯病、松梢螟、油松球果螟、落葉松毛蟲、松縱坑切梢小蠹蟲等,要結合其發生時間、發生周期、發生規律進行有效防治。
參考文獻
[1]張玉玲,田斌.樟子松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林業科技情報,2019(3):72-75.
[2]楊偉,王文兵.樟子松育苗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淺談[J].農業與技術,2018(16):175.
[3]黃耀嬌.談樟子松育苗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山西農經,2018(10):77.
[4]江建立.樟子松育苗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8(9):209.
[5]劉微,李慧穎,李淑娟.樟子松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7(19):133.
[6]徐永勝.樟子松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5(7):276.
[7]張卓.樟子松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0(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