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夢迪
摘 要:《指南》中提出:“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一般不少于兩小時,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季節交替時要堅持。”但在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下,基于小班幼兒的年段特點,更多以情景化開展體育活動,游戲性較高,但機能鍛煉較少,那如何開展戶外活動既能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方式又能充分鍛煉幼兒的身體機能呢?
關鍵詞:戶外活動;小班幼兒;體能發展
正文
戶外活動是以教師直接或間接指導的在戶外開展的集體或分散活動。是以基本動作、器械活動及各種體育游戲為活動內容的體育活動。體能是通過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靈敏等運動素質表現出來的人體基本的運動能力。這里運動能力包括走跑、跳躍、投擲、平衡、鉆爬等。
一、觀察研究,困惑梳理
戶外活動是幼兒每天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基于一段時間的戶外觀察,對接《指南》健康領域中動作發展的三條目標:“目標一:具有對應的平衡能力,動作協調、靈敏。目標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目標三:手的動作靈活協調。”我們發現小班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略有缺失,概括如下:
1、幼兒的體能發展存在不平衡的現象,如在投擲、平衡等方面能力比較欠缺。在現有的戶外活動中,大部分活動以促進幼兒協調的能力,例如推皮球,輪胎等鍛煉不夠全面。
2、教師對戶外活動設計比較單一,對材料的運用不夠充分。教師對于幼兒的體能現狀了解較少,不能具有針對性地設計活動內容,缺少選擇匹配材料的經驗和支持幼兒使用的策略。
二、現狀分析,追溯根源
通過詳讀指南,篩選關于幼兒體能發展的相關內容。2019年在5月5日,在戶外活動時間,我們對盤龍小班幼兒進行了一次體能測試。根據測試結果,教師們進行討論分析,探索導致現狀的原因有:
1、人口集中化。因人員的集中,人流較大導致等待時間較長,活動空間的減少。其次,因家長的工作繁忙導致沒有人陪同幼兒進行體育鍛煉,對應減少鍛煉時間,幼兒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各類電子產品。以上問題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幼兒園,老師以安全為理由不斷減去孩子運動時間。
2、鍛煉隨意化。在不同的幼兒園,不同的班級中,開設的體育活動課程沒有統一的大綱標準,教師根據自身經驗和理解進行活動組織。教師缺少專業的體能教育訓練則不能給與幼兒正確的技巧和觀念。
3、組織單一化。在測試項目中,幼兒的四肢力量和耐力比較薄弱。分析原因有兩個:(1)幼兒園相關的游戲比較少,幼兒缺少機會鍛煉。(2)幼兒有相應的機會鍛煉,但因為缺少方法和怕累,容易放棄,達不到一定鍛煉量。
三、策略調整,積極引導
在發現問題后,我們根據《指南》羅列幼兒與體能相關的目標,隨后搜索、篩選適合小班幼兒的體能活動,努力結合已有的相關場地和材料,幫助教師在適合的場地,有目的的使用各類資源,促進幼兒的體能發展。經過一周時間的討論和梳理,我們形成了《盤龍小班戶外活動內容策略使用表》。
如何整合小班幼兒戶外活動呢?通過抽樣調查,我們決定將此次活動與幼兒上午戶外活動、中午散步活動以及下午自主的體育鍛煉相結合。如每日的戶外活動時間進行有效且持續的體能鍛煉。每天散步時分,和幼兒針對場地及活動內容進行交流分享。下午自主的體育鍛煉,則以查漏補缺的形式進行班本化的設計。希望在盤點小班戶外活動的軟質地、硬質地和后院木質地里,通過調整每個場地配備的材料,個性化的調整活動內容,能更有針對性地促進班級幼兒的體能鍛煉。同時結合實踐,教師同步進行自我的觀念轉變及能力發展,如:
1、尊重幼兒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的活動內容。
教師需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對活動的內容進行篩選。通過參考專業書籍,了解該年段幼兒所處能力發展水平,再選擇合適的走跑跳鉆爬等活動。活動過程中要注意動靜交替,小、大肌肉的同步發展,以及身體預熱和自我保護等。
