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美華
一、本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1.核心概念的界定
師生有效互動:在本課題中是指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圍繞教學目標和實現教學價值而進行的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的對話、溝通、理解的過程。師生有效互動以師生雙方的相互作用為前提,綜合教學環境中各種要素的作用,同時還應強調教學情境、重視教學動態生成性。
2.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1)關于師生互動模式和類型的研究
國內對于師生互動模式和類型的研究文獻,多從社會學角度出發。例如,吳康寧等人從互動的主體角度作為出發點,將教師的行為對象進行了分類,第一種指教室直接同單個學生進行互動;第二種則是學生分為小組的形式,教師與小組進行互動;第三種則是字面意思,教室與班上全體學生進行互動,具體表現在課堂授課,評價,教學等多個方面。從教師行為屬性的角度出發,也將互動分為三大類,“控制-服從型”,“控制-反控制型”以及“相互切磋型”。第一大類是傳統且典型的師生互動,在教學過程中,這是師生行為的主要屬性,對于課堂而言,教室在其中的社會學本質即為控制,同理,學生應當扮演的角色應具有服從的屬性,這種屬性控制學生回應教師的期待。第二種的情形發生頻率較小,當學生的一方脫離了控制,變得不服從,此時局面就轉變為控制-反控制局面了。當情況繼續惡化,教室與學生都承受著課堂之上來源不同的壓力之下,使得相互對抗朝著相互磋商的方向發展。
(2)關于師生互動影響因素和實施策略的研究
在師生互動影響因素方面,大多數相關研究者認為可以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大類。教師和學生是師生互動的兩大主體,兩大主體及兩者的相關關系是主觀因素的集中表現,教師方面主要包括教師自身的職業水準、專業化程度、教學理念、教師自身的職業期望、教學反思能力等等,學生方面主要包括學生性格特點、學習態度、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等。有學者對師生關系類型對互動質量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認為師生之間“伙伴式關系”和“民主協商式關系”時,師生互動質量比較高。在客觀因素方面,有學者指出班級規模較小時互動質量較高,還有以下學者對班級物理環境如座位安排、教學設備、教室裝飾等對互動質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在師生互動實施策略方面,高原認為教師應融入到學生之中,與學生保持主體地位平等、情感上的相互融通;陳慧芳認為應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經常以學生的視角看待教學中分問題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
3.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從已有研究成果上來看,現階段開展師生互動的研究很多,但大多的研究文獻是從宏觀的層面對實時互動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針對小學低年級語文這一特定學科階段的實證研究非常少,本課題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出發,對小學低年級語文低年級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能夠豐富小學低年級語文學科師生互動研究的相關理論,能夠為小學低年級語文低年級教學師生互動實施提供實踐參考。
二、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假設和擬創新點
1.研究目標
本課題研究從現階段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廣泛存在的問題入手,從互動內容、互動方法、互動策略等角度提出提高師生互動實施效果的有效途徑,從而提升低年級小學低年級生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2.研究內容
本研究將解決“如何提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有效性”問題,這一問題也是本研究的核心主旨,依據研究目標和相關研究分析,得出以下具體的研究內容:
第一,對國內外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師生互動、師生有效互動、師生有效互動方法;
第二,當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師生互動現狀。包括課堂教學中互動的基本類型、互動效果等情況;
第三,當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通過對互動類型、師生互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對問題進行分析;
第四,提出提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3.研究假設
現階段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的開展情況:師生互動類型主要有師個互動、師班互動、師組互動、生生互動;互動方式主要包括語言互動和非語言互動,語言互動方式主要有課堂提問、課堂講解、課堂評價、課堂秩序維護等,非語言互動主要包括表情、手勢、體態、眼神等;在互動內容方面主要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開展。
現階段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師生中互動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學生參與面比較窄,經常參與互動的學生占比較少;二是互動形式單調,師生互動多、生生互動少;三是互動缺乏深度,互動多停留在淺層次的互動;四是互動對象不公平,優勢學生互動多,弱勢學生互動少;五是互動秩序混亂,缺少計劃性、組織性;六是部分互動具有表演性質,華而不實效果不佳。
4.擬創新點
研究視角上的創新:通過查閱數據庫文獻可知,從已有研究成果上來看,現階段開展師生互動的研究很多,但大多的研究文獻是從宏觀的層面對實時互動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針對小學低年級語文這一特定學科階段的實證研究非常少,本課題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出發,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具有研究視角上的創新。
三、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研究思路
本研究將循著“理論分析”到“實證調查”再到“理論分析”的總體思路展開研究。首先大量查閱教育學相關書籍,梳理出近年發表的關于課堂教學中實時互動研究的具體狀況。在此基礎上,分析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的途徑與方法。然后設計具體的調查問卷,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目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開展的基本情況。然后,分析現階段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實時互動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的策略和方法。
2.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文獻研究是進行選題研究的基礎。課題組成員通過對相關學術期刊、教育網站和相關數據庫的檢索下載,對相關的刊物、著作、書籍、論文進行閱讀分析研究。
訪談法:訪談法主要選擇相關教學研究專家、小學低年級語文一線教師為訪談對象,從多元評價主體的角度了解當前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采用的方法和實施現狀、以及進行效果評價的標準。
3.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探索性階段(時間)
1)確定課題組成員;
2)資料收集分析,做好課題策劃;
3)做好調查研究,進行課題論證;
4)撰寫課題報告,申請立項;
5)制定課題的研究方案和計劃;
6)組織理論學習,啟動研討。
第二階段:驗證性階段(時間)
1)召開課題研究小組會議,啟動課題研究,明確相關研究任務;
2)根據課題研究方案,通過組織實施相關的活動(如問卷調查等),及時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調控,不斷完善操作過程。定期召開研討會,總結交流經驗。
3)完成相關實驗數據和實驗材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撰寫教學案例、論文、階段小結。
4)形成階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階段:實踐總結階段(時間)
1)收集整理實驗資料,針對研究材料撰寫論文;
2)匯總階段性成果,撰寫實驗報告(課題總結);
3)評價、成果展示(組織結題鑒定),結題,實踐總結,推廣經驗;積累研究資料,進行理論分析,召開結題報告會;撰寫成果論文。
4)撰寫結題報告;
5)推廣實施。
四、預期研究成果
研究報告:《“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的教學策略”研究報告》;
研究論文:《提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