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
一、緣起:基于小班角色游戲的現狀
小班幼兒正處于角色游戲初期,常常導致角色意識弱或缺乏角色意識,游戲情節單一,缺乏與同伴的互動,自顧自玩或無所事事的現象。對于角色扮演只有爸爸、媽媽,看到的游戲內容就是爸爸或媽媽在燒菜,然后把飯菜裝盤放到桌子上;有的在桌子旁坐著,看到菜上來就趕緊“吃”;有的一手抱著娃娃,一手拿著奶瓶在喂……這些游戲行為都是獨立的,而且角色和角色之間基本沒有互動、交流。
【案例鏈接1】
進入娃娃家,在十分鐘內,看到了三位幼兒持續性的游戲行為。辰辰選擇了當爸爸,在他最喜歡的小灶臺上燒飯,他一只手拿著鏟子不停的在鍋里翻炒,一只手拿著一個盤子,隨時準備把炒好的菜裝盤;航航選擇了當媽媽,他左胳膊懷抱著娃娃,右手拿著奶瓶,嘴里輕聲的說著:“寶寶趕緊喝奶哦,喝完媽媽哄你睡覺……”貝貝坐在娃娃家里的餐桌旁,當辰辰把裝盤好的菜端上來時,他就開始吃起來。當沒有菜端來的時候,她就坐在那里,東張西望,仿佛不知道該干什么...
在案例1中,我采用了時間軸記錄法,把娃娃家里的三位幼兒的游戲行為記錄了下來。我們發現,三位幼兒在十分鐘內就是在不斷的重復著他們所熟悉的動作發現他們的游戲行為呈現單一、重復的特點。
【案例鏈接2】
8:00-8:02
辰辰在灶臺上炒菜,沒有和任何幼兒互動,航航抱著娃娃經過軒軒旁邊看了看鍋里的菜,說了一句“還沒熟呀,我的寶寶要餓死了”后離開,貝貝獨自坐在餐桌旁,東張西望,沒有和任何幼兒互動。
8:02-8:05
辰辰把菜裝盤,送到餐桌上,接著炒菜,沒有和任何幼兒交流互動,航航坐在餐桌旁,抱著娃娃,在給它喂奶,看到貝貝正在吃飯,對她說:“我的寶寶也要吃!”貝貝馬上把自己的碗放到了航航面前,說:“吃吧!”
在案例2中,我采用的是角色互動路徑圖記錄法的方式,將三位幼兒之間的角色互動行為記錄了下來,發現他們之間交流很少,且呈現互動次數少、回應匱乏的特點。
基于上述情況在娃娃家中對于幼兒角色行為、角色互動的的觀察和記錄,我發現了小班幼兒在娃娃家中進行角色游戲時存在著以下兩個問題:
1.缺游戲行為多元傾向
辰辰扮演的爸爸在不停的進行翻炒、裝盤、上菜的動作,航航扮演的媽媽在不斷的給娃娃喂飯、喂奶以及安撫,而貝貝扮演的客人也只是在重復吃飯、喝水、張望的動作。由此可以看出三位幼兒在十分鐘內的角色行為是單一且重復的,這說明幼兒缺少多元的游戲行為。
2. 缺游戲行為聯合傾向
航航和貝貝進行了互動,雙方都有了回應,但只有一次。航航主動與辰辰互動,辰辰沒有回應。而辰辰和貝貝基本上沒有任何的互動和回應。由此可以看出辰辰、航航、貝貝三位幼兒在十分鐘內缺少角色互動,且回應次數少,這說明他們沒有聯合性的游戲行為。
二、角色游戲三步法材料投放新思考
(一)支架性關鍵理念
1.由于小班幼兒處在獨立游戲的水平,所以在研究時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水平的獨立性。不能否認小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所表現出來的單一、重復的角色行為是不合理的。
2.由于小班幼兒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所以我們在引導幼兒進行角色扮演時,要以具體的情景、具體的材料為引線,讓幼兒直觀明了的指導材料、場景所代表的角色以及角色行為,從而生成新的角色及游戲行為。
(二)實踐路徑設計
以材料來助推游戲行為,增設專屬物,增加鏈接物。本著循序漸進原則,設計了如下的研究路徑圖,旨在“三步法”的材料投放中助推幼兒的游戲水平,實現“量變”到“質變”的發展。
三、實踐:三步法材料投放策略的實施
(一)角色專屬物的增設
1.第一步:用途明顯的生活場景專屬物
灶臺、洗菜池、微波爐、沾板、廚具、電話機等等。在投放以上用途明顯的生活場景專屬物后,“停滯不前”的娃娃家似乎有了重新出發的征兆......
2.第二步:特征明顯的游戲角色專屬物
【案例鏈接4】
今天依舊是航航、辰辰和貝貝進入了娃娃家。他們立刻發現又立馬發現多了很多東西,冉冉說:“這是爺爺的拐杖”、“這是奶奶的老花鏡”辰辰開心的指著嬰兒帽說道:“這是小弟弟的帽子,我看到小弟弟就戴著這個帽子。”一會兒她們就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角色,辰辰戴上了娃娃帽,娃娃圍兜,背上了小書包。他,有時躺在小床上,有時坐在娃娃推車里,非常開心。貝貝就選擇了以前沒有出現過的老花鏡,他拄著拐杖,彎著腰,嘴巴里還自言自語說“我是貝貝的爺爺。”
經過第二步投放特征明顯的游戲角色專屬物后,幼兒扮演的角色多了很多。爺爺、奶奶、寶寶的角色都讓幼兒樂在其中,幼兒在平時接觸到的人和事都成為這些生活中的經驗,將生活經驗遷移到游戲中來,使小班幼兒的游戲行為開始呈現多元化的傾向。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后發現,幼兒在娃娃家的角色類型變多,而且還衍生除了其他新的角色如廚師、服務員等。說明在投放角色專屬的材料后,幼兒的生活經驗再度被提取,并運用到游戲當中。
3.第三步:鏈接物的增設
【案例鏈接5】
今天小雨說他要當爺爺送寶寶上學,于是他戴上了老花鏡,拄著拐杖。嘴里還說,我的孫子呢?這時候貝貝跑過來說,我來當寶寶吧。你帶我去學校。兩個人你來我往的交流起來。
在投放以上鏈接物材料后,可以看到,幼兒在娃娃家的角色水平明顯提高,有了多元的角色及角色行為,角色之間的互動也開始增多。娃娃家“停滯不前”的現狀終于被打破,正在向一個“前進”的方向發展......
四、實施成效
(一)投放用途明顯的生活場景專屬物,增強了游戲的趣味性和情境性。
在觀察幼兒的角色行為后,這些材料有趣、直接,都是幼兒平日在生活中看到的。有了經驗的遷移,角色游戲的趣味性和情境性就增強了。
(二)投放明顯的游戲角色專屬物材料,游戲行為多元傾向開始顯現。
適時的投放了更加明顯的游戲角色專屬物材料,這樣幼兒角色扮演的的指向性更為明顯,游戲內容豐富了,游戲行為也朝多元化方向發展。
(三)投放鏈接物材料,游戲行為聯合傾向顯現
有了前兩步的鋪墊,最后一步投放鏈接物材料也順利成章。教師投放后相應的聯系物候,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互動性大大增強,溝通和交流也較以前增多,游戲行為的聯合傾向顯現了。
參考文獻:
[1]李季眉,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2013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2]徐則民,洪曉琴,走進游戲走近幼兒[M],2010年12月:上海教育出版社。