2、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選擇趣味的活動方式。
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游戲,所以戶外活動活動中,教師通過營造趣味的活動情景,引發幼兒積極鍛煉,如策略表中“小青蛙跳荷葉”“猴子摘桃”等。但切不能因過度重視游戲情境而缺少戶外活動體能運動的量。
3、助推幼兒的全面發展,選擇多元的活動材料。
在現在的活動中,我們經常提供一些低結構的器械。此類器械擁有功能性,可以進行一物多玩。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方式使用器械,或者利用不同器械組合開展鍛煉。如面包棍當飛鏢來投射或組合當拱門鉆跑。
四、科學鍛煉,機能發展
經過一個月的戶外內容調整,幼兒通過豐富多元的活動內容,充分促進了上肢和下肢的力量訓練。教師們能在轉變觀念,因地制宜地選擇器材調整內容。在情景和體能并重的戶外體育游戲中,小班幼兒對與戶外活動的興趣得到了增強,體質也逐漸提高。并且在這次探索中,我們了解戶外體能鍛煉對幼兒的重大意義:
1、鍛煉幼兒的體魄,促進其發育
運動能使幼兒身體機能得到鍛煉,從而促進其生長發育。尤其是在陽光下或戶外進行體育活動對幼兒意義重大。例如,可以幫助幼兒促進鈣的吸收,骨化的完成,加快血液循環,提高幼兒在不同氣溫條件下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等等。
2、發展幼兒的動作,促進其協調
結合課程游戲化的形式,我們將鍛煉融入情景,同時加強這些基本動作的訓能, 不僅使幼兒具有強烈的興趣和自豪感,也能使他們的動作得到正確的鞏固,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更加靈活自如地支配自己的動作。
3、培養幼兒的意志,促進其品質
在體育活動中往往要求幼兒要勇于挑戰一些看似的不可能。例如在測試“能雙手抓握懸空吊起10秒左右”的過程中,許多幼兒都說自己做不到,覺得時間很長,但是在給予鼓勵后,很多孩子堅持了一下下就證明了自己的可能。所以在體能鍛煉中,鍛煉的不僅是身體也是意志,培養的更是堅持不懈的品質。
總之,有效促進小班幼兒體能發展是一個長期連續的過程,探索其有效促進策略,也是幼兒教師不斷積累、總結經驗、提升能力的過程。
五、存在問題及今后打算
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鮮活生動的案例讓我們了解到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是讓孩子變得強壯、聰明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同時體育鍛煉不能因噎廢食,因為缺失才更需要加強鍛煉,但只有科學規范的內容,才會讓孩子受益終身。讓簡單的材料和多元的玩法相碰撞,將基本技能與游戲方式相結合,激發小班幼兒戶外活動的高漲熱情。當然,在我們實踐過程也存在許多不足和許多需要調整的地方,如:
1、實踐時間的把握:因四月開題,五月實踐,六月梳理,整個活動僅延續一個半月的時間,關于幼兒平衡能力的成長肉眼可見,而對于一些耐力和持久力的活動,進步還不是特別明顯。進入中班后可以定期且有目標的進行鍛煉。
2、家長資源的卷入:擴充時間的另一種方法還包括卷入家長資源,幼兒飯后散步的時間,幼兒周末空閑的時間,可以讓家長與孩子共同進行一些親子鍛煉的游戲,不僅可以增進親子時光,也可以讓家長更加關注幼兒的身體素質發展。
3、活動內容的細化:本次活動中,我們根據場地規劃內容,后期我們還可以細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如爬行區、跑跳區、騎行區,充分利用場地資源。在本次活動中我們還是以便攜式的材料為主,進入中班后,可以更多元地挖掘億童建構材料的功能,為幼兒體能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安志慧.戶外活動促進小班幼兒體能發展的思考[J];教育革新,2016年第2期:75.
[2]陳靜.要體現幼兒體育的特點[J];幼兒教育,2010年10期.
[3]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4]劉英龍.幼兒體能測試結果質量分析[J];學